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迪醫生(精選5篇)
迪迪醫生 篇1
小班活動設計方案:迪迪醫生
作者:張潔 (上海市奉賢區解放路幼兒園)
設計意圖:溫暖的春季,細菌很容易滋生,各種呼吸道疾病也接踵而來,這段時間班級中生病和打預防針的孩子漸漸多了。主題《小醫生》的大目標是:識別常見的醫藥用品,理解人們生病需要醫生治療才能恢復健康,遇到打針吃藥不害怕。起先許多孩子認為看病就是打針吃藥,對醫生是如何看病的步驟、過程所知甚少,我們通過創設情景環境模擬小醫生和角色游戲的豐富,以暗示或反問的方式設置問題情景,采取“點―面-點”的模式幫助孩子們積累豐富這方面的經驗。例如:先讓幼兒先通過回憶醫生看病時使用的工具到認識這些醫用用品,了解它們的作用,然后面向全體,給每個孩子平等的實踐的機會,讓孩子們在看看、說說、比比中積累相關的經驗。 3-4歲的小年齡孩子好模仿。平時的榜樣和鼓勵,能讓他們在心理上漸漸接受生病了要打針這個事實,繼而產生“打針疼痛的時候忍一忍,要做個勇敢的孩子”的情感。同時部分孩子所表現出來的關愛和勇敢情緒也會感染許多的同伴,繼而體驗關心別人的快樂。與此同時,孩子們也知道了如何使自己變成一個健康娃娃,不讓自己生病,教師也可以將一些衛生習慣貫穿其中。 故事和小動物形象是孩子們喜歡的學習方式之一。為了更多的積累了一些看病的經驗,和更好的提升與小結現有的生活經驗,也針對我班幼兒喜歡翻書、看書的閱讀興趣,教師設計了活動中“看書”這個環節。 活動目標: 1、在情境中感知和理解故事內容,了解生病時要勇敢面對不怕打針和吃藥。 2、掌握看圖書的正確方法,喜歡跟著老師閱讀。 活動準備: 1、環境創設:森林背景的立體模型 2、迪迪醫生,烏龜爺爺,大象伯伯,小猴弟弟的圖片。 3、針筒、鼻子藥水、手帕、餐巾紙。 4、《迪迪醫生》故事圖書(人手一份),每一頁的翻書處上都有一個貼有小手的標志。 活動過程: 一、想一想——小動物生病了 1、引導語:早上接到一個緊急電話,說森林里的小動物生病了,這下可麻煩了,不能參加森林運動會了。你能給它們想想辦法呢? 2、幼兒自由交流辦法。鼓勵孩子在同伴面前大膽的介紹自己的辦法并及時表揚。 ★價值取向: · 每個孩子都有過生病的經驗,在活動的一開始以收到小動物生病的電話為切入點,激起孩子關心、保護它們的愿望。 · 在孩子的自由交流中教師引導孩子根據自己已有的生活經驗思考,例如:馬上去醫院,打“120”救護電話,請懂的照顧病人的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幫忙等等。3-4歲的小班孩子,在語言的表達上還不是很清晰和完整,教師要多鼓勵他們大膽的發表自己的想法,一則可以提升和小結原有的生活經驗,二則可以間接指導孩子語言的表達能力。 二、聽一聽——欣賞故事,整體感知 1、過渡語:小朋友想的辦法真不錯,發現自己生病了最快最好最安全的辦法就是馬上去看醫生。在森林里就住著這么一位白胡子老醫生,大家都叫他“迪迪醫生”。迪迪醫生知道小動物生病了可忙壞了,他正忙給小動物們看病呢! 2、提問: (1)第一個看病的是烏龜爺爺,他正在發高燒,迪迪醫生給它打針,可烏龜爺爺的殼實在太硬,怎么辦呢?幼兒交流與討論。 (2)烏龜爺爺有一個堅硬的殼和一身粗糙的皮膚,打了幾針才能打進去。