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孩子的相處之道
我很容易就和進入權利斗爭的狀態。因為我有一個模式,覺得一定要“制”住他,這樣才覺得自己像個大人。但現在我的新體驗是,真正的大人,恰恰是不一定要孩子或者別人聽自己的,能容得下別人聽和不聽,甚至反駁、對抗自己。這樣的好處是,孩子會因為自己被尊重和重視而特別愿意聽你的。所以,如果想讓孩子聽大人的話,那大人先聽孩子的。但孩子知道的不如大人的多,讓大人由著孩子去,豈不壞事?我發現壞不了事。一是孩子想要的只是個“我按我的想法試試”的權利,另一個是孩子如果發現按自己的想法行不通他會愿意聽大人的(在大人不評判抱怨的情況下),而最好的辦法是,我們聽孩子的,并且陪他一起按他的辦法嘗試,及時地提供幫助。這樣孩子的自主性和開創性也能夠慢慢培養起來。雙贏。關鍵是,大人愿意先放掉對“權利”的掌控權嗎?事實上只需要放掉對孩子的權利的掌控權。大人自己的權利還是照樣得行使。如此才能既獨立又和諧,達到互相尊重的狀態。
妥協在育兒過程中其實非常有效。但我過去常覺得如果妥協了,就意味著我“輸”了,我就會被孩子牽著鼻子走,最擔心的是,會亂了規矩,變成溺愛孩子。有心試的話,會發現,往往,大人剛有一點妥協的意思,孩子就會乖乖地放下“武器”,和我們合作。而且,就按孩子的意思辦,大人的面子一點也不丟,小孩其實也更講規矩了,因為這些規矩他都有參與,他會因此而知道規矩只是為了讓事情更圓滿而不是來束縛他。
確實,有很多時候,一件事情會和好多人相關,比如好幾個人一起參加活動,各有各的想法,那就商量。“你的想法是怎么樣的?是這樣啊,那我們還有一個情況也需要考慮,我們商量一下……你看這樣行不行啊?”
有不少時候,我們提出的商量方案孩子并不認同,因為他們難以延遲滿足。我碰到這些情況時非常為難,常常就采取強制措施:“我說了這個玩具就只能明天拆!今天不許拆!”結果孩子委屈大哭。之后,我想,孩子延遲滿足的能力是需要培養的,培養的過程就是先充分滿足。如果一個孩子從來不知道什么是“飽”,他就會一直很饑餓,并很急切地去索取,但假如他是飽的,或者有過很多飽的經驗,他就有余力承受偶爾的饑餓,并慢慢知道飽和饑餓都是要學習和體驗的。充分滿足孩子的要求也很容易讓人擔心會變成溺愛,我劃分重視和溺愛的一個模糊標準是:孩子提的要求,是否超出我的承受能力范圍。
這樣的時候也是設置界限的好時機。我的體會是,想要關系和諧,必須要設好界限。當然,如何設置界限是很大的功課,以前我倒是說得很分明,界限清楚的樣子,其實關系也損壞了。我想好的界限是雙方都接受,雙方都感受到彼此的愛,即一個方案是對兩邊都有益有照顧的,如果是有一邊有損失,那也是完全愿意而另一邊充分認可的。
給孩子選擇的機會也容易讓孩子合作。“,我們說好要去公園玩,你想玩一個小時還是一個小時零十分鐘?”
和好。我和內訌后常說的話是:“,我們和好吧?”多說幾句的話是:“剛才我那么拍你的屁股,我錯了,你打我的頭我也很不高興,但現在開始我們做好朋友,行不行?”這話作用很大,每次都使我和他冰釋前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