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理解練習題答案(精選3篇)
閱讀理解練習題答案 篇1
閱讀理解練習題+答案
多做閱讀理解有助于提高個人對文章內容的理解能力和解答能力哦!以下是第一范文網為大家編輯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
《夜空為什么是黑的》
、儆袝r,天文學中最簡單的問題卻是最難回答的。夜空為什么是黑暗的?你會說:因為太陽下山了。但是還有恒星在閃耀啊。如果宇宙是無限的,充滿著無數顆恒星,那么夜晚將和白天一樣明亮。這種理論和觀測之間的矛盾被稱為奧伯斯悖論。
、趭W伯斯是19世紀德國的一位天文學家,他認為,按照靜止、均勻、無限的宇宙模型,天空中散布著無數個均勻分布的發光恒星,盡管距離越遠,單個恒星的亮度越小,但考慮到所有星光在宇宙中任一點的光照總和,以及近距離恒星對后面星光的遮掩效應,整個天空就和太陽一樣明亮,而實際上夜空卻是黑的。理論與實際觀察結果就是這樣矛盾。簡單地說,黑夜應是白夜。
③為了解決奧伯斯悖論,天文學家提出了多種理論加以解釋,但都不能自圓其說。
、苡械奶煳膶W家認為,星空中存在著吸光物質,物質吸收了來自恒星的星光,使天空黑了下來,但實際上,空間中的吸光物質無法使夜空變暗。物質在遮擋光線的同時,也會被光線所加熱,進而發光,它們將會和恒星一樣明亮。這就像大雨中的樹,起先葉子還能保護地面不受雨淋,可是不久雨水便會從葉子上滴落下來,最終地面還是會濕的。有人則認為奧伯斯的理論是根據恒星均勻分布在宇宙中計算出來的,而實際上恒星分布并不均勻,有的星區恒星多,有的星區恒星少。因此,在宇宙中存在亮區和暗區,而地球就處在暗區,所以天空是黑的。還有天文學家用大爆炸理論解釋這一現象,認為大爆炸后出現了許多星云,逐漸凝聚成各種天體,宇宙不斷向外膨脹,大量恒星遠離地球而去,這些恒星的光也不能到達地球。所以,在地球上看到的星空是黑的。似乎,這些理論都有道理,但又不能很好地解釋奧伯斯悖論。
、萘钊梭@訝的是,第一個為奧伯斯悖論給出最合理解釋的不是裝備齊全的天文臺的天文學家,而是一位著名的美國詩人 愛倫.坡。愛倫.坡認為,之所以遙遠恒星的光沒有照亮星空是因為它們還沒有到達地球:我們無法看到比宇宙更遠的地方。用現在的話講,我們無法看到150億光年之外的東西。所以,黑暗的夜空是宇宙誕生的證據。,物理學家開爾文對這一解釋進行了量化,開爾文的計算表明,若要夜空變得明亮,我們至少要能看到數百萬億光年遠的范圍。由于宇宙的年齡現在遠小于1萬億光年,所以夜空是黑的。
、迯膼蹅.坡開始,天文學家已對黑暗的夜空有了一個正確的解釋:宇宙還太年輕。1964年,天文學家哈里森發現了另一個可能正確的解釋:宇宙擁有的能量太少。哈里森計算表明,若要照亮夜空,可觀測宇宙需要的能量為現今的10萬億倍--每顆恒星的發光度要上升10萬億倍,或者恒星的數目要增加10萬億倍。另外,恒星不可能永生,就算宇宙無限老,夜空仍舊是黑暗的,原因是恒星總是會死亡的。
、邜蹅.坡和哈里森的解釋為夜晚的黑暗上了雙保險。點亮整個宇宙就像是用一根蠟燭花上一個小時來加熱一幢房子:一個小時太短了,即使你能等更長的時間,可是在完成這項任務前,蠟燭也已燃盡了。
1.什么是奧伯斯悖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面選項中,不屬于第④段畫線句中“這些”指代內容的一項是
[ ]
A.星空中存在著的吸光物質,吸收了來自恒星的星光,使天空黑了下來。
B.地球處在由于恒星分布不均勻而造成的暗區中,所以天空是黑的。
C.大量恒星隨著宇宙不斷向外膨脹遠離地球而去,至使這些恒星的光不能到達地球,所以星空是黑的。 D.我們無法看到150億光年之外也就是比宇宙更遠的地方,所以夜空是黑的。