如果你也在烏龜爺爺的身邊,你會對他說些什么? ★價值取向: · 在這里創設一個交流的平臺,要求聯系生活經驗和借助烏龜打針的情節,讓孩子自發的小結:打針是有一點點痛,但忍一忍病就會好了。引導幼兒生病時不怕打針,要做個勇敢的孩子,可稍稍結合表揚目前班級中生病打針勇敢的孩子。理解詞語“一聲不坑”。 3、第二個看的是大象伯伯,他因為感冒引起了鼻炎,迪迪醫生給它滴鼻藥水。大象會怎么樣?幼兒交流與討論。 (1)得了鼻炎會覺得怎么樣?(鼻子癢癢得很難受、想打噴嚏) (2)滴了鼻藥水感覺會怎么樣?(清涼、舒服、) ★價值取向: · 引導孩子平時要保護好自己的鼻子,不做傷害它得動作。籍此擴展到保護自己的身體。 4、最后一個看的是小猴弟弟,他“阿嚏,阿嚏”一連大了好幾個噴嚏,迪迪醫生給它吃藥。小猴弟弟會怎么樣?幼兒交流與討論。 (1)迪迪醫生看見小猴子打噴嚏,會對他會說什么話? (2)我們小朋友是怎么打噴嚏的? ★價值取向: · 良好的生活衛生習慣不是一蹶而就,需要慢慢的積累和成人正確的觀察與指導。小年齡的孩子尤其注重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結合故事情節和生活實際說說如何在大家面前打噴嚏(例如使用手帕、紙巾、用手捂住嘴巴轉過身)。 · 結合早上的晨檢看看今天誰帶了干凈的手帕以及如何正確折疊手帕。 三、看一看,說一說——翻閱圖書 1、過渡語:迪迪醫生給小動物看病的事情傳遍了整個森林,還做成了一本本故事圖書。今天我們也來看看這本書,一起來學學迪迪醫生的本領。 2、(人手一本圖書):說說哪頁是封面、哪頁是封底?指指認認故事的名字――“迪迪醫生”。 3、教師和幼兒共同看書,邊指邊看邊講故事的內容。 ★價值取向: · 從交流討論故事情節到完整的聽故事,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擺脫了以往先聽后講的形式,以孩子的參與為主,讓孩子自己來想辦法說體驗,更好的感知。 · 每頁書上都有一個小手的標志,集體閱讀上以“小手拉小手”的形式,鞏固正確的看書方法并個別指導,結合生活環節觀察孩子在圖書角看書的情況,逐漸養成看書的好習慣。 · 有針對性的觀察和指導幼兒翻書的姿勢和看書的方法,學習按標志翻書。 四、找一找――延伸活動 找找今天班級里誰沒有來園,誰生病了拿了黃牌子,對其表示問候或樂意打電話,體驗關心別人的快樂。
迪迪醫生 篇2
教學目標:
1、在看病的游戲情景中初步理解故事,了解故事發展脈絡。
2、初步理解人們生病了需要看醫生,遇到打針吃藥不害怕。
教學準備:
·(認知準備)幼兒已經了解看病的基本流程。
·(材料準備)圖片、故事、烏龜、大象、小猴圖片各3張
重點:,理解故事及詞語:第一個、第二個、最后一個、一聲不吭。
難點:了解故事發展脈絡。 教學過程:
一、說說生病了
——小動物們怎么了,生病了該怎么辦呢?(看病。)今天我們就來講一個關于看病的故事,名字叫做:迪迪醫生。
二、動物來看病
1、完整欣賞故事,初步建立故事脈絡。
——發生了什么事?(小動物病倒了)
——病倒了怎么辦呢?(到迪迪醫生那里看病)
——最后病好了嗎?(病都好了)
2、再次欣賞故事,進一步豐富故事脈絡圖
——誰第一個來看病?它得了什么病?醫生是怎么治療的?
