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數學《認識時間》教學反思范文(通用3篇)
中班數學《認識時間》教學反思范文 篇1
本文是第一范文網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中班數學《認識時間》教學反思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時間是我們每個人時刻都能感受的,人們在工作生活中經常依據時間來做事情。但時間對于孩子來說是抽象的,我們教孩子學會從鐘表看時間,具有很大的意義。
對于大班的孩子來說,主要教孩子學會認識整點和半點。
我設立的目標是:
1、教幼兒學會認識整點和半點,并用數字標出時間。
2、培養幼兒的時間觀念,鼓勵孩子做一個愛惜時間的小朋友。
本活動的重點是:教幼兒學會看整點和半點。難點是:教幼兒準確地認識半點。由于孩子在大班有認識鐘表的經歷,孩子認識整點比較準確。
在認識半點的時候,有些孩子沒有能掌握半點。于是我換了一下教學方法,運用比較的方法來引導孩子。第一次,我引導幼兒觀察整點,讓他們知道無論幾點整,分針都對著十二,時針對著相應的數字。我用不同顏色的粉筆分別畫出時針和分針,讓幼兒清楚地知道時針是長的,分針是短的。第二次我讓幼兒觀察半點,請幼兒注意半點的分針指著六,時針走在兩個數字中間,兩個數字以小的數字為幾點。在小朋友認識半點的時候,有些小朋友不能準確地說出是幾點半,我就讓幼兒學時針滴答走,讓幼兒知道時針走過兩數之間的小數,并沒有走到大數。啟發幼兒幾點半,時針以小的數字為準。第三次,我讓幼兒同時觀察一個正點和半點,比如:8點和8點半,10點和10點半等,使幼兒通過比較,很好地掌握時間。
本活動幼兒的學習興趣濃,達到先前設立的教學目標。教師啟發幼兒在生活中要多看時間,要節約時間,做一個有時間觀念的人。
中班數學《認識時間》教學反思范文 篇2
認識時間這一教材內容的編排,是用5分5分的讀取時間,并通過實際操作知道1小時=60分。
與一年級上冊的內容聯系起來看,教材對時間的認識是從特殊到一般從簡單到復雜的順序來編排的。這樣的編排既符合兒童的認知規律也符合人們認識時間的經驗和習慣。
通過一年級的學習,學生已經知道了鐘面上有時針、分針、12個數、12個大格、60個小格;能夠認識整時和半時,知道認識整時和半時的方法,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學會5分5分的認識時間探討1小時=60分。學生比較容易掌握。
由于時間是一個非常抽象的概念,在教學中注意結合學生的生活情境,使學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經驗,更好地理解時間。例如:利用第二節上課的時間9:30引入,拓展應用中利用小朋友作息時間的安排使學生能夠根據情境圖和自己的生活經驗估計時間的范圍,讓學生體會到數學來源于生活,與生活息息相關,從而增強學生認識時間的興趣。
通過開放性問題的提出,讓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生成一些自己的見解,再通過小組合作交流,對學生的生成進行討論、分析、探究。例如在教學8:15分的認識。
在教學時運用實物鐘、鐘面模型、多媒體直觀的演示,使學生清晰準確的認識時間。例如在教學5分5分的認識時間時,通過看鐘面上的陰影部分,在教學1小時=60分時讓學生通過直觀的實物操作,對時分關系一目了然。在認識分針走一小格是一分鐘,走一大格是5分鐘,5分5分的認讀時間時運用了多媒體的直觀展示,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突破了難點。在拓展應用中既對新知進行了鞏固,又對學生進行了珍惜時間的德育熏陶。
本堂課的缺點:
1、教學時板書還不夠規范,每個鐘面模型下時間的兩種寫法板書不全。
2、在教學1小時=60分時提問的語言不夠準確,沒有達到自己的理想效果。
中班數學《認識時間》教學反思范文 篇3
對于低年級的學生來說,時間是很抽象的概念。因此,在教學上應注意選取富有情趣的學習素材并借助多媒體輔助教學,增強學生直觀認識,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時間概念。可利用猜謎或談作息時間讓學生感受時間與生活的關系,這樣能更好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應充分運用課本的情境,也可以自己設計一些學生喜歡情境。如:“給小動物找座位”、“吃水果認時間”等讓學生在情境中產生探索知識的動機,增強了學生對數學的親切感,體驗了用數學的樂趣,體現了“生活數學”的新概念。最后由配樂朗誦結束全課,巧妙地進行了德育滲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