3.說說第⑤段加粗句子中詞“至少”能否刪掉,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⑦段文字是怎樣將抽象的道理說得清楚明白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如果宇宙是無限的,充滿著無數顆恒星,那么夜晚將和白天一樣明亮。”或“黑夜應是白夜。”
2.D
3.“至少”在文中起到了限制的作用。(大意對即可)。
4.運用打比方的說明方法,將“夜晚黑暗是因為宇宙年輕且能量不足”這一道理說得清楚明白。(意思對即可)
《善待生靈》閱讀附答案
有時,動物界也會發生令人難以置信的故事。
有一個狩獵隊,把一群羚羊趕到懸崖邊,準備全部活捉。約摸半小時后,羚羊群分成了兩類( )老羚羊為一類,年輕羚羊為一類。一只老羚羊走出來,朝年輕羚羊群叫了一聲。一只年輕羚羊應聲跟老羚羊走到懸崖邊。年輕羚羊后退了幾步,突然朝前奔向懸崖對面;緊接著,老羚羊也飛躍出去,只是躍起的高度要低一些。當年輕羚羊在空中向下墜時,奇跡出現了:老羚羊的身子剛好出現在年輕羚羊的蹄下,年輕羚羊在老羚羊的背上猛蹬一下,下墜的身子又突然升高,并輕巧地落在對面的懸崖上,而老羚羊就像一只斷翅的鳥,筆直地墜入了山澗。
試跳成功,緊接著,一對對羚羊凌空騰起。沒有擁擠,沒有爭奪,秩序井然,快速飛躍。頓時,山澗上空劃出了一道道令人眼花繚亂的弧線,那弧線是一座以老羚羊的死亡作橋礅的生命橋。那情景是何等神圣!獵人們個個驚得目瞪口呆,不由自主地放下了。
動物在生命危急之時的舉動,令人肅然起敬。它留給人類的思考是什么呢?
“當地球上最后一只老虎在林中徒勞地尋求配偶時,當最末一只未留后代的雄鷹從高空墜向大地時,當鱷魚的最后一聲哀鳴不再在湖澤上空回蕩時……人類,從某種意義上也已看到了自己的結局。”這是人類對動物的哀憐,更是動物對人類的警示。
人類只有一個地球,人和動物都是大地之子。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保護野生動物,就是保護人類自己;善待生靈,也就是善待我們自己。
1、解釋詞語。
肅然起敬: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是_________________時________________寫的詩句,引用這兩句詩的效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一段中所說的“令人難以置信的故事”是指(用自己的話概括,不超過15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獵人們不由自主地放下了”的原因是(用原文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能揭示全文主旨的語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這一句運用了_________________的表達方式。
6、“動物在生命危急之時的舉動”指(不超過3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舉例說明本文運用的修辭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第二段中括號內應填的標點是___________________,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形容產生嚴肅敬仰的感情。
2、三國;曹植;強調地球是人類與動物的共同家園。
3、老羚羊以身體支撐年輕羚羊飛躍山澗。
4、動物在危急之時的舉動,令人肅然起敬。
5、保護野生動物……善待我們自己;議論。
6、老羚羊以死亡做橋礅搭起生命橋和眾羚羊逃生時井然有序。
7、比喻、擬人、設問、排比(舉例略)
8、冒號;提示下文。
【篇三】
1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4)題。(25分)
