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六年級語文《蜀相》優質教材教案(精選8篇)
小學六年級語文《蜀相》優質教材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的1個一類字,3個二類字。
2、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詩文。
3、體會詩人對諸葛亮“出師未捷身先死”的痛惜和對他為國為民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精神的贊揚。
教學重點:
結合歷史背景,體會“老臣心”是怎樣的一種情懷。
教學難點:
體會詩人對諸葛亮“出師未捷身先死”的痛惜和對他為國為民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精神的贊揚。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設計:
一、解題
1、同學們,請看課題,誰能說一說“蜀相”是什么意思?齊讀課題。
2、指名朗讀這首詩。指導朗讀,注意把調值讀夠,把音讀飽滿。
3、齊讀古詩,注意要讀標準。
二、解大意
1、指名說這首詩的大意。
2、解釋“長”、“頻煩”詩中的與我們現在所寫的“頻繁”意思相同。“自”、“空”。
3、誰知道作者寫這首詩的背景,作者是在什么情況下寫的。介紹寫作背景。
4、遙隔520xx年,作者來到武侯祠又輕輕地呼喚了一聲“丞相”,從這一聲丞相當中,你體聽到了什么?(思念、崇敬、仰慕)
三、理解詩文前四句,感受武侯祠的景象。
5、看武侯祠的圖片,當年詩人來到武侯祠,這里是一番怎樣的景象。讀詩的前四句,邊讀邊想象,當年的武侯祠是什么樣的。伺機指導學生朗讀。
6、作者也許在問丞相“丞相啊,這凄凄的碧草你還看得見嗎,這婉轉的聲音你還聽得見嗎?”我們帶著作者的這種思念再來讀讀前四句。
四、理解詩文后四句,感受丞相的“老臣心”
7、武侯祠的冷寂,肅穆該勾起作者多少的哀思啊。你看看后四句你讀懂了什么,哪些沒讀懂,哪些地方似懂非懂,一會兒可以把問題提出來。(學生默讀)
解讀“老臣”,字典中并沒有這個詞,書下注釋也沒有,能不能通過讀,感受到什么樣的人可以稱為老臣。再前面我們聽到了作者輕輕地呼喚了一句“丞相”,在這里他又深情地贊嘆了一句“老臣”。借助“開濟”了解“老臣”,請了解蜀漢知識的同學說說丞相是如何輔助先帝開創基業,又是如何輔佐幼主繼承大業。
出示《三國志》里的文字,看你能不能理解“老臣心”是一種怎樣的情懷。
丞相的心里,放不下的是什么?
看畫面,雖然丞相已經離開我們1700多年了,但是人們還是要到他的祠堂前表達自己對他的崇敬。請同學們閉上眼睛,在心里默讀“老臣心”直到你腦海里不只是這三個字。誰來說說你腦海中出現了什么樣的情形。
8、英雄為什么會“淚滿襟”?
齊讀詩的后四句。英雄都指哪些人?老師為大家講一位這樣的英雄。岳飛到武侯祠看到《出師表》,抄錄下了這篇表文。
聽到這個古詩你是否又生出很多疑問,追念丞相,履行忠誠,那是我們一生都要做的事。齊讀《蜀相》
板書:
蜀相
老臣心 淚滿襟
小學六年級語文《蜀相》優質教材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在反復閱讀中了解古詩內容,體會語言的妙處并背誦古詩。
2.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培養學生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
3.結合作品的時代背景感悟杜甫憂國憂民的現實主義精神。
教學重點:
1.初步理解詩句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話說出詩句的意思。
2.背誦古詩。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準備:
1.組織學生課前預習杜甫的詩文,并歸納整理。
2.師生查找關于詩人杜甫的資料。
3.多媒體、幻燈片、自制課件。
教學過程:
一、落實字詞
頻(頻繁、頻率、捷報頻傳)
蜀:1.國名,三國之一,劉備所建立(公元221~263年),在今四川省,后來擴展到貴州省、云南省和陜西省漢中一帶。
2.四川省的別稱。
丞相:古代幫助皇帝進行統治的一級官吏。
祠堂:封建制度下供奉祖宗、鬼神或有“功德”的人的廟宇或房屋。
二、了解詩人
1.復習以前學過的杜甫的古詩。
《絕句》、《春夜喜雨》、《春望》、《登高》、《江畔獨步尋花》
2.學生介紹杜甫
杜甫(712~770)唐代詩人。字子美。祖籍襄陽(今屬湖北),生于河南鞏縣。由于他在長安時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稱少陵野老,在成都時被薦為節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后世又稱他為杜少陵、杜工部。 杜甫被稱為“詩圣”,他的作品被成為“詩史”。
3.補充知識
“三吏”:《新安吏》、《潼關吏》、《石壕吏》
“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
三、學習古詩
(一)練習朗讀古詩,提出問題。
(二)小組合作學習,一邊朗讀,一邊理解詩意。
諸葛丞相的祠堂到哪去找?就在城都南郊柏樹成林的地方。碧綠的春草掩映著臺階,黃鶯藏在樹葉后面歡唱。諸葛亮自從三顧茅廬起得到劉備知遇,為蜀國制定開創基業完成統一的大計,費盡了心機,最后“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可惜北伐未成便以身殉職了,常使后代英雄未為之惋惜落淚。
(三)在朗讀中學會鑒賞、品味。
開頭兩句一問一答,自開自合。開門見山,灑灑落落。
三、四兩句詩,“自”與“空”兩字使句意相反相成寫出祠中凄涼,冷落的景象和氣氛,滲透著作者瞻仰祠堂時無比感傷的內心感受。寓情于景,耐人深思。
五、六兩句詩不但將對諸葛亮的崇敬、仰慕和嘆惋悼念之情有機地結合在一起,表達了出來,而且還寫進了詩人自己壯志難酬的痛苦心境,由詠古而抒了懷,感情充沛,具極大的感染力。
(四)你能想像出詩人杜甫寫這首詩時的心情嗎?