——誰第二個來看病?它得了什么病?醫生是怎么治療的?
——誰最后一個來看病?它得了什么病?醫生是怎么治療的?
小結:烏龜爺爺——發高燒——打針。大象伯伯——鼻炎——滴鼻藥水。小猴弟弟——打噴嚏——吃藥。
——醫生給它們打針吃藥的時候它們乖不乖?你怎么知道的?(它們一聲也不吭)
3、欣賞動畫
——我們一起來看看是不是這么回事?
三、故事大家講
*幼兒根據故事發展脈絡初步講述簡單的故事。
迪迪醫生 篇3
四、設計思路:
溫暖的春季,細菌很容易滋生,各種呼吸道疾病也接踵而來,這段時間班級中生病和打預防針的孩子漸漸多了,但是小年齡的孩子往往都很怕打針吃藥。3-4歲的小年齡孩子好模仿。平時的榜樣和鼓勵,能讓他們在心理上漸漸接受生病了要打針這個事實,繼而產生“打針疼痛的時候忍一忍,要做個勇敢的孩子”的情感。同時部分孩子所表現出來的關愛和勇敢情緒也會感染許多的同伴,繼而體驗關心別人的快樂。因此我想通過此次活動的開展使得孩子理解人們生病需要醫生治療才能恢復健康,遇到打針吃藥不害怕。
第一環節:以收到小動物生病的電話為切入點,激起孩子關心、保護它們的愿望。
第二環節:自主閱讀,理解故事,結合故事情節和生活實際說說如何勇敢地打針、吃藥和在大家面前打噴嚏。
第三環節:整體感知故事,全面了解故事內容。五、活動目標:
1.通過自主閱讀的方式,能感知并聯系自己的生活經驗理解和講述故事內容。
2.在看看、說說的過程中,了解生病時要勇敢面對不怕打針和吃藥。
六、活動準備:
1.ppt課件
2. 人手一本故事書
七、活動過程:
環節
活動過程
環節價值分析
活動后反思
一、想一想——小動物生病了
1.引導語:告訴你們一個好消息哦,大森林里要舉辦一次運動會了,你們想參加瓦?可是呀,我早上接到一個緊急電話,說森林里的小動物生病了,這下可麻煩了,森林運動會不能照常開了。那怎么辦呀?
小結:你們想的辦法真不錯,發現生病了我們就得去醫院找醫生看病。
以收到小動物生病的電話為切入點,激起孩子關心、保護它們的愿望。
二、說一說——理解故事
1.過度語:瞧,誰來了?(醫生) 它呀,有個好聽的名字,叫做迪迪醫生。現在我就打電話給小動物們,讓他們趕緊去森林醫院找迪迪醫生看病。
2.教師假裝打電話。
3.你知道哪些小動物去醫院看病了嗎?現在就請小朋友自己拿著書,仔細看看到底有哪些小動物去森林醫院看病了?但是,老師有個要求:
1)雙手接書
2)用回形針夾住的地方不能看
3)看好后說說到底有哪些小動物去森林醫院看病了?
4.自由閱讀
5.你看了書后,發現誰誰去迪迪醫生那里去看病了?
它得了什么病?醫生是怎么做的?
預設:
1.烏龜看病
(1)第一個看病的是烏龜爺爺,他正在發高燒,迪迪醫生給它打針,可烏龜爺爺的殼實在太硬,怎么辦呢?
(2)烏龜爺爺有一個堅硬的殼和一身粗糙的皮膚,打了幾針才能打進去。如果你也在烏龜爺爺的身邊,你會對他說些什么?(理解詞語“一聲不坑”。)
2.大象看病
(1)第二個看的是大象伯伯,他因為感冒引起了鼻炎,得了鼻炎會覺得怎么樣?
(2)t:看,迪迪醫生是怎樣給大象伯伯治病的呀?