駐足河南靈寶的黃河岸邊,我想起了一個在黃河邊長大的詩人:塞風。也許,在今天的靈寶,甚至在今日的詩壇,知道塞風這個名字的人并不多?晌乙f:塞風,不應該被忘卻!這不僅是因為他對人生有獨到的感悟,更是因為他粗獷、雄放的詩作,恰似黃鐘大呂,成為一只打磨我們民族精神的“砂輪”。
塞風一生愛詩。他的一生,是詩的一生。他本人就是一首詩,一首鐵骨錚錚的詩。這使我想起詩人還是一個16歲少年的時候,曾寫過的一首18字的短詩,題為《弓》:
面對西北角/早已義憤填膺/我拉圓/大地的弓。
這真是一首絕唱!這首詩寫于1937年7月,正值盧溝橋事變發生,中華民族全面抗戰爆發的時刻。一個生長在黃河之濱,啜飲黃河乳汁長大的孩子,以烈火燃燒般的語言,傾吐了一個民族對侵略者的滿腔怒火。這醒目驚心的“拉圓大地的弓”,活靈活現地展示了詩人乃至整個中華民族剛烈豪邁、不畏強暴的英雄氣概。它是詩人自己,但又不僅僅是詩人自己,而是中華民族反抗侵略的整體意志的化身。凝聚在那張弓上火一般的詩情,是一個時代、一個民族的意志和心聲。有評論家認為:這是詩人的發軔之作。也有評論家認為:這是詩人的奠基之作。無論是發軔也好,奠基也罷,詩作《弓》形成的藝術風格,詩人一生未變。這支弓射出去的箭,畫出去的弧,就是詩人塞風燦爛的一生。
縱觀塞風的人生經歷和他的詩作,我們或許可以把他的一生劃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詩與革命階段。這個階段從1937到1957年,詩人一邊投身革命,一邊創作。他從19歲就離家出走,奔赴延安參加革命。之后,又輾轉于成都、重慶、開封、南京等地,1946年回到膠東解放區,直到全國解放。這段時間,他的詩與革命為伴,寫下了《憶重慶》《回眸》等大量詩作,成為那個時代的寫照。第二個階段是詩與苦難階段,即從1957年到1979年。詩人以“莫須有”的罪名,被打成“胡風集團”的骨干分子,1958年又戴上了“右派”的帽子,詩人不幸,似從一片光明中墜入萬丈深淵。當時,詩人被發配到黃泛區勞改農場去勞動改造。但他并沒有沉淪,一直堅守自己的理想和追求。正像他的詩句所寫的:“即使被風暴/撕成一片片/我也不肯背離自己的名字/——帆!”面對苦難,塞風在詩中唱道:“傷痕對我而言/正是一幅美麗的圖案。”這段時間,他寫下了大量的詩作,其
中最有名的是沉郁、悲壯的兩句:“黃河,長江/我兩行渾濁的眼淚。”著名詩人賀敬之在《致塞風同志的一封信》中說:“黃河,長江——不僅是你的兩行眼淚,更是你的兩道奔騰不息的詩行,是你生命的兩條血浪洶涌的大動脈。”這首只有兩行的詩,不少人譽為詩與苦難的經典之作。直到后來,詩人常常戲謔地說,“我一生只寫了兩行詩。”第三個階段是詩與生命階段。即從詩人平反到他去世。這期間,冤案得到昭雪后,詩人的激情像黃河之水噴涌而出,一發不可收。詩人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便是寫黃河的詩。詩人筆下的黃河,有著鮮明的個性特征。他呈現給我們的不是象征中華文化的古老的黃河,而是面貌全新、有著豐富現實寓意和精神內涵的黃河。我們說,塞風從黃河身上找到了展示時代風貌、展現民族精神以及展現詩人自身精神世界的生命載體。塞風曾經說過:“在太陽強烈的光照下,這條跳動著火焰的詩河,我為徹底被它熔化而驕傲,而幸福!”這樸素的話語,恰到好處地揭示了塞風詩歌的精神實質。在人生的最后階段,他的詩已經和生命融合在一起。“自謂釀了一生的酒/總算達到了清純/誠心誠意斟給你/換得一個更美麗的自信”。這是用生命釀成酒漿的寫照。
塞風是黃河乳汁喂養的參透了人生奧秘的詩人。他雖已駕鶴西去,卻為我們留下了大量的詩作。山東省作協主席張煒曾對他的詩作做過這樣的評價:“他是精神的執火者,是一個純粹的人,是一個不敗者。長期以來,極少有人在思想上、在道德激情方面,曾像他那樣賜我以巨大的力量。我從他的詩章中,始終感受著火一樣的熱烈。一個人能像他那樣不倦地歌唱,為正義和愛不停地奔走呼告,就是一個奇跡,是人類不曾屈服和至尊至貴的有力證明。”他不應被人忘卻,他在中國詩壇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的詩意象沉實,感情熾熱,直指人心,催人淚下,像從苦難中提煉出的金子,閃爍著永恒的光芒。
