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算子.詠梅》的教學反思
陸游,是宋朝著名愛國詩人,積極參加過抗金斗爭。學生在復習的時候已經了如指掌。他寫的有名的《卜算子 詠梅》成為千古絕唱,除了詞本身的藝術價值因素之外,詞所表達的作者的思想感情也是一個重要因素。有趣的是,若干年后,另一位偉人毛澤東在讀了這首詞后,“反其意而用之”寫了另一首《卜算子 詠梅》。在這里,我們看到,毛澤東并沒有做反面文章,他所說的反其意而用之,我認為主要是藝術風格和思想境界的不同。學生對于這樣的理解也十分深入。陸游的詞,上闋寫一株生在野外的孤苦伶仃的梅花,沒有主人,獨自開放也無人觀賞,而且還要遭受風雨的侵襲。作者選取了“驛外、斷橋”這樣特定的生活環境,讓人想到漂泊的游子,在外如浮萍一樣無依無*,不由不起凄楚傷懷的旅愁之感和仿佛感同身受的同情之慨。同時“黃昏”,讓人想到垂暮之年,“寂寞、無主、獨自”等表達孤獨凄涼的詞語,加一個“愁”字,真的讓人好壓抑,更不要說“更著風和雨”了。這種悲涼的氣氛,色調是黑暗低沉的,節奏是凝重遲滯的。但為后文表達自己粉身碎骨保持節操,做了反差準備,是感情的落差儲備。下闋闡明了自己的志向品節:不想爭功名利祿,不理睬群丑的忌妒,就是粉身碎骨也保持自己的品節操守。“無意苦爭、一任”表明自己對功名利祿的鄙夷,對“群芳”妒忌的不屑。最后的“零落、碾” 表示了自己的至死不渝,也表示了自己的被動和無奈。在下闋,氣氛是悲壯的、激奮孤傲的,也有點無奈。總之,這首詞表達的是封建士大夫既然沒達,那么還是“窮則獨善其身”吧的無奈的潔身自愛。因為是志窮,所以不可能意氣揚揚。
毛澤東的詞,上闋寫了初春來臨時的一株傲雪寒梅,在冰天雪地的百丈冰中正開著艷麗的花。一個“送”一個“迎”一個“歸”一個“到”,把春天來臨時的喜氣洋洋表達的非常生動。而一個“俏”字,把在冰天雪地中一枝獨秀、傲雪迎霜的萬里白中一點紅的寒梅的樂觀精神表露無遺。為下闋作了很自然的鋪墊,所以陸詞的上下闋關系在意思上有轉折的意思,而毛詞的上下闋意思上是順承的關系。陸詞是極力壓抑,提高感情水位,增大落差;毛詞是盡力疏通,使感情自然流暢。下闋,雖說梅美麗,但不去爭春,只報春。等到山花爛漫時,她在花叢里偷偷地樂。把一個不為自己,只為大眾的那種“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共產主義獻身精神輕松地表達出來了。全詞顯得歡快、樂觀、無畏(這種無畏與陸游的不同,她是連考慮都不考慮,也就是置之度外的那種,而陸游的說是不在意不在意其實往往是很在意的。)、輕松愜意。在毛澤東的詩詞中,一般都是氣勢恢宏、大氣磅礴,要么指點江山,要么一覽眾山小,象這首詞這樣歡快、輕松甚至有點兒俏皮的很少,顯出領袖也有天真爛漫的童真的一面。另一方面最重要的,我認為他主要表達的是那種“達則兼濟天下”的愿望。既然已經志得意滿,當然那語氣會顯得躊躇滿志。而且這首詞寫在六十年代,正是自然災害和蘇聯壓制之后,鼓舞士氣相當重要。
總之,學生認為這兩首詞除了內容之外,在風格上的不同是:毛詞明亮歡快、樂觀向上、天真爛漫、豁達大度;陸詞卻是凝重陰郁、沉悶感傷、慷慨悲壯。在思想境界上:毛詞助人為樂、大公無私、后天下之樂而樂,是達則兼濟天下;陸詞克己保節、潔身自愛、為保志節不惜粉身碎骨,是窮則獨善其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