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上豆蔓看自己》之所思(通用2篇)
《爬上豆蔓看自己》之所思 篇1
生活并不是每天都那么精致與優秀的,文字往往摒除了美好以外的大多數東西,但我想用文字記錄真實的東西,不只是美好。
在閱讀是一種奢侈的這樣一個時段里,我讀完了《爬上豆蔓看自己》,更感覺這份讀后所思(更多的還是疑惑與感慨,也不單單是因為讀了這本書才這樣想的但至少這本書是個引子)難得,也許也真正體會了擠時間的感覺,不是我有多忙,要說忙也不曉得忙了什么,沒有看得見的成果作證,也沒有我走過的每個角落留下的痕跡為據,每天是瑣碎的事遺留下的餅干渣似得零碎的時間,還有回到寢室濃濃的睡意,也多了些許的惆悵與感慨。但在這瑣碎的事的實施過程中我也在慢慢成長,羨慕高美霞帶班的微妙,也佩服她那種堅持與充滿激情的心,我也試著尋找書中解決實際問題的良策,也實施了一些,但不盡如人意,后來我懂得,形式能夠學的來,但經驗學不來,所以我需要在實際中積累經驗。
每次從家里返校,總會有幾個小朋友問我這次有幾天回家(我們是寄宿制的,有時兩周才休息一次),剛來到就問什么時候回去,為什么,因為幼兒園不是他們特別想呆的地方,而本來我們的幼兒園是一個要讓幼兒開心快樂成長的場所的。
我也曾像作者那樣想象過“夢想中的教育”,雖沒有她的那樣完美與深刻,但至少小孩是快樂的,幼兒教師是比較輕松的,不過像絕大多數老師一樣,我也完全沒有能力做到理想的教育,也許理想的教育只有在北京的那所巴學園里才有。有時我在想:難道是現在的小孩不那么單純了,所以比較難以實施常規教育,小孩的單純性漸漸失去是因為什么?有一次我給我們班上音樂活動《恭喜恭喜》,提到我們小朋友之間可以祝福什么,有小朋友回答:恭喜發財,紅包拿來……無語……
教育幼兒不單單是我們幼兒教師的職責,也不單單是家長的行為,是社區到整個社會都應關注的問題。可是怎樣才能做到我想我也沒有良策(即使有了,行不行的通還是個問號),也無力而為。也不是沒有人呼吁,可結果如何呢?
現在的孩子難帶,與家長的寵愛與放縱不無關系,小孩在學校還好,但回家過兩天之后都“瘋”的了,特別是寄宿制的學校,好久才回家一次,家長還不把孩子捧在手上(寄宿制學校的孩子的家長一般都是很忙的人,沒時間陪孩子,孩子過于放縱),很難做到家園同步。
生活中有許多美好的現象,當每一個想象變成現實的時候就像夢一樣美,可環境與現實與自我常常會帶給人許多的無奈。有時美好的想法實施的不盡人意,是方法不對能力不足還是堅持的不夠?
近來班里要做區角,空間那么小,孩子那么多,老師都在為擁擠問題而糾結了,還要想著去做這個區角那個區角,會盡心去做嗎,能做的好嗎?和同事討論這些問題都有同感,也有一種把自己想法說出來之后的快感,請不要說這是抱怨,即使是抱怨,誰又沒有抱怨呢?每每要求我們做這又做那,卻沒有體會我們的感受,身為一線的老師在別人看來是被當成一個單純的教育執行者在看、在要求,哪知道老師身后的背景呢?許多環境和背景就約束了一個老師所能進行的教育行為,甚至就決定了老師采取某種違反教育正常規律的教育行為。當然也有因為老師的問題,老師能力還沒有達到完全勝任幼教這個職業的水平,但是在我看來幼兒教師是各類教師身上肩負責任最大的,可惜對于幼教的重視程度卻不盡人意,有時很佩服那些帶班很好的老師,但那些也是通過不斷的重復與強化和磨合過來的,大多數還必須加以批評(有多少能夠按著理論的來呢,鄭淵潔在教子經中說過:因為編教材的人不是為自己的孩子編教材,所以編不出適合孩子的教材。或許理論也是這樣的吧,又或許是現在小孩子的問題,又或許是老師的問題又或許都有)有時小孩是可憐的,小孩的可憐是必須被管束,老師也是可憐的,老師的可憐是被迫這樣做。