(1)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最不恰當的兩項是(
)(
) (5分)
A.本文與其說是一篇人物傳記,不如說是一篇推介詞,作者為讀者推介了塞風這位詩人及其詩作,讀來使人心靈深受震憾。
B.作者巧妙地從創作詩歌與人生際遇相結合的角度將塞風的人生劃分為三個階段,劃分合理,各階段筆墨分配也比較合理。
C.作者行文時,大量而巧妙地引用了塞風的詩句和他人的評價,可謂聯珠綴玉,使讀者不但了解了塞風本人,還受到了詩情和美感的熏陶。
D.塞風的詩“像
從苦難中提煉出的金子”,這是作者對塞風詩歌的盛贊,所謂詩如其人,這也是作者對塞風為人與精神的頌揚。
E.讀了此文,我們可以約略了解到,塞風的詩在內容上與杜甫的相似,意象沉實,但因熾熱感情的灌注,其詩風更接近于李白。
(2) 請結合材料,概括塞風的性格特點。(6分)
(3) 畫線處“這不僅是因為他對人生有獨到的感悟,更是因為他粗獷、雄放的詩作,恰似黃鐘
大呂,成為一只打磨我們民族精神的砂輪”一句在文中有哪些作用?請簡要分析。(6分)
(4) 作為一位“不應忘卻的優秀詩人”,塞風的人生對你有哪些啟發?請談談你的認識。(8分)
12.(1)C、E(C、他人的評價引用并非大量,概括不準確。E、其詩風更接近于李白的說法錯誤。)
閱讀理解練習題答案 篇2
玉蘭花外形極像蓮花,盛開時,花瓣展向四方,使庭院青白片片,白光耀眼,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為美化庭院之理想花型。下面第一范文網小編為大家帶來《野蘭》閱讀題目及其參考答案的內容,希望大家喜歡。
《野蘭》閱讀原文(1)不記得從什么時候起,每當我家院子里的玉蘭花散放出清遠的香味時,總有認識或 不認識的鄰人,專程前來要花。
(2)玉蘭花樹約有兩層半樓房高,自我有記憶起,便有花香。父親總是起個大早,趁花含苞時摘下,他把較細的竹桿末端削成剪刀口狀,以輔助摘花。有時他親自爬上樹去摘,身手矯健。然后再把摘下的花,分別裝在小袋子里,置于冰箱保鮮,一有鄰人聞香駐足,便可以方便相贈。
(3)當然,父親一定會留下枝頭上 那些用手可以夠得到的花,讓前來感染香氣的鄰居,也可以得到在綠陰中尋一抹清幽的樂趣。
(4)念小學時,家人總要在我的書包里放些玉蘭花,用手帕包好,以免損壞象牙白的花瓣。然后再三叮嚀,送給老師和同學,有時自己懶惰貪玩,便忘了。經常是老師提醒我:“我又聞到花香了。”我才猛然記起。
(5)常常在送給老師后,玉蘭花就所剩無幾了。所以當同學向我要時,就顯窘迫。只好從親近的同學開始送,一些偶有口角的,就給省下來了,這時想來真自覺小家子氣。
(1) 那時一直不明白,何以小小的花朵,竟有如此大的魅力?因為我總是喜歡花的姿態遠遠勝過它的香氣。直到漸漸長大,才稍稍明了這是一種喜悅的心情。二十幾年前,物質并不豐富,用香水的人當然不多,能在夏日清早感染一身香氣,并持續整天,的確令人喜悅。在要花的過程中,即使不認識的人也能透過花說家常,增進友誼,真是趣味無限。
(7)而父親趕緊摘花,想到會有許多人喜歡他種的花,并盤算著不知今天的花夠不夠時,這份可以與人分享的心情,更是令人欣慰啊!尤其某個有晨曦的清早,當我看見父親摘下一朵沾露的玉蘭花,小心翼翼地插在母親的耳際,順手理理母親的頭發時,我被這般美麗的父母深深感動。
(8)我恍然大悟,原來,母親身上的花影飄香,皆是父親每天親手插上去的,對父親而言,這也許是極自然不過的一個舉止,但躍入我眼里,卻是溫柔萬分。我很難明確的描述出這份感動,不過可以肯定的是,這種感覺真的很好。
(9)對玉蘭花我有很特別的記憶,我曾在它的枝干上每年刻畫一痕,以志成長。也曾和姐姐爬上樹坐在樹枝,吃著西瓜,享受風的搖擺。但這都只不過是父親無形中給我的一些生活上的啟示。
《野蘭》閱讀題目1 . 文章第(2)(3)段具體描寫了父親摘花的過程,表現了父親怎樣的性格特點?