杜甫一生不得志。他慨嘆自己未能像諸葛亮那樣得遇明主,不能像諸葛亮那樣去建功立業,所以常常吊古抒情,懷古寄志,通過對諸葛亮的贊揚和惋惜,表達自己憂國憂民,盼望為國立功的心情。
四、課后作業
1.背誦古詩。
2.了解三國演義中有關諸葛亮的故事,準備“三國故事會。
板書設計:
蜀相 [唐]杜甫
第一部分:武侯廟之所見(碧草、黃鸝)
第二部分:武侯廟之所感(悼念、崇敬丞相;詩人壯志難酬)
小學六年級語文《蜀相》優質教材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掌握詩歌誦讀的基本方法。
★了解詩歌常見的表現手法,景物描寫對揭示詩歌主旨的作用。
★把握詩歌的景與情,學會鑒賞詩歌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古典詩歌相關知識復習。
二、我們剛感受了浪漫主義詩人李白的風格,其中大膽的想象和夸張所塑造的華麗神奇的景象給我留下了深刻得印象,接下來我將要認識的是一位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時期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通過他的作品,去解讀他的思想。
杜甫,字子美,世稱杜少陵、杜工部,自號“少陵野老”,他的一生正好趕上了安史之亂,備嘗了人生坎坷的艱辛。這也使他形成了憂國憂民的思想,并且在他得作品中得到體現。可以說他把自己的生活狀態都寫進了詩歌,所以他的詩歷來被稱為“詩史”,而他則被稱為“詩圣”。今天我們將要學習的是安史之亂期間作者在成都時所寫的一首《蜀相》。
三、確定《蜀相》一詩的形式,七律詩,有八句,四聯,即首聯、頷聯、頸聯和尾聯。詩歌的學習,誦讀是非常重要的。古人云,讀書百遍,其意自現。又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我們今天雖然不提倡寫古體詩,但是經常誦讀,對提高閱讀古詩文的能力,提高自己的文學修養無疑會大有好處。今天我們的首要任務就是從基調、格律等方面來學習古詩的誦讀。
四、誦讀指導:如果詩歌的感情基調是感傷的、嘆惋的,那我們在誦讀時讀得慢,低沉些,讀出點感傷。反之則相反。就如剛剛學過的《夢游天姥吟留別》應該要輕快些。
請一個學生,再請學生評,再讓評的學生讀,再集體朗讀全詩。
五、《蜀相》是一首七言律詩,七言句的節拍有兩種方式:X X一X X一X X一X 和 X X一X X一X一X X。請同學們據此給《蜀相》的詩句劃分節拍。學法指導二:要懂點格律,讀準節拍。集體朗讀。
六、讀準了音節后,接下來我們需要的是感情了
記得在學《威尼斯》的時候,我們重點分析過其中的景色描寫,透過這些景色描寫我們體會到了作者的心情,還記得王國維對此概括的一句話嗎?在寫作中,景色的描寫很重要,他能揭示文章的主旨,我們寫作個簡單的練習,大家來寫寫“雨”。
中國古代的詩歌中也十分注意景色的描繪,以此寄托作者的情。我們說詩歌中寄托了作者感情得景物叫意象,而這些意象所形成的氛圍就是意境(以《沁園春•長沙》作示范)。所以我們發現要理解一首詩歌對于對于意象的把握很重要。
七、接下來,我們看這首詩,很明顯也有景的描寫和主旨的揭示,哪幾聯在寫景?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簡要分析,“自”“空”:該怎么理解? 改為 盡,皆 有何不同)
由此很自然地使人感受到詩人內心的寂寞和感傷。雖是寫景,字里行間卻寄寓著感物思人的情懷,這就叫情景交融。奠定了本詩的感情基調)
八、分析本詩的關鍵句。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1、頸聯兩句詩中寫誰?寫了什么內容?
明確:概括了諸葛亮一生的偉大功績(三顧茅廬,定天下計,東和孫權,北拒曹操,西取四川,開創蜀漢,濟助后主,平定叛亂,六出祈山,九伐中原,出師未捷,身死五丈原。)
2、該怎樣來理解兩句詩中包含的思想情感呢?(詩句表達出的思想感情是怎樣的?)
明確:稱頌,崇敬,仰慕的思想感情。
3、尾聯簡要分析,談談思想情感又是怎樣的呢?
明確:深沉、嘆惋、感傷的思想感情。
4、學生感受詩意,誦讀詩歌。
九、以此類推,用詩歌的景與情,感受品味詩歌的意境的方法,分析兩首杜甫其他的兩首詩。《春夜喜雨》《春望》
十、背誦
十一、作業布置,背誦,抄寫四遍
小學六年級語文《蜀相》優質教材教案 篇4
下面是高中語文教材第三冊《近體詩六首》《登高》《蜀相》說課稿,歡迎大家閱讀!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高中語文教材第三冊《近體詩六首》一課中杜甫的兩首詩《登高》《蜀相》。下面我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重點與難點、教學方法、課堂設計等五個方面進行說課。
一、教材分析
近體詩定型于唐代,是與古體詩相對而言的,包括律詩、絕句和排律幾種。這種新詩體的出現,給詩人們馳騁才力、抒發性靈開辟了新的途徑,也大大地拓寬了詩的題材。本課所選的六首詩是唐宋著名詩人的名篇。
杜甫的《登高》被人贊為“杜集七言律詩第一”“古今七言律詩之冠”。全詩通過登高所見秋江景色,傾訴了詩人長年漂流、老病孤愁的復雜感情,慷慨激越,動人心弦。《蜀相》是杜甫的又一名作。詩中借歌頌諸葛亮的才智和功業,抒發了詩人自己壯志未酬的感慨。
二、教學目標
從提高學生語文素質出發,體現語文學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結合的特點,確定本課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了解杜甫及詩歌的寫作背景。
2.掌握詩歌誦讀的基本方法。
3.了解詩歌的常見表現手法。
4.掌握詩人的精湛構思和獨特風格。
能力目標
1.多誦讀,多推敲,理解詩中的言外之意。
2.了解常見的藝術手法并運用其解讀古代詩歌、體味意境。
3.把握重點詞語,分析景物意象,體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層意蘊。
德育目標
1.感受詩人憂國憂民的、強烈的愛國主義感情。
2.感受詩人的高尚情懷。
三、教學重點與難點
1.了解創作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鑒賞詩歌的表現手法及其表達效果。
3.把握詩歌的景與情,感受品味詩歌的意境。
4.了解詩歌情景交融的特點及杜甫“沉郁頓挫”的詩風。
5.學習借古人抒發自己情懷的寫法。
四、教學與教法
古代詩歌特別是近體詩的誦讀與鑒賞常常是合二為一的。教學時應特別注意讓學生作好課前預習,在反復誦讀中自行揣摩詩句含義及藝術特色,為課堂教學作好準備。另外,在鑒賞詩歌思想內容和藝術技巧的基礎上,給學生講一些詩的句法和章法,格律常識等,但不講的過多、過深。
1.反復吟誦,細細品味詩歌蘊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詩歌的聲韻美。
2.充分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采用講析和討論相結合的方法。
3.運用多媒體課件等輔助教學手段進行教學,突破教科書、黑板、粉筆的局限,加大課堂的信息容量,渲染課堂氣氛,提高課堂效率,讓學生在聲像創設的情景中得到感染,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五、課堂設計
(一)導語設計
中國是個詩的國度。源遠流長的中國古代詩歌,到了唐代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繁榮,迎來了她的第一個高峰。詩人燦若星河,作品浩如煙海,風格異彩紛呈。今天,我們就來欣賞一首具有代表性的經典作品,走進詩人的心靈世界,感受他們卓爾不群的藝術才情。
(二)學習《登高》
1) 解題(多媒體顯示有關知識)
1.杜甫介紹、創作風格及其代表作品
2.寫作背景介紹
2)誦讀指導
多媒體顯示詩歌內容
1.播放誦讀錄音,學生初步感知。
2.正音指導。
3.介紹誦讀技巧,介紹七言句的朗讀節拍。
4.學生誦讀。
3)品讀鑒賞
1.疏通詩意。
2.體會詩歌意境。
3.體會詩人感情。
4.分析詩歌的表現手法。
5.理解詩人的高尚情懷和思想境界。
一共設計五個問題,學生逐個討論,教師分別歸納明確。(課件演示歸納結論)
4)小結.
課件演示小結內容
(三)學習《蜀相》
1)介紹寫作背景(課件演示)
2)誦讀指導
1.課件演示詩歌內容,然后欣賞朗讀錄音。
2.學生誦讀。
3)品讀鑒賞,要求學生自學為主。步驟大致如下:
1.分析首聯頷聯頸聯和尾聯的大意,了解詩歌內容。
2.名句欣賞
品讀頷聯和尾聯,理解詩歌的語言特色,體會詩人感傷嘆婉的情調,