小結:鼻子是我們的好朋友,平時我們要好好保護它,不要讓鼻子生病,不要讓鼻子受到傷害。
(3)t:大象在看病的時候呀也很勇敢,不哭不鬧,不吵不叫,用我們剛剛學會的好聽的詞怎么說呀?(一聲不吭)
3.小猴看病
(1)最后一個看的是小猴弟弟,他“阿嚏,阿嚏”一連大了好幾個噴嚏,迪迪醫生看見小猴子打噴嚏,會對他會說什么話?
(2)那我們小朋友要怎么打噴嚏的?(例如使用手帕、紙巾、用手捂住嘴巴轉過身)
(學習正確的打噴嚏方法)
(3)t:迪迪醫生會怎樣給小猴治病呢?
小結:果然迪迪醫生給他吃了藥,小猴也很勇敢,他也一聲不吭,把藥“啊嗚”一口吃了下去。
5.t:小動物們打了針,吃了藥,病很快就好了。他們又能在一起做游戲了。
自主閱讀,理解故事,結合故事情節和生活實際說說如何勇敢地打針、吃藥和在大家面前打噴嚏。
三、聽一聽——整體感知
1.迪迪醫生給小動物看病的事情傳遍了整個森林,現在我們一起來完整地聽聽故事,一起來學學迪迪醫生的本領吧。
2.幼兒完整欣賞故事。
整體感知故事,全面了解故事內容。
迪迪醫生 篇4
【活動目標】
1、感知故事情境,知道生病要去看醫生。
2、能仔細觀察畫面,猜猜并說說人物的表情和心理。
【活動準備】
課件、醫療器械(針筒、藥水、手帕、餐巾紙等)
【活動過程】
一、動物生病了。
1、(出示圖片動物生病)森林里的動物都怎么了呀?(引導孩子仔細觀察畫面)
你怎么知道他們感冒了呢?(鼻涕都流出來了)
你知道他們是誰嗎?(根據動物局部特征猜測)
2、大膽介紹自己的辦法。
3、教師小結:發現生病了的辦法是馬上去看醫生。
(價值分析:這里我采用了直接出示圖一,讓孩子們根據自己的經驗及觀察來說說小動物們怎么了,因為圖上動物生病的狀況是很明顯的,同時引導他們說說生病了的小動物是怎么樣的,沒精打采都不想做游戲,進而引導孩子們想象生病了怎么辦,知道接受治療的重要性。在這里我也沒有說是什么動物讓孩子們自己根據動物的局部來觀察,并能說自己是認為什么動物的理由。)
二、欣賞故事《迪迪醫生》。
1、(出示迪迪醫生圖片)迪迪醫生長什么樣呢?介紹森林里住著一位大名鼎鼎的迪迪醫生,他呀正忙著給動物們看病呢!
2、依次呈現烏龜、大象、小的圖片。教師講故事,幼兒欣賞。
3、提問:
烏龜爺爺生了什么病?迪迪醫生怎么給他治病的?烏龜爺爺有沒有哭?你們會哭嗎?
大象伯伯得了什么病?迪迪醫生怎么給他治病的?大象伯伯怎么做的?
小猴弟弟得了什么病?迪迪醫生用什么方法治病的?小猴弟弟怎么做的?