2 . 文章第(4)段中的“再三叮嚀”除了表現家人怕我忘記外,還表現了什么?
3 . 文章第(6)段說小小的玉蘭花朵“竟有如此大的魅力”。請結合這段文字說說“魅力”表現在哪兩個方面?
4.請結合第(7)段中父親給母親插花這一細節,分析“我”深深感動的原因。
5.文章最后一段中的“這”指代什么?請結合這段文字說說父親帶給“我”的“啟示”有哪些?
《野蘭》閱讀答案1.慷慨大方,樂于助人。
2.表現家人心靈的美麗。
3.香氣能令人喜悅,在要花和送花的過程中增進友誼。
4.父親對母親的溫柔恩愛。
5.我曾在它的枝干上······享受風的搖擺;對人要有愛心。
閱讀理解練習題答案 篇3
作者第一次到蘇州,就除了洋相,卻與蘇州,一見如故。為什么呢?看這篇《第一次到蘇州》,會告訴你答案。下面由第一范文網小編為你帶來關于第一次到蘇州的閱讀答案,希望對你有幫助!
第一次到蘇州的閱讀材料、訇P于心靈之鄉何處,常常不敢肯定,只記得一見蘇州,便宛如舊識。
②第一次到蘇州,是隨了父親一道。本來以為讀大學了,應該可以自己獨自出這趟遠門,可是終于遂了母親的執著。父親因為幾十年前在蘇州讀的師范,也隱隱地有故地重游的心事,就一起上了路。
、鄣綄W校的當天我就出了一個洋相。傍晚帶父親剛踏進人聲鼎沸的餐廳,我就在剛拖過的地板上重重地滑了一跤,手中的飯盒摔得老遠。連忙爬起來也不敢看看四周,只是默默地洗盡了雙手和碗筷,就又去打了飯和父親一起吃起來。飯是我愛吃的米飯,菜則是一律的糖醋口味(這樣的伙食我一吃就是四年)。吃飯的時候我一直低著頭,偶爾抬眼看看對面靜靜地坐著吃飯的父親,卻是居一樣的坦然。我知道這是父親曾經呆過的蘇州,又是他的兒子將要生活多年的蘇州,一定是很有些感觸的吧!從接到來自蘇州的大學錄取通知,父親竟然從來沒有和我談起過這個他一度相當熟悉的城市。這始終讓我感到非常疑惑,難道父親的記憶中,于蘇州竟是沒有一點印象了嗎?
