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語言:小烏龜(精選4篇)
小班語言:小烏龜 篇1
在我們的幼兒園有這樣一句話:資源大家共享,所以當小二班的老師設計“小白兔”一活動后,她們就主動地向我們平行班推薦,并提供了活動材料。于是,由老師預設了主題活動“小兔乖乖”。
由于小兔是孩子們生活中熟悉的動物,又通過自身的扮演,使孩子們對這一活動更為感興趣。慢慢地他們開始關注身邊的小動物,在他們的談話中你會聽到:“我家里養小兔的”,“我的爺爺有兩只烏龜”……
在孩子們的談話中,我發現他們對烏龜很感興趣,而且家中飼養烏龜的孩子也較多。結合“二期課改”《學習》用書,書中也有關于烏龜的活動內容。于是,我便和康老師共同設計了適合我班孩子的學習活動——有趣的小烏龜。
設計:注重每個孩子的發展,切合年齡特點
在設計活動時,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我們讓孩子共同參與活動的前期準備——共同收集“烏龜”。孩子們紛紛從家中帶來了烏龜,在準備、收集的過程中,使孩子們更親近烏龜。
小烏龜走入了我們小一班的活動室,孩子們走進走出都會和烏龜打打招呼,說說話,摸摸它。在這樣的環境中,原先那些看到烏龜怕的小朋友也開始膽子大了。慢慢地孩子們都喜歡上了小烏龜。
在“小兔乖乖”的活動中,孩子們十分喜歡扮演小兔。所以在“有趣的烏龜”的活動中,就保留了孩子們喜歡的地方——背個“烏龜殼”扮演小烏龜。
后記:
“二期課改”以幼兒發展為本,給幼兒更大的自由探索空間。因此,在設計活動時,老師也考慮到這一點,便讓每個孩子都有一只烏龜朋友。而且,這些烏龜都是由孩子們自己帶來的,更有一種親切感。所以在和烏龜玩的時候,孩子們都很開心。
老師的設計給孩子留有了探索的空間,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孩子的自由度還是少了。設計的過程與實際操作還是有差距的,也就是說光有理念的支撐是不夠的,還要真正的了解孩子,走入孩子的世界。給他們創設真正意義上的探索、自由的空間。
活動名稱:有趣的小烏龜
執教者:徐蓓華
內容與要求:
1、親近烏龜、發現烏龜的明顯特征。
2、體驗模仿的樂趣。
環境與材料:
1、幼兒人手一只烏龜
2、教師準備大烏龜
活動與指導:
ø與烏龜一起玩,發現烏龜的明顯特征。
ü幼兒人手一只烏龜,親近烏龜。
ü在幼兒與烏龜親近的活動中,了解烏龜的特征。
小結:烏龜都有短短的四只腳,有可以伸縮的頭,有一條小尾巴,還有硬硬的龜殼,真可愛!
ø學學烏龜的本領,進一步了解烏龜。
ü烏龜媽媽在干什么?(爬)
ü扮演烏龜,和烏龜媽媽一起玩(幼兒背殼)。
ü(幼兒學爬)指令:慢慢爬、屁股翹翹的爬
ü聽到音樂(遇到敵人),學會將頭和腳都縮到殼里去。
ü敵人走了,烏龜媽媽又爬了。
ü太陽出來了,烏龜媽媽要曬曬自己的肚子。(幼兒四腳朝天)
ü太陽下山了,烏龜媽媽回家了,它怎么翻身的?
ø延伸活動
我們還能繼續打扮成小烏龜,做做游戲;也可以用一些材料,幫助你做出小烏龜,你也可來試試;還可以喂喂小烏龜吃東西。
小班語言:小烏龜 篇2
活動目標:
1.愿意聽故事,理解故事內容。
2.初步了解交朋友的方法。
活動準備
課件準備:《小烏龜上幼兒園》故事圖片4張、完整故事音頻、分段故事音頻、故事視頻。
活動過程:
教師和幼兒一起閱讀故事圖片。
——小烏龜第一天上幼兒園遇到了誰?
——小青蛙在烏龜殼上面做了什么?小鴨子呢?
閱讀故事圖片第二遍,引導幼兒通過仔細觀察小烏龜的表情,理解小烏龜在幼兒園找到朋友前后的心情變化。
1.觀察畫面,描述小烏龜剛上幼兒園的心情。
——小烏龜第一天上幼兒園心情是怎樣的?他開心還是難過?你是怎么看出來的?
——小烏龜縮在殼里,眼淚都流出來了。
2.觀察故事最后一幅畫面,討論小烏龜心情的變化。
——小青蛙、小鴨子、小雞發現了小烏龜后,他們干什么了?
——他們組成了一個樂隊。小烏龜敲鼓、小青蛙跳舞、小鴨子唱歌……
——這時小烏龜的心情又怎么樣了?他高興了嗎?你是怎么看出來的?
——小烏龜的頭伸出來了,它的眼晴和嘴巴都笑了起來。
請幼兒欣賞完整故事視頻。
引導幼兒像小烏龜一樣交朋友。
——你們現在也上幼兒園了,在幼兒園里開心嗎?你像哪個小動物呢?
——如果班上有的小朋友像小烏龜一樣害怕,我們應該怎么幫幫他呢?
