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教育孩子易進的誤區(qū)
從心理學上說,馬克思的話一樣是天才的論斷,勞動是內在需要,是人跟世界最原始的聯(lián)系,被剝奪勞動的人失去的不將是價值而將失去人格,成為心理健康最低下的人。另外,剝奪勞動也就是阻止兒童社會化的進程,同樣造成心理健康低下或扭曲。
一切惡劣品德從好逸惡勞開始,如果父母正在培養(yǎng)這樣的人,那,這個家庭也就差不多了!
五、愛心>空間
盧勤總結現在的孩子有“三大三小”:生活的空間越來越大,生長的空間越來越小;住房的面積越來越大,心靈的容積越來越小;學習的壓力越來越大,學習的動力越來越小。說到底“三小”是“一小”:心靈空間的狹小。”
一個人的成長其實就是拓展空間和處理空間中的問題,如果孩子在這方面沒有得到足夠的鍛練,它靠什么打未來?西方諺語“不要告訴我他有多少才能,只要告訴我他到過哪些地方”“讀萬卷書,行千里路”,正是對空間最深刻的認識。幼兒早教
空間在人格心理學上也意義重大,人的素質多大來源于業(yè)余活動,一個人可以自由支配時他的個性才能得到充分的發(fā)展。同時空間味著一個人的安全范圍,它帶來的問題是被動、束縛、控制,這種人長大了只能做機械的事,并對愛人有瘋狂的控制欲,傷害家庭傷害下一代。而和諧寬松的家庭其孩子則冒險、主動,并能與別人打成一片,很容易獲取成就與幸福人生。
給孩子一個自由的空間,你就是偉大的父母!
六、道理>感受
當今許多父母很難忘卻自己高高在上的身份,他們把孩子當孩子看,是需要管束的對象;把孩子當學習機器看,是需要填鴨的對象,但絕不會把孩子當人看,是需要尊重的對象。他們不愿意蹲下來,從孩子的角度分析問題、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除了龐大的期望和沉重的愛心,父母根本就是蠻橫不講理,他們反而一天到晚都跟孩子講道理。
一份調查顯示,孩子最最反感父母的就是嘮叨,“一天到晚就講些破道理”“大事小事都要講一百遍”“從幼兒園講到現在”,這給孩子帶來什么感受?
人是情感動物,他只相信自己的感受,從心理學上說,并不是真理照亮了我們的成長,而是感受引導著我們前進,孩子尤其如此。早期教育
我們都說,“好的親子關系勝過一堆教育”,親子關系不好是從哪里開始的?不尊重孩子的感受!可以說它是親子障礙的第一殺手!不好的家庭關系給孩子帶來的感受是慢性毒藥,當孩子的感受被忽略被否定時也就是他的情感流動被阻斷,他的沮喪、對成人的不理解、對世界的恐慌將長久地籠罩在心頭,不要說學習了,他對一切都沒有興致,像軟骨病一樣癱瘓了,父母把心掏出來,孩子無動于衷!
不在于你說什么,在于孩子聽到什么,不在于你做什么,在于孩子感受到什么。注意孩子的感受,體驗孩子的感受,肯定孩子的感受,表達孩子的感受,你就是偉大的父母!
七、神童>習慣
我們對于奇跡的盼望可以說烙在基因里的,人類對自身奇跡的盼望那就是神童,中國人的神童情結尤其重!在生命中能與生兒育女的酸甜苦辣相比的經歷實在不多,如果能生個神童的話,這一切似乎都免除了。可實際上神童的家庭可能遭遇更多的不幸,因為歸于平淡本身就是不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