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球》教學反思(精選3篇)
《紙球》教學反思 篇1
今天的美術活動是手工《紙球》,這是我們小班美術活動中第一次手工課。由于小班幼兒的身體生長特點,手部小肌肉發育還不完善,在本活動中要求幼兒做到手指有控制且動作精細,這大大訓練了他們手眼之間的協調能力,從而促進腦功能的健全與成熟。
活動開始了,我們先了解了一下報紙的用途。它不僅可以供人們閱讀,還可以讓我們小朋友折疊出各種東西,我們的美術區角也用報紙鋪在桌子上,保持清潔。在這一環節也滲透了低碳、環保的理念。
接下來我們開始進入撕紙環節。在撕紙之前,先告訴孩子一個“小秘密”:報紙還會唱歌呢。在驗證這個小秘密的時候,我故意把報紙撕得有節奏,這個節奏跟我們平時敲鈴鼓的節奏一樣的。這個小秘密激發了孩子探索的興趣,一個個都躍躍欲試,想去自己試試。在教授撕紙技巧的過程中,加入了朗朗上口的兒歌“撕,撕,撕撕撕,我把報紙撕開來”來使得活動不至于太枯燥。在這個環節中孩子都很樂意去動手,有的一邊撕一邊念著兒歌,有的扯著耳朵撕報紙,在聽報紙唱歌。就連平時上課不愿意動手的那個小朋友也在奮力撕著報紙,雖然只是在拉扯而不是撕。
撕完了以后開始變紙球了。這個環節中出現了一些問題由于剛剛一組撕下來的紙條全部放在一個筐子里。這導致撕得快的小朋友先去團紙球,他們的紙球較大,動手慢的小朋友團的紙球只有一點點。最后我們把孩子們的小紙球放到一個大袋子里面,變成一個大球,在戶外活動的時候一起去做游戲了。
分析與反思:
每個孩子所處的環境,導致了他們的能力各不相同,因此在撕紙的時候就顯露出來了,有的孩子能用正確的方法撕出紙條,而有的孩子只是粗暴的拉扯。面對這種情況時,作為教師我們應該因材施教,因人而異,針對個別幼兒進行個別指導。對于小班幼兒結果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培養孩子對活動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孩子感興趣了,他們就會主動去探索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因此在幼兒撕紙前,我悄悄的告訴孩子一個“小秘密”。讓孩子帶著興趣去探索。接著在此基礎上讓孩子看看老師有把紙條變成了什么,怎么變得,孩子們聽的特別認真,在孩子團紙球時都很賣力。在這些過程中孩子的動手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另外在本次活動中存在著一些不足。首先活動前沒有預設到應該給每個孩子準備一個小框子,這樣就避免了撕得快的小朋友先去團紙球,他們用紙較多,把撕得慢的小朋友的紙業用掉了。其次,在孩子把紙球送到袋子里變成大紙球的過程中,部分孩子知道要把桌子上和地面上的碎紙全部撿起來送到垃圾桶,還有部分孩子卻視而不見。這說明孩子的常規和環保意識有待加強,從另一個方面也就是說我在這方面有所忽視。還有在活動的過程中,與孩子交流對話時,我會覺得自己不知該如何應答孩子。教師的回應策略是我未來一段時間需要學習的重要的知識點。
《紙球》教學反思 篇2
今天的美工課上,幼兒一反常態的聽話,總結下幾點原因:
一、 形象化的語言貼合幼兒的生活實際。
