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家長最容易犯的錯
媽媽應向孩子灌輸這樣一種概念:縱使遇到了天大的事情,也得講理,有理走到哪里都會得到他人支持,最終也能達到自己的目的;如果說不了幾句話就“動武”,是無能的表現,也是和小朋友交往中的下下策。媽媽要有意識地讓孩子學習用語言來表達自己的需求,用話語阻止小伙伴的過激行為,促進孩子的語言發展,與小朋友和諧相處。早期教育
錯位三:放大孩子的“閃失”
文文剛學會走路,跌跌撞撞的,一時平衡沒掌握好,摔了個跟頭。文文還沒哭,媽媽就大呼小叫著沖到孩子跟前,哄著、抱著、吹著、揉著,一邊用腳使勁踹地,替孩子出氣。經媽媽這么一折騰,文文反倒大放悲聲。
解讀:
文文的嬌氣來源于媽媽的心理承受能力差,把一芝麻大的磕碰夸張到西瓜那么大,對寶寶過度保護。而且,對事情的原因往往不分青紅皂白,一概怨天尤人,設法找出他人或外界的錯。在這種環境中長大的孩子,自然也不能接受一點點的“不順”,心理和感情脆弱,膽小、退縮、狹隘、偏激、習慣于推卸責任。
對這樣的寶寶,媽媽聰明的做法是自己先堅強起來,即便是孩子真的摔了、碰了,自己也要沉得住氣,因為事已至此,與其哭和抱怨,不如鼓勵孩子勇敢地想辦法來解決、彌補。讓孩子知道這是生活中常有的事,不必大驚小怪。當然,趁機教給孩子自我保護的方法,他會印象深刻,效果比平時說要好得多。早教網
幼兒教育小編總結:家長在教育孩子是為了讓孩子接受到更好的教育,并不是讓孩子學會以暴制暴這樣不利于孩子建立正確的的是非觀念。因此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應該糾正教育孩子的方法,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是非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