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教育孩子那些事必教的
孩子的良好品質和健全人格的形成,需要正面的引導和鼓勵,也需要從反面的懲罰中讓孩子體驗痛苦或失落,以引起孩子的自責情緒,讓孩子自覺地自省自勵。
建議一:讓孩子學會總結經驗教訓
總結經驗教訓事實上就是對自我行為的一種反省。父母可以對孩子說:“怎么會出現這種結果呢,你好好想一想,如果用媽媽跟你說的方法去做,結果會怎樣呢?”慢慢地,孩子就會學會經常總結經驗和教訓,從而自覺地進行反省。
建議二:讓孩子承擔做錯事的后果
對于有些孩子來說,單靠正面說理是不夠的,不如讓孩子體驗由自己的錯誤行為導致的后果,讓孩子學會反省自己的錯誤。
好媽媽修為之三:讓孩子懂得處事
【隨機應變:自己學習解決問題】
倩倩和媽媽去楠楠家玩,倩倩很喜歡楠楠的音樂琴,媽媽看出女兒的心思,對倩倩說:“你去和楠楠商量吧。”兩個媽媽聊著天,眼睛看著兩個孩子。顯然,倩倩遭到了拒絕,楠楠媽媽想過去,倩倩媽媽攔住了她。她們看到倩倩拿出了自己的口琴,對楠楠說:“我給你玩我的口琴,你給我玩一會音樂琴,好嗎?”楠楠答應了,兩個小伙伴玩得高興,媽媽們也放心了。
如果孩子凡事都需要父母來解決,一旦父母有事無法照看孩子時,孩子的生活將不堪設想。孩子的事總歸需要孩子自己去解決的。
建議一:鼓勵孩子自己解決和同伴的問題
如果孩子遇到問題了,媽媽可以這么說:“怎么辦呢?媽媽也想不出好辦法,你說怎么辦好?”把問題拋給孩子,讓孩子自己去想一想。媽媽可以鼓勵孩子:“媽媽相信你會想出好辦法的!”
如果孩子一時想不到好辦法,媽媽可說:“媽媽和你一起想想,你覺得這樣做好不好?”鼓勵孩子自己去解決,相信孩子最終會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建議二:教孩子明確“別人的”和“我的”概念
在日常生活中,即便是在孩子小的時候,父母也應該在孩子頭腦中強化一個概念:別人的東西不屬于我,我要想玩,只有在人家同意的情況下才能享用一會兒。如果別人不愿意,自己只能坦然接受。孩子在接受他人說“不”時,會聯想到自己有喜歡的玩具,別人想玩,也得經過我的同意。這樣,碰釘子與拒絕他人都會成為孩子的一種習慣。
【自主選擇:讓孩子自己作決定】
嘟嘟每天吃飯時,她總是對媽媽說:“我不要!”媽媽被她搞得不知所措,后來,媽媽就問她:“那你想吃什么?”嘟嘟說:“我今天要吃面條!”“我要吃紫菜包飯!”剛開始,媽媽覺得煩,總是需要另外為孩子準備飯菜,但后來,媽媽發現,嘟嘟每次吃飯都非常痛快。
穿衣服時,嘟嘟也總是對媽媽說:“媽媽,我不要穿這件!”于是,媽媽把穿衣服的自主權也交給了嘟嘟,沒想到,嘟嘟更加珍惜衣服了,不再隨意把衣服弄臟了。幼兒教育
建議一:相信孩子有自己的判斷力
現實生活中,很多父母不把自主權放給孩子,就是因為不相信孩子有自己的判斷力。其實,孩子也是獨立的個體,他們有自己的觀念和判斷。也許他們生活經驗還不足,可能會出現錯誤的判斷,但這種錯誤是可以理解的,也是必要的,他們需要從中吸取教訓。沒有足夠的自由發展空間,沒有足夠的實踐,將來需要孩子自己作判斷的時候就很可能束手無策,畢竟誰也不會一開始就能自主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