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孩子辯解和反駁的機會
所以,當家長稍微耐心一點,那怕是剛開始聽到很不滿的情況,或孩子是錯的,也要讓孩子說完,這樣才能對事情原委做出正確的判斷和評價。話只聽半截,很可能會曲解了孩子的真實想法和做法。如果孩子能說出自己真實的想法,或無論結果好壞的事情經過,家長都要及時表揚和鼓勵,特別還要贊許孩子能用語言準確地表達出自己的情緒。參見《案例分析:教育孩子要“疑罪從無”》。
假設父母評價孩子所作所為時,孩子能有辯解,這是非常好的事情。要知道,辯解不是狡辯或強詞奪理,而是對受到指責的某種見解或行為,加以申辯解釋。會辯解的孩子,能把一些成人世界的規則,運用到自己的實際生活中,這說明他們敢于面對強權,勇于行使與維護自己的權利。而不會辯解的孩子,未來很難社會化,后果不堪設想。參見《培養愛學習孩子之發散性思維》。
同時,假設父母評價孩子所作所為時,孩子能有反駁,這是最好的事情。反駁也不是狡辯或強詞奪理,是說出自己的理由,來否定別人跟自己不同的理論或意見。這也說明孩子邏輯思維清晰,能利用家長的錯誤或漏洞進行反擊。家長遇到這樣情況,千萬不能“惱羞成怒”而強行壓制孩子,敢于面對自己錯誤的父母,才能得到孩子的尊敬和效仿。所以,怪孩子不聽話,往往是家長自己做的不好。參見《父親的父權和父親的權威》。
反過來,如果家長經常不給孩子解釋和辯駁的權利,孩子就會逐漸放棄這種權利。這種粗暴對待孩子的方式,很容易造成一種壓抑感,其負面情緒被埋藏而得不到釋放。等到了青春期時,什么話都不會和父母說,并會采取一些極端方式,諸如故意“挑釁”或自殘等方式,來和父母做對抗。同時,孩子也會把這種人際交往方式,運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參見《青春期孩子的生理、心理發展》。
所以,家長要尊重孩子,鼓勵他們說出自己的困惑,使孩子能為自己的所作所為,有進行解釋與申辯的權利。畢竟孩子還是孩子,他們有其特別的想法與思想,不能完全按照成人間的方式去對待。只有孩子說出自己的真實想法或意圖,才能更有針對性和目的性地幫他們解決實際問題。所以,家長既要傾聽孩子述說原委,更要傾聽孩子的辯解和反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