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瓶里的小老鼠》教學反思(通用2篇)
《玻璃瓶里的小老鼠》教學反思 篇1
5月16日上午,我們小班年級組舉行了家長開放日活動。本次開放日活動,我上的是一節音樂活動《玻璃瓶里的小老鼠》。平時音樂欣賞活動比較枯燥,很難激發幼兒的興趣及發揮幼兒的創造力,但是《玻璃瓶里的小老鼠》當中的小老鼠形象比較適合幼兒的品味,它給人以一種好動的感受,幼兒他本身就具有好動,好模仿的特點,活動也比較適合幼兒的年齡特點。也能加深幼兒對樂曲的理解。另一方面,本次活動能夠提高幼兒學習的積極性,從而激發幼兒對音樂的興趣。
活動開始前,為了讓每個孩子都能自由的活動開來,我在位置上做了小小的調整,讓每個孩子都留出小小的空位,坐成了一個大大的圓形,使每個孩子都能直觀地與老鼠一起互動。在活動中配以故事、形象生動的畫面,直觀而形象集中了幼兒的注意力,提高了幼兒對活動過程的興趣。
在整個活動中,活動的掌握與公開課時完全不一樣,孩子的數量直接與活動的效果有著不同的區別,為了讓每個孩子都能融入到活動中,我教態也十分放松,并且十分親切,并且整個流程也十分清楚,小朋友的參與率還是挺高的,氣氛濃厚。一個活動下來,也還存在許多不足之處,如:對于開放日的開展,家長們更想看到的是自己孩子在活動中的表現,也許是家長陪同的原因,孩子都顯得嬌氣、不自在,所以平時表現積極的孩子在今天的活動上顯得比較平靜。教師應該讓更多的孩子有更多的機會表現;另一方面,在活動中要及時提醒孩子們按照節奏做動作,并對那些節奏感特別強的孩子作以鼓勵;在有一個環節中,我們要求小老鼠輕輕地在呼啦圈里做運動,但是個別孩子注意力不夠集中,經常拿起呼啦圈并發出感染愛音樂的聲音,導致運動中場面比較混亂;最后,活動的最后一環節增加了貓的聲音,當貓的音樂出來的時候,要提醒孩子們在做運動的同時注意貓的進入環節,需要迅速逃回自己的家;
以上是我對這次家長開放日活動的一個活動反思,很多事情沒考慮周全,希望在下次的活動中能多琢磨琢磨。
《玻璃瓶里的小老鼠》教學反思 篇2
《玻璃瓶里的小老鼠》是一節音樂游戲課,游戲根據一個故事改編而來。一只小老鼠鉆進玻璃瓶吃了很多糖果后,身體變胖,鉆不出瓶品,而引發的一系列故事。音樂是《單簧管波爾卡》,音樂輕松、活潑,十分適合小班的小朋友來游戲。
經過多次的修該教案,終于確定的最適合我們小班小朋友的教案。在整個活動中,我教態也十分放松,并且十分親切。活動下來,流程也十分清楚,小朋友的參與率也很高。
但在活動中也發現了一些可以做得更好的環節。
一.在玻璃瓶中做運動的時候可以引導幼兒有節奏的做。雖然前面的環節有請小朋友按節奏的做,但是一到音樂里面,很多小朋友都開始沒有節奏地跳了,老師也沒有及時提醒。
二.活動中有個環節,就是貓出來之后,小老鼠都要躲到自己的家里去。但是小朋友們對這個音樂的點不是很清楚,都是聽老師在說“老鼠來了”,才躺到自己家中去,所以貓來了這個音樂的點,可以在之前讓小朋友聽一下,了解一下。
三.第一次請一位小朋友上來做了運動,第二次又請了一位小朋友上來做運動,來來回回的頻率有些高。這個環節,可以請小朋友在自己的位置前,聽老師的節奏自由地做運動。
音樂游戲的目標應該是培養幼兒對音樂的感受力,表現力和創造力。而對音樂的感受力是培養幼兒音樂素質的基礎,采用游戲化的方法組織音樂活動,不僅能滿足幼兒的心理需求,激發興趣,而且能有效提高幼兒的音樂感受力,陶冶幼兒的情操,促進幼兒身心健康、和諧地發展。
以上是我對我的這節音樂游戲活動的反思,希望在日常的音樂游戲活動中,能更加注意一些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