(價值分析:這個環節我主要是引導孩子們根據已有的經驗來觀察動物們得了什么病,是怎么樣接受治療的,借助于烏龜不怕打針、小猴不怕吃藥、大象不怕滴鼻藥水勇敢接受治療,讓孩子知道其實打針、吃藥并不害怕只要忍一忍就可以了,同時我也進行了反問“你會哭嗎?”孩子的回答當然是肯定的,這也是鼓勵孩子要和動物們一樣勇敢。再說道小猴弟弟感冒了戴口罩的時候,我請孩子們討論了為什么小猴弟弟要戴口罩,告訴孩子們打噴嚏、咳嗽的時候要帶口罩或者用手帕捂住嘴巴。)
三、我們一起來學學迪迪醫生。
1、拿出小醫院里面的醫藥箱,做醫生和病人的游戲。
2、先請老師當迪迪醫生,孩子當病人,然后進行交換。
(價值分析:最后一個環節,我設計成了一個小游戲,進一步內化生病了要看病說出自己不舒服的地方,配合醫生的治療,同時也為我們的“角色游戲小醫院”積累相關的經驗。)
【活動反思】
在今天的活動中,通過我的提問和追問讓孩子仔細觀察圖片上動物的特征和表情并加以猜測和想象,我發現在我的引導下孩子們觀察的還是很仔細地并能夠講述出來,但是許多孩子的聲音都比較輕顯得有點不太自信,所以我通過獎勵五角星讓孩子用響亮的聲音來回答。在說到小猴子不怕吃藥的時候,我也進行了反問“你們害怕吃藥嗎?”從他們回答中,可以看出許多孩子都害怕,因為他們回答的很不自信,所以我用輕輕大拇指的方法鼓勵孩子大聲地說出“我不怕打針”。
另外在觀察畫面的時候孩子們的爭議時很多如第一幅圖片上的是斑馬還是老虎,是長頸鹿還是豹,還有這副圖上,著到底是什么呢?結果我們的孩子很厲害都觀察出是小猴,還說出來了理由:臉紅紅的,有黃毛。所以我覺得在語言活動中我們應該盡量把孩子推在前面,鼓勵孩子細心觀察大膽發言,說出自己的想法,而老師不要過快的肯定或者否定孩子的答案,通過鼓勵孩子自己去發現。
迪迪醫生 篇5
一、對教材的分析:
《迪迪醫生》是小主題《不怕打針》里面的第二個素材點,根據主題目標主要讓孩子知道生病了要去看醫生,不怕打針、吃藥并了解一些常用的醫藥用具如聽診器、注射器、藥瓶等。
故事和動物形象是孩子們喜歡的,在讓孩子們觀察畫面,理解故事的過程中發現迪迪醫生是怎么樣治療生病的小動物,小動物們又是怎么樣接受醫生的治療,從而積累更多的看病的經驗,更重要的是讓孩子體驗到生病并不可怕,要和小動物們一樣勇敢地接受醫生的治療,這樣才能恢復健康。同時我也仔細地觀察了教材配套的小圖書,雖然上面的動物形象有點夸張但是特征還是比較明顯的,可以引導孩子去觀察和發現,而且小動物們生病的情境也是易于孩子觀察的,如小猴感冒一直打噴嚏,小烏龜發燒了臉蛋紅紅的頭上還冷敷了毛巾,老師可以通過提問調動孩子的相關經驗來觀察和理解。
二、對孩子的分析
小班的孩子多數都害怕醫生、害怕打針、害怕吃藥,所以看病的時候會出現哭鬧的現象,不愿意接受治療。我們首先,在該主題背景下開展了“小醫生”的角色游戲,從孩子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孩子在心理上漸漸接受生病了要打針這個事實,繼而讓孩子知道:打針吃藥忍一忍就好了做個勇敢的寶寶。其次通過故事中的人物如《迪迪醫生》里面的烏龜、猴子、大象等不怕打針、吃藥、勇敢就醫的正面例子來鼓勵和激勵寶寶和他們一樣做一不怕打針、吃藥的勇敢寶寶,知道生病了要積極接受治療。
活動目標:
1、 感知故事情境,知道生病要去看醫生。
2、 能仔細觀察畫面,猜猜并說說人物的表情和心理。
活動準備:
課件、 醫療器械(針筒、藥水、手帕、餐巾紙等)
活動重點:知道生病要去看醫生,愿意接受治療。
活動難點:仔細觀察畫面說說故事中人物的表情和心理。
活動過程:
一、動物生病了
1、(出示圖片動物生病)森林里的動物都怎么了呀?(引導孩子仔細觀察畫面)
你怎么知道他們感冒了呢?(鼻涕都流出來了)
你知道他們是誰嗎?(根據動物局部特征猜測)
2、大膽介紹自己的辦法。
3、教師小結:發現生病了最好的辦法是馬上去看醫生。
價值分析:
這里我采用了直接出示圖一,讓孩子們根據自己的經驗及觀察來說說小動物們怎么了,因為圖上動物生病的狀況是很明顯的,同時引導他們說說生病了的小動物是怎么樣的,沒精打采都不想做游戲,進而引導孩子們想象生病了怎么辦,知道接受治療的重要性。在這里我也沒有說是什么動物讓孩子們自己根據動物的局部來觀察,并能說自己是認為什么動物的理由。
二、欣賞故事《迪迪醫生》
1、(出示迪迪醫生圖片)迪迪醫生長什么樣呢?介紹森林里住著一位大名鼎鼎的迪迪醫生,他呀正忙著給動物們看病呢!
