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孩子突然不聽話了呢?(幼兒早教專題)
孩子想報復家長,往往是他們覺得家長管自己管得太嚴,感情長期受到壓抑。如果家長覺得孩子是想報復自己,那他心里肯定會難受:我為你的學習和生活把心都操碎了,你怎么一點也不領情?即使心里難受,家長必須克制自己懲罰孩子的想法。如果這個時候張珊再催小胖去做作業,小胖可能就會大發脾氣,比如把作業本扔到地上。這時張珊應對小胖表示理解:“小胖,你現在是不是覺得很煩?沒關系,你看一會電視再說。”在孩子冷靜之后,張珊再提醒他如果再不去做作業,那明天就沒法按時繳作業了。
孩子之所以自暴自棄,是因為他能力不足而又不想讓家長知道,這一點與孩子想引起家長對自己注意正好相反。比如,小胖是想引起張珊注意自己的話,那就說明他會作這些作業,只不過是他想以不做作業的方式引起張珊對自己的注意,因為按照他的邏輯,張珊不注意自己就是不愛自己,他必須讓張珊圍著自己團團轉。如果小胖是不會做這些作業的話,那他是對自己失望,不想讓張珊注意到自己的不會。
這時的“自暴自棄”,是孩子覺得自己能力不夠而自動放棄,比如,覺得數學題太難了,就干脆不去做。如果小胖現在是自暴自棄,而張珊總是催他去做作業的話,那小胖就會變得很沮喪,希望張珊趕快走開,離自己越遠越好。對于小胖希望自己盡快離開的要求,張珊應尊重小胖的意見,暫時離開一會兒。待小胖平靜下來后,再慢慢地跟小胖一起討論如何解決作業中的難題。在種情況下,張珊千萬不要這么嘮叨:“這樣的題目我跟你說過多少遍了,你怎么還學不會?”這會讓小胖更沮喪。
一般來說,孩子很難說清自己行為的動機,他們只是根據自己的潛意識在行動。但是,家長一定要弄清孩子“不聽話”動機,否則,家長采取的應對措施就可能南轅北轍,弄巧成拙,火上澆油。比如,孩子想引起家長注意與自暴自棄的表情很相似,前者孩子是想讓家長圍著自己轉,后者是想讓家長離自己遠一點。如果家長弄反了,情況就會更加糟糕。
那么,如何了解孩子每一個“不聽話”行為背后的動機呢?要做到這一點,家長就要提高自己的情商,特別是提高識別感情的能力。如何提高識別感情的能力,本書的最后一部分將有所敘述。
幼兒教育小編總結:養育小孩子不僅僅是讓他們吃飽穿暖,更加重要的是父母們要走進孩子的心里,了解孩子心理的想法,當發現孩子有異常的行為時要及時的與孩子相溝通,而不是訓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