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語言:砰砰砰與咚咚咚
附故事: “砰砰砰”和“咚咚咚” 熊奶奶住在美麗的小木屋里。今天是熊奶奶的生日,一大早她就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的,等待著小動物們的到來。突然,“砰砰砰”的聲音從門上傳來,是誰來了?原來是小猴子呀,他一手捧著個大桃子,另一只手使勁的拍打著門,嘴里還大聲地喊著:“開門,開門,快開門”。熊奶奶不高興了,她可不喜歡這么沒禮貌的小孩子,所以小木屋的門一直都閉的牢牢的,小猴子只好低著頭難過的走了。過了一會兒,又有新客人來了,“咚咚咚,熊奶奶,請開門,我是小白兔”。哦,原來是小白兔到了,熊奶奶聽到這么有禮貌的聲音,開開心心的開了門。“熊奶奶,生日快樂,這是我送您的禮物”,“謝謝你,小白兔,這花真漂亮,歡迎你請進!”熊奶奶歡歡喜喜的請小白兔進了小木屋。
反思小結(jié): 雖然整個活動還是比較流暢的進行下來,但中間存在了很多的問題。1、在引入環(huán)節(jié),我利用了圖片,也有強調(diào)“請”等詞語,但孩子們顯然只是跟著我的要求走,并不清楚為什么得這樣,所以顯得比較被動。2、第一遍講故事,我沒有利用其他輔助教具,單純依靠語氣等變化,孩子們還聽的比較認真,看著孩子們一雙雙亮閃閃的眼睛,心里比較開心。3、第一遍講完故事后,我安排了分析故事,提了幾個相對簡單的問題,孩子們也能比較順利的回答。在第二遍講故事的時候利用了圖片,方便孩子們更好的記住情節(jié)。但在提問過程中,我發(fā)現(xiàn)孩子們還是不能掌握故事的主要情節(jié),所以,我又強調(diào)了那部分的情節(jié)。而對于我要求的那個句型,孩子們也不能很好的掌握,根本原因就是讓孩子們練習(xí)的次數(shù)太少,請的孩子不夠多。同時關(guān)于提的問題,主要偏向于有固定式答案的問題,而開放式的問題很少拋出,又不利于孩子的自我發(fā)揮,應(yīng)多多增加互動的機會,讓孩子多多發(fā)表自己的想法。4、在最后的環(huán)節(jié),我本來是安排兩個孩子間合作角色表演的,但在試了一次后發(fā)現(xiàn)效果很不好,所以我臨時改變了策略,請孩子一個個上來,孩子的就明顯提高了很多,但請的孩子還是太少。 總的來說,這次活動我沒有很好的發(fā)揮孩子的中心地位,而是我一直在控制,所以互動環(huán)節(jié)比較缺乏。這個不足需要盡快克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