、艿诙煺綀蟮,結束后我就陪父親往教學樓那個方向散步。從宿舍到教學樓大概有三四百米的路程,中間還有很大一片溝壑起伏的農田。巧的是靠近路邊,有一個長滿雜草浮萍和寥寥幾株蓮藕的水塘。塘看來很少有人清過,水是那種看起來很臟的深綠,酷熱中發出濃濃的臭味。那天我們路過的時候,正好有一個黝黑精瘦的中年男人,褲腿卷得老高,從池塘里擔了深挖出的泥淤,赤著腳往旁邊的田里去。那是真正最好的綠肥。在九月的陽光下,我們能清楚地看到男人額頭上的褶皺和慢慢滾落的汗珠。父親說:“蘇州人這么富,到底還是苦出來的。”
、菸抑栏赣H的意思。這個素不相識的農人和我家鄉的爺爺輩叔叔輩一樣辛勞而充實。他們將自己的大滴汗珠凝成一個個豐年,在樸實而滿足的心底珍藏。這塊土地的富庶與繁榮,從來就不曾少了這些史冊之外的人們。我的心似乎是重重跳了一下:不看文人看農人的蘇州,也正如我的家鄉一樣親切友善。
、藓芸煳揖蛯⑦@里當作了真正的家鄉。有同學來蘇州玩,總是會先來信,讓我責無旁貸地盡地主之誼。朋友一撥一撥地來,我也就一次一次去車站等待,一次一次在虎丘與他們留影。
、呋蚰捍何⒂,我便會溜去很近的怡園,門票不貴,園子很小,最妙的是少了游人如織的喧囂,一如自家庭院。徜徉廊壁漏窗之前,我可以花上半天的時間,靜靜地讀米芾和董其昌的帖。耳畔雨聲若夢,淅淅瀝瀝,“梨花落,杏花開,桃花謝,春已歸……”清音雅韻,如深閨伊人的一聲清喟,霎時滌盡凡俗……
、嘣瓉恚遗c蘇州,竟然是這樣一見如故的。
第一次到蘇州的閱讀題目1.作者為何要提“出洋相”的事?聯系全文談談你的理解。(3分)
2.文中說“我知道這是父親曾經呆過的蘇州,又是他的兒子將要生活多年的蘇州,一定是很有些感觸的吧!”,聯系上下文,分析父親對蘇州有怎樣的“感觸”。( 3分)
3.文中說“這始終讓我感到非常疑惑,難道父親的記憶中,于蘇州竟是沒有一點印象了嗎?”請聯系上下文,簡要分析這句話的表達作用。(3分)
4.作者是怎樣描寫散步時見到的素不相識的蘇州農人的?請把相應的句子找出來,并說說作者為何這樣描寫?(3分)
5.通讀全文,說說作者為何能很快就將蘇州“當作了真正的家鄉”并與蘇州“一見如故”?(4分)
第一次到蘇州的閱讀答案1.(2分)①與父親的表現形成對比,用自己的毛糙反襯了父親的坦然——蘇州人的坦然,蘇州人的性格。這坦然可以理解為是蘇州打在父親靈魂上的深深烙印。
(1分)②同時自己能吃苦的素質(摔了跤,不叫苦、不抱怨;飯菜不挑剔)與下文“蘇州人這么富,到底還是苦出來的”一句中體現出的蘇州精神相照應,揭示了與蘇州一見如故的深層原因。
2.(1分)父親說:“蘇州人這么富,到底還是苦出來的。”這是父親對蘇州的最深感觸。
(2分)這句話深刻的把握住了蘇州這個城市繁榮的根本原因,這句話也道出了蘇州的城市精神。從中可見父親對蘇州有著深切的認識。(基本意思對即可。)
3.(1分)從結構上看,此句是過渡。(2分)從內容上看,父親絕非對蘇州沒有印象。后來父親終于說出深有感觸的話語來,可見一開始的沉默其實是意味深長的,是此時無聲勝有聲。
4.(1分) “那天我們路過的時候,正好有一個黝黑精瘦的中年男人,褲腿卷 得老高,從池塘里擔了深挖出的泥淤,赤著腳往旁邊的田里去。那是真正最好的綠肥。在九月的陽光下,我們能清楚地看到男人額頭上的褶皺和慢慢滾落的汗珠。” (2 分)作者通過對素不相識的農人的描寫,展現了農人所具有的“辛勞而充實”“樸實而滿足”的品格,從而也揭示了蘇州繁榮和富庶的原因。
5.(1分)①父親希望“我”在蘇州讀大學期間,能把蘇州當作心靈之鄉,安下心來,用功苦讀。
(2分)②父親希望“我”好好品悟蘇州,隨時捕捉蘇州人身上的閃光點,盡可能的把蘇州這個城市的精神財富繼承下來,轉化為自身成長的不竭動力,使心靈走向成熟。
(1分)③而這一切又絕不是靠說教能達到目的的,因此父親才坦然的對待“我”的洋相,才在看到素不相識的農人時不失時機地對“我”進行啟發,使“我”很快就融入了蘇州,與蘇州一見如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