主題活動中嘗試教學方式變革的幾點啟示
我園幼兒的學習活動是以主題活動的形式呈現出來的,這有利于教師更好地把握《綱要》中所提出的整和性、開放性和啟蒙性的指導思想。回憶我園過去以課堂教學為主要形式的學習活動,我們今天所開展的主題活動較以往有了根本性的改變。這種改變讓我感受最深的是一種學習方式的變革,在嘗試和實踐的過程中我也獲得了許多啟示……
啟示一:從“學”到“做”,讓孩子親身實踐。
有一位教育專家曾經這樣形象地比喻“孩子的學習是聽過就忘記,看過就記住,做過就理解。”這句話很好地闡明了孩子的思維和學習方式:直接行動思維接受知識的速度優于具體形象思維,更優于抽象邏輯思維。因此,為幼兒創設直接感知,親身體驗,動手操作的機會,是幫助他們獲得知識的最迅速、最便捷的途徑。例如在認識面粉這一教學中,我請小朋友們都來當小廚師,自己操作,玩面粉、加水揉捏、包餃子等,充分讓孩子在嘗試中感知面粉的特性、作用,教師只加以引導。
在主題活動的開展過程中,我們為孩子的親身實踐創設了大量的機會,變以往被動的知識接受,為如今主動的操作、探索和學習。 符合了新《綱要》提出的激發孩子主動探求新知的要求。
啟示二:從“單一”到“多樣”,幼兒表達表現方法的個性化、多元化。
在以前的教學活動中,孩子的表達和表現是以語言為主要途徑的,隨著主題活動的開展,孩子表達和表現的方式更趨于個性化和多元化。我們鼓勵孩子用自己的方法來表達問題,如在主題《我愛媽媽》中,孩子表現愛媽媽的方式就很多,有的畫了幫媽媽做事的畫,有的用表演的形式唱歌跳舞、有的在區角給媽媽制作小禮物、還有的親親媽媽的照片,這些充分表現出孩子表達表現方式的多樣。
我們在組織幼兒的活動中,也更注重鼓勵孩子大膽想象、鼓勵解決問題中出現的“與眾不同”、“標新立異”。在幼兒的一日活動中我經常會畫一個小圖形或拿出一樣未完成的東西,然后問孩子這像什么?鼓勵孩子說出與別人不一樣的答案,如最簡單的是圓形,孩子說出來的答案卻是非常豐富的,有說像太陽、月亮、餅干、紐扣的;還有說像人頭、眼睛、眼鏡、拳頭的;更有的說像飛碟、像地球的……答案非常的多,也逐漸顯示出孩子表達表現方式的多元化。
啟示三:從“教學”到“區角”,充分體現整和性。幼兒區角是一種娛樂性活動,為幼兒提供了大量動腦思考、動手操作的機會,能給孩子們帶來無限的樂趣和心理上的滿足,是孩子們認識周圍世界的手段,是孩子們發揮想象的好機會,孩子們通過假設情境掌握現實。同時又使教師接觸幼兒的機會增多,并且在有計劃、有組織的教學活動中采用游戲的方式來進行,從而能更好地了解幼兒,做到因材施教。
目前,“二期課改”的理念提倡把以往分科的教學活動內容整和起來,將更有利于幼兒的發展。在主題活動中,我們更注重于分組活動和區域游戲,這樣可以創設一個平等、尊重、寬容、和諧的師幼關系以及開放、自由的生活、游戲和學習,促進幼兒的主動發展。我園充分發揮了各區角的作用,在各區角中投放了大量的材料,各種廢舊物品,并不斷地更新,幼兒能夠按照自己的意愿創造著,在這當中,孩子不但感到心情舒暢、愉快,促進了幼兒創新思維的發展,同時能促進孩子多種知識經驗的積累和各種能力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