2、依次呈現烏龜、大象、小猴的圖片。教師講故事,幼兒欣賞。
3、提問:
烏龜爺爺生了什么病?迪迪醫生怎么給他治病的?烏龜爺爺有沒有哭?你們會哭 嗎?
大象伯伯得了什么病?迪迪醫生怎么給他治病的?大象伯伯怎么做的?
小猴弟弟得了什么病?迪迪醫生用什么方法治病的?小猴弟弟怎么做的?
價值分析:
這個環節我主要是引導孩子們根據已有的經驗來觀察動物們得了什么病,是怎么樣接受治療的,借助于烏龜不怕打針、小猴不怕吃藥、大象不怕滴鼻藥水勇敢接受治療,讓孩子知道其實打針、吃藥并不害怕只要忍一忍就可以了,同時我也進行了反問“你會哭嗎?”孩子的回答當然是肯定的,這也是鼓勵孩子要和動物們一樣勇敢。再說道小猴弟弟感冒了戴口罩的時候,我請孩子們討論了為什么小猴弟弟要戴口罩,告訴孩子們打噴嚏、咳嗽的時候要帶口罩或者用手帕捂住嘴巴。
三、我們一起來學學迪迪醫生
1、 拿出小醫院里面的醫藥箱,做醫生和病人的游戲。
2、 先請老師當迪迪醫生,孩子當病人,然后進行交換。
價值分析:
最后一個環節,我設計成了一個小游戲,進一步內化生病了要看病說出自己不舒服的地方,配合醫生的治療,同時也為我們的“角色游戲小醫院”積累相關的經驗。
活動后的反思:
在今天的活動中,通過我的提問和追問讓孩子仔細觀察圖片上動物的特征和表情并加以猜測和想象,我發現在我的引導下孩子們觀察的還是很仔細地并能夠講述出來,但是許多孩子的聲音都比較輕顯得有點不太自信,所以我通過獎勵五角星讓孩子用響亮的聲音來回答。在說到小猴子不怕吃藥的時候,我也進行了反問“你們害怕吃藥嗎?”從他們回答中,可以看出許多孩子都害怕,因為他們回答的很不自信,所以我用輕輕大拇指的方法鼓勵孩子大聲地說出“我不怕打針”。
另外在觀察畫面的時候孩子們的爭議時很多如第一幅圖片上的是斑馬還是老虎,是長頸鹿還是豹,還有這副圖上,著到底是什么呢?結果我們的孩子很厲害都觀察出是小猴,還說出來了理由:臉紅紅的,有黃毛。所以我覺得在語言活動中我們應該盡量把孩子推在前面,鼓勵孩子細心觀察大膽發言,說出自己的想法,而老師不要過快的肯定或者否定孩子的答案,通過鼓勵孩子自己去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