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約用錢,不吃零食》主題班會方案
《節約用錢 不吃零食》主題班會方案
一、班會主題:節約用錢 不吃零食
二、班會目的:
1、通過活動讓學生懂得“節約光榮,浪費可恥”,從而養成良好的消費習慣和飲食習慣,杜絕亂吃零食現象。
2、約束學生在校內、班內亂丟食品垃圾的習慣,創建良好的校園環境和班級環境。
三、班會準備:
1、活動前,讓學生調查和登記班上常吃零食學生人數及零食種類。
2、錄像展示:怎樣區分合格食品和假劣食品?
3、小品:《零食大王》
4、活動“講、學、算、做”
講一個勤儉節約的人物故事;學一句勤儉節約的名言警句;算一次身邊資源浪費的數字;做節約宣傳員,節約監督員。
5、自編節約童謠。
四、活動過程
(一)宣布活動開始。
班長:四(2)班“節約用錢,不亂吃零食”主題班會現在開始。
(二)吃零食現象令人擔憂
班長:請兩個小調查員對班上吃零食的人數、零食種類的調查結果向大家公布。
總人數
常吃零食人數
較少吃零食人數
零食種類
30
19
9
各類冷飲、雪糕、各種煎炸小吃、瓜子等
班長:同學們,我們班吃零食的現象的確令人擔憂,是不是生活條件好了,就可以亂吃零食,甚至以零食為主食?吃零食會帶來哪些不良后果,哪些食品才是合格的?下面請大家看一則錄像。
(三)錄像展示,了解食品安全知識。
班長:同學們,看了剛才的錄像,我們知道了平時大家買的小吃多是不合格的、不衛生的垃圾食品,對我們的健康不利。小品《零食大王》同樣會給我們帶來啟示。
(四)小品《零食大王》
內容略。
班長:剛才這個小品令大家捧腹大笑,笑過之后,我們都看到了零食吃多了會影響胃口,導致營養吸收不良;或者帶來各種疾病,不利于我們的身體健康;吃完的食品袋到處亂丟,造成環境污染。真是害處多多!
(五)多種形式講節約
1、故事明理
班長:自古以來,無論革命領袖還是普通百姓都以“節約為榮,浪費可恥”。下面請聽:①周總理勤儉節約小故事
周恩來總理勤儉節約的故事,婦孺皆知,成為美談。他一貫倡導勤儉建國、艱苦奮斗,要求“一切招待必須是國貨必須節約樸素,切忌鋪張華麗、有失革命精神和艱苦奮斗的作風”。朱光亞同志曾回憶過這樣一則故事:1961年12月4日召集專門委員會對當時第二機械工業部的一個規劃進行審議,會議從上午開到中午還沒結束,周總理留大家吃午飯。餐桌上是一大盆肉丸熬白菜、豆腐,四周擺幾小碟咸菜和燒餅。周總理同大家同桌就餐,吃同樣的飯菜。這個故事至今聽來讓人覺得很有教育意義。
②民間節約故事
有這么一個民間故事:從前,在中原的伏牛山下,住著一個叫吳成的農民,他一生勤儉持家,日子過得無憂無慮,十分美滿。
相傳他臨終前,曾把一塊寫有“勤儉”兩字的橫匾交給兩個兒子,告誡他們說:“你們要想一輩子不受饑挨餓,就一定要照這兩個字去做。”后來,兄弟倆分家時,將匾一鋸兩半,老大分得了一個“勤”字,老二分得一個“儉”字。老大把“勤”字恭恭敬敬高懸家中,每天“日出而作,日人而息”,年年五谷豐登。然而他的妻子卻過日子大手大腳,孩子們常常將白白的饃饃吃了兩口就扔掉,久而久之,家里就沒有一點余糧。
老二自從分得半塊匾后,也把“儉”字當作“神諭”供放中堂,卻把“勤”字忘到九霄云外。他疏于農事,又不肯精耕細作,每年所收獲的糧食就不多。盡管一家幾口節衣縮食、省吃儉用,畢竟也是難以持久。這一年遇上大旱,老大、老二家中都早已是空空如也。
他倆情急之下扯下字匾,將“勤”“儉”二字踩碎在地。
這時候,突然有紙條從窗外飛進屋內,兄弟倆連忙拾起—看,上面寫道:“只勤不儉,好比端個沒底的碗,總也盛不滿!”“只儉不勤,坐吃山空,一定要受窮挨餓!”兄弟倆恍然大悟,“勤”“儉”兩字原來不能分家,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吸取教訓以后,他倆將“勤儉持家”四個字貼在自家門上,提醒自己,告誡妻室兒女,身體力行,此后日子過得一天比一天好。
2、勤儉節約的名言警句
班長:兩個故事聽完了,我們真是慚愧啊!萬人敬仰的周總理和勤儉持家的吳家兄弟都是大家學習的榜樣。我們班同學還準備了一些名言警句,讓我們來學一句勤儉節約的名言警句吧。
學生甲:一勺勺積累的東西,不要用桶倒出去。(哈薩克族)
學生乙: 殺牛吃肉,不如留著擠奶;(藏族)
節約一分錢,等于生產一分錢。(英國)
學生丙: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