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平一字不茍——下決心消滅錯別字
1983年6月,全國正在學習、宣傳朱伯儒的事跡。中央軍委主席鄧小平同志特地為學習朱伯儒題了詞:“向朱伯儒同志學習,做一個名符其實的共產黨員。”
當時,鄧小平同志囑咐辦公室的工作人員不要急于發表,應先請語言學家看看,有沒有用字不準確的地方。
辦公室的同志找到語言學家王力先生。王老接過寫在宣紙上的題詞,戴上眼鏡,看過后說:“寫得好。不‘符合’的‘符’字目前已不再使用,如果這樣使用顯得不大規范,最好改成‘副’字。”
鄧小平同志得知此事后很高興,馬上提筆說:“再重寫一張,用字不規范,這樣不好。”鄧小平同志又鋪開宣紙,一筆一畫寫了起來,字跡蒼勁有力:“向朱伯儒同志學習,做一個名副其實的共產黨員。”
鄧小平同志寫字認真負責、一絲不茍的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不要小看寫錯別字這件事。報載烏魯木齊掛面廠曾在日本印刷10噸掛面包裝袋,由于圖紙設計者和審批者的“一點之差”,竟將“烏魯木齊”印成“鳥魯木齊”,致使包裝袋全部報廢,16萬元巨資付之東流。
能不能消滅錯別字呢?王力先生曾說:常用字不過三四千,容易寫錯的字不過一二百個。同音別字,常見的也不多。只要我們重視文字的規范,隨時留心,基本上消滅錯別字,是完全可以做到的。我們必須“把消滅錯別字認真地當做一件事情來辦”。從思想上重視正字法,下決心消滅錯別字,我們的目的一定能夠達到。
我們每一個對民族、對大眾有責任感的人,都應當從我做起,下決心消滅錯別字。從思想上重視,隨時留心,勤查字典勤問人,消滅錯別字的目標,是能夠達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