(如:和他一起玩、拿玩具給他、大家一起抱抱他等,鼓勵他像小烏龜一樣勇敢地交朋友)。
溫馨提示
最后一個環節涉及到交朋友的方法,對幼兒來說可能有些難,教師可以多進行引導或者放到日常活動時間開展。
附故事
小烏龜上幼兒園
小烏龜第一天上幼兒園。幼兒園里的小朋友它都不認識,它害怕地把頭、四肢和尾巴通通縮進烏龜殼里。
小青蛙、小鴨子、小雞走過來,都不知道這個趴在地上的東西是什么,就在上面跳來跳去,當鼓敲呀,還在上面畫畫呢!
小烏龜忍不住大哭大叫起來。大家嚇了一跳,原來是只小烏龜呀!小青蛙、小鴨子和小雞高興地邀請小烏龜和它們一起玩,大家又唱又跳,好快樂哦!
小班語言:小烏龜 篇3
活動名稱:
語言領域
活動內容:
《小烏龜旅行記》
活動目標:
1、培養幼兒學會傾聽的習慣,激發幼兒的想說、敢說、喜歡說的興趣。
2、鼓勵幼兒大膽想象,并通過語言、繪畫的形式表現出來。
3、引導幼兒關注周圍的生命,養成積極的生活態度。
4、初步理解故事情節,理解故事中語言的重復性特點。
5、通過多種閱讀手段理解圖畫書內容,了解故事,感受故事詼諧幽默的情節。
活動準備:
1、經驗準備:觀察烏龜的外貌特征,了解烏龜的生活習性。
2、背景圖若干張,小烏龜圖片,白紙、油畫棒、
活動過程:
一、聽一聽
1、自我介紹,出示禮物小烏龜,觀察欣賞。
2、引出故事《小烏龜旅行記》,有生動、形象的講述故事。
二、說一說
1、教師引出問題,鼓勵幼兒大膽想象講述小烏龜去旅行的故事,
2、幼兒之間相互討論、傾聽、交流自己的想法。
三、畫一畫
1、教師引導幼兒將自己的想法畫出來,(介紹提供的背景材料),鼓勵幼兒大膽表現。
2、幼兒繪畫,教師細心觀察,根據幼兒的實際需要給予適當的支持、幫助、和指導。
四、講一講
1、教師引導畫完的幼兒講話幼兒拿著自己的畫,把小烏龜去旅行的經歷講給老師、小朋友、小烏龜聽。
2、教師把幼兒的作品訂在一起變成一本書,引導幼兒給書起名字,放入語言角,互相欣賞、交流。
教學反思:
從執教的情況來看,我覺得自己在課堂上的組織語言還有待加強,如何讓孩子對你的提問或是小結能更好的明白、理解,是自己在以后的教學中需要關注的一個重要方面。
小班語言:小烏龜 篇4
一、設計意圖
《小烏龜上幼兒園》這個故事選自于小班上學期望整合,這一主題中,該故事選用了小朋友生活中比較熟悉并喜歡的小烏龜、小青蛙、小鴨子、小雞為角色。講述了一只小烏龜第一天上幼兒園的心情及所發生的事情,最終小烏龜能快樂地和同伴玩,融入到了集體當中的故事。
現獨生子女較多,其有較多的幼兒都是爺爺、奶奶帶,因此,都比較嬌氣;并且接觸外面的生活較少加上年齡較小,未離開過家長。因此,剛踏入陌生的環境中,難免會哭鬧得厲害。為了能使幼兒更快地適應新環境,我覺得這個故事既符合小班幼兒年齡特點,又符合孩子的現實需要。所以我選擇了這個故事來安撫幼兒情緒,并將它與語言和社會兩大領域相結合。
二、 教學目標:
1、認知上:理解故事內容,明白小烏龜為什么要上幼兒園,并加深對小烏龜的認識。
2、能力上:引導幼兒發揮想象,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
3、情感上、愿意傾聽故事,體會和新朋友一起玩的樂趣。
三、教學重點、難點
目標中提到:愿意傾聽故事、理解故事內容,明白小烏龜為什么要上幼兒園為重點。對于剛入園的幼兒來說情緒還未穩定,會有膽怯的心理。本次活動中的難點是:能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
四、活動準備
小烏龜、小青蛙、小鴨子、小雞頭飾。
五、活動過程
根據幼兒的學習情況,本次活動我運用了傳統模式、角色扮演游戲及提問法。
1、傳統模式:主要使幼兒能認真傾聽故事內容。
2、提問法:幼兒認真傾聽過后,教師引導幼兒大膽地把故事內容說出來。
3、角色扮演:充分讓他們表現自己、大膽說話積極融入到集體當中。六、說學法:
小班幼兒年齡小,語言表達能力較弱。因此,我想通過角色扮演游戲,讓幼兒體驗游戲的樂趣,給幼兒提供說話的機會。其主要的目的是幫助幼兒盡快適應新環境,從而喜歡上幼兒園,并且在輕松的氛圍中掌握活動重點、難點。
六、教學反思幼兒非常喜歡聽故事,一聽老師說要講故事,都靜靜地坐在椅子上,眼神極渴慕地望著老師,都希望快一點聽老師講故事。在完整的欣賞了故事后,孩子們不由的發起了感慨,為此,教師讓孩子們互相說說自己對故事的看法,給幼兒創設了自由表達的空間,幼兒都積極發言,用語言表達著自己內心的感受及自己的看法,隨后結合掛圖,分段欣賞故事,加深了幼兒對故事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