當好幼兒教師不容易,身負著巨大責任卻有時因現實而無可奈何(主要指上課的游戲性,每天瑣碎的事讓我們沒有時間充分準備,小學化又無法與游戲性成為好朋友),既需要良好的記憶力敏銳的觀察力,又要具備高度的透視力,對于幼兒既要關注他的教育還要注重對她的保育,對于幼兒實施獎勵的兌現以及家長交代的事情的實施甚至對于要給與需要批評的孩子的懲罰都要做到位,觀察力透視力是能夠通過幼兒做的事知道他心里所想,了解他感受他進而感染他,讓幼兒能夠明白你的表情語(有時表揚與批評是不需要用語言的),當幼兒教師誰都能當(許多非本專業的人都可以到幼兒園)而當好卻是另一回事。
我們幾個實習生抱怨小學化嚴重,有了些許時間可以開展有趣的活動卻又不得不帶孩子復習,因為要考試而且每月一次,是我們這一個幼兒園這樣還是大多數幼兒園都這樣?考試又或許是家長所期望的,許多不了解幼兒教育的人說幼兒教師就是帶小孩玩的,再加上幼兒園里看不出實實在在的教學成果(幼兒教育主要是完成幼兒學習習慣的養成,學習興趣的提高以及幼兒性格的培養這三大任務,是無形的),而像小學那樣的就能學到能夠看得見的東西,所以才會促使幼兒園小學化的產生吧。
也許書中記錄的大多是“摒除了美好以外的大多數東西”吧,也許因為現實的不理想(書中作者是通過十幾年——93年開始工作,xx年的教育日記——不停的探索才會有此“碩果”的,所以堅信堅持與探索可以讓人達到高峰,而我只是剛開始),看完后留下的大部分是自己的主見而非收獲,一家之言不足為信,待讀完第二遍或許會真正有收獲吧……
《爬上豆蔓看自己》之所思 篇2
本學期我閱讀了高美霞的教育日記,這是一線教師在教育過程中的點滴記錄。日記上的內容記錄似曾相識,相似的場景,相似的孩子表現。 很喜歡高美霞在介紹自己的時候說的一段話“教育中經常會與孩子交往,與家長閑談,與同事接觸,與領導碰面,我做得得心應手的大概應該是和孩子的交往吧,和他們在一起輕松、舒展、隨意、純粹,因為他們的心靈天真單一、剔透凈明,而我似乎也由于這個職業的緣故保存了這一份天真和單一。雖然我看似不多言,可我的眼神常常代表了我大部分的語言”,這不是我嗎?工作中,孩子是我的全部,我喜歡跟他們在一起。 粗略地翻閱了本書,發現 高老師是個愛思考的老師,在遇到某個教育問題的時候她喜歡去思考,即使是在一個教學活動中,教師看到孩子的某個現象時也會突發奇想地去開辟另一條途徑。 聯想到我自己的工作:大家都認為我們班常規比較穩定,也曾幾何時,我在入睡后輾轉思考著“怎樣做才能讓孩子更聽話,或者是遇到這樣一個孩子,我該用怎樣的方法去教育”,最后發現,用真心去愛每個孩子,才是帶好一個班的關鍵。這并不是幾句空話,而是一個很簡單的連環反應:即真心換取信任,信任產生依戀,依戀衍生崇敬,至此,孩子們離我們的目標就不遠了。 我經常會拿這個班的孩子與以前帶過的孩子作比較,如,同樣是小班學習4以內的數數,我經常用拍手的方式讓孩子們聽出個數,并且按數量讓孩子們拍出個數,以前在拍手聽音這個環節的時候總有那么幾個孩子不安分地會發出聲音,在按數字拍手的時候也總會有那么幾個孩子多拍。這個班的孩子現在已經能熟練地數5以內的物體,在我拍的時候每個孩子都會專注地聽,包括那些調皮的孩子,在按數拍手的環節很少有孩子會出錯。因為專注聽了,所以舉手的孩子也特別多。李江美老師曾經說過,孩子們舉手越來越多可以看出教師與孩子關系越來越融洽,班級的班風積極向上。我很欣慰這一點。在教學中我認真完成每個活動,在生活中,我同樣關注著孩子們的一舉一動,特別是那些特殊的孩子,我相信他們更需要老師的關心和愛護。 有人說:“教育的上品,往往不著痕跡,將自己融入教育,將教育融入自然”,我同樣很喜歡這句話,現在我大概能從中體會到一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