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民間故事:無錫排骨
一、根據故事原意修改故事,使故事內容適合孩子。
無錫排骨的原故事內容非常成人化,只適合成人閱讀,我根據故事的原意,把故事修改成一定的對話,能讓孩子一起學習和復述,并添入夸張的語氣助詞,增加故事的趣味性。
二、添入情感因素,使故事更具教育意義。
改編的故事添入了情感的因素,在教學中突出重點教育孩子在得到別人的幫助時,要懂得感恩和回報。故事中濟公和尚在得到小伙子的幫助后,為了感謝他,給了他三根扇葉,燒成了美味的排骨,從此有了無錫排骨這個無錫特產。結合故事中的感恩也遷移了孩子的經驗,知道生活我們接受了別人的幫助后需要感謝別人的道理。我們孩子讀民間故事的目的就是透過故事情節,引發對價值觀的正確判斷,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三、不足之處。
導入部分我運用了紙藝排骨進行導入,我讓孩子聞一聞,孩子說沒有什么味道。這里我可以運用實物排骨更想象更具體。
附故事:
無錫排骨
在很久很久以前,濟公到我們無錫游玩。
一天天很冷,天上下著鵝毛大雪,濟公又冷又餓,他想,我再不吃東西要餓死在無錫了。于是,他就挨家挨戶去找東西吃。
濟公帶著他的破扇子來到一座漂亮的樓房前敲敲門:“阿彌陀佛,我肚子很餓,能給點飯我吃吃嗎?”主人說:“哪來的臟和尚,走開走開”。
濟公搖著破扇子來到一個大大的院子前,又說:“阿彌陀佛,我肚子很餓,能給點飯我吃吃嗎?”主人說:“哪來的???和尚,走開走開!”
濟公又冷又餓,拿著扇子傷心地坐在路邊的大樹下。
這時,來了一位小伙子,對濟公說:“師傅,到我家去吃點飯,取取暖吧。”濟公高興地跟著他來到家里。小伙子端出米飯和一碗肉,說:“師傅,快吃吧!”濟公吃了一碗又一碗,終于,吃完了。濟公拍拍肚子說:“我吃的好飽呀!小伙子,謝謝你!”說完,從破扇子上拔下三根扇葉給小伙子,說:“小伙子,把它跟肉一起燒,肉的味道會更好!”說完濟公就不見了!
小伙子聽了濟公的話,燒了一碗大排骨,聞一聞,哇,真香啊!嘗一嘗,哇塞,味道好極了!
從此,小伙子的就開了一個專門賣醬排骨的店,別人都到他店里來買醬排骨吃。小伙子的生活也過得越來越好了。
這就是我們無錫的特產——無錫排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