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給孩子樹立良好的規矩
俗話說的好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是需要太多太多的規矩了,家長要怎樣幫助孩子樹立良好的規矩呢,家長可以參照一下下面的內容來告訴家長來說對此有這種問題呢。
對于0~6歲的孩子,國際兒童教育界的通行規則是以下3點:
1.不傷害自己
2.不打擾他人
3.不破壞環境
其中,不傷害自己是最基本的。先明確不可以傷害自己,孩子就能學會守住自己的界限,保護自己。只有有了不傷害自己的體驗,才知道如何尊重別人,這是遵守社會道德的基礎。
至于孩子要遵守的規則,具體有以下6條:
1. 粗野、粗俗的行為不能有。
2. 別人的東西不可以拿,自己的東西由自己支配。
3. 從哪里拿的東西放回哪里。
4. 玩具和所有公共用品,誰先拿到誰先使用,后來者必須等待。
5. 不可以打擾別人。
6. 做錯事要道歉,并且有權利要求他人道歉。
這用簡單的語言表達的6條規則,其實建立了最基本的社會化秩序。媽媽給孩子制定規則時不能隨心所欲,“聽話的孩子才是乖孩子”“坐著不動就是好孩子”“乖,不要弄臟手”“不睡覺,狼就來叼你了”“不給別人玩,就是自私的孩子”……這些混亂的、臨時性的規則,并不能使孩子養成正確的規則意識。早期教育
以下幾個關鍵詞,相信只要媽媽能夠掌握,就能更成功地為孩子建立良好規則。
技巧關鍵詞1:彈性
媽媽難題1:
定下一個規則后,孩子過一段時間就失去了耐心,開始討價還價。這時是否需要變通地修改一下規則?
管教技巧:
規則要有彈性,不是規則本身可以變來變去,而是根據兒童發展的不同階段,有執行規則的彈性。
學過琴的人都深知練琴是非常辛苦和枯燥的事情。教育專家建議,如果孩子表現出對琴棋書畫的興趣,家長不妨先帶他去聽,看或體驗,比如小波的媽媽可以提前告訴孩子,學琴不是件容易的事,時間會很長,過程也很枯燥。當孩子遇到了瓶頸產生厭煩的情緒,可以告訴孩子,“是的,我知道這個過程是很枯燥的,但是當你走過了,克服了,會非常棒。在你到達那個目標之前,媽媽愿意在這里陪著你。”
達達說,跟我學琴的孩子,我保證他入門,但我有一個要求,就是,從此以后,你一生,都要每天花10分鐘來練琴。10分鐘噢!如果你說,大年三十兒要放炮,可不可以不練?我就說:可以放炮,但是寶貝,你連10分鐘也沒有么?
這個規則不僅適用于學琴,也適用于任何目標,不僅適用于孩子,也適用于成人。它就這么地簡單——每天只有10分鐘,卻又這么地堅定——這一生的每一天,你都要為你的夢想和目標付出10分鐘。早期教育網
技巧關鍵詞2:探究兒童心理的秘密
媽媽的難題2:
規則一旦建立,肯定就有違規的時候,這時家長是否需要為此設立懲罰的原則?其中的分寸又是什么?
場景:
小熊媽媽規定:不許摸電源和電視熒屏,摸就打手心,小熊就先摸一下電視,再主動伸出手來讓媽媽打。
管教技巧:
他為什么這么做?
教育不提倡懲罰,而主張探究兒童內心的秘密。
這個場景是家長與孩子間最常見的沖突。孩子在三四歲的時候,正處在執拗敏感期,你越不讓他做的事情,他越要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