其實,我覺得每個幼兒都是一個“小大人”,他們都是很熱心的,喜歡學著爸爸樣子燒菜,煮飯,抱孩子,每當大人想要孩子幫忙的時候,他們總是顯得十分的樂意,并且孜孜不倦。因此,在這堂課上,我以搓湯圓的形式引導幼兒揉紙球,使原本枯燥的揉紙球活動一下子就變的豐富多彩起來,我以點心店老板的身份對幼兒說:“我們都是點心店的工作人員,接下去我們要一起來搓湯圓,搓的湯圓要又滑又圓,然后再放到鍋里煮一煮,我們就可以賣給客人啦。”一聽到這里,幼兒的情緒就非常高漲,個個都想顯顯身手,連平時位置上坐都坐不住的小朋友都聚精會神的聽著我講,所以我覺得一個形象化的,貼合實際生活的教學方式顯得尤其重要。接著讓幼兒自己動手做一做,他們會非常有成就感,好像自己真的是點心店的員工一樣,這也與他們此時想象和思維能力發展的特點有關。
二、 教師語言的輕重緩急提高幼兒的聽覺敏感性。
我覺得這堂課較之前我上的課的成功之處在于:我說話的聲音輕輕的,要注意的地方才會加重音量。我發現這樣說話的好處在于不僅老師上課不累,小朋友也能豎起耳朵仔細聽,以往的話,老師說話,小朋友說的更響,老師繼續加重音量,毫無休止可言。因此,整堂課上紀律保持非常良好。
三、 良性的競爭更符合幼兒的實際需要。
這堂課上我采用了比賽的形式,雖說現在不鼓勵這種方式,但我認為良性的競爭是必須的,也是個體以后走入社會的必經之路,所以這堂課上我設置了這樣一個環節:看看哪個點心店的員工做的湯圓又滑又好,這樣那個點心店的員工每人都獎一個小紅花。小朋友的積極性就更高了,這一天下來獎小紅花的環節并不是只在課堂上,對于早上高高興興來幼兒園的會獎,好好吃飯的也會獎,總之一整天下來幾乎每個幼兒都會獎到,只是在不同的環節,這樣避免了一些幼兒自卑心理的產生。而比賽之后獎小紅花的只是其中一個環節,這樣做的目的也是為了調動幼兒的積極性。
結果顯示我們這堂課一共上了有25分鐘左右的時間,排除一些其他因素,幼兒的有意注意也集中了有15分鐘以上,這和我們了解到的書上的理論又有些背道而馳,一般來說,小班幼兒注意力集中的時間只有5到10分鐘。是什么使幼兒注意力集中了這么久,當然是幼兒感興趣的東西,比如形象化的語言,良性的競爭模式。
《紙球》教學反思 篇3
一、形象化的語言貼近幼兒的年齡特點。
用兒童化語言上課,能使課堂氣氛活躍、生動、易于讓幼兒接受。在活動中,我說:“好玩的報紙會唱歌,小朋友們仔細聽一聽。”使原本枯燥的撕紙活動一下子就變的豐富多彩起來,孩子聽說報紙會唱歌,幼兒的情緒就非常高漲,個個都想一顯身手,連平時在位置上坐不住的孩子都聚精會神的聽著我講述報紙是怎樣唱歌的,所以我覺得形象化的語言,貼合實際生活的教學方式對小班幼兒來說非常有成就感。接著讓幼兒自己動手做一做,他們會非常有成就感,這也與小班幼兒此時想象和思維能力發展的特點有關。
二、語言的輕重緩急提高幼兒的注意力。
在這堂課中,我覺得我的成功之處還在于語言的處理上:我說話的聲音輕輕的,在要讓幼兒注重的地方我加重音量。我發現這樣說話的容易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大部分孩子都能豎起耳朵仔細聽,以往,孩子剛上幼兒園,上課常規不是很好,經常是老師說話,小朋友說的更響,老師繼續加重音量,孩子也加重音量,因此,整個課堂很嘈雜。
三、游戲活動符合幼兒的實際需要。
游戲可以提高小班幼兒與周圍環境交互作用的興趣與愿望,建立新的情感交往模式。通過投籃、趕小豬、海洋球等游戲化可以讓孩子們能積極主動地參加語言活動,行為積極。更為重要的是,讓孩子們從獨自活動轉變為能與小朋友一起玩耍,主動尋找游戲伙伴。孩子們能邊玩邊說,自由、主動地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愿望,他們從敢于表達、到樂于表達、最終到善于表達。從而逐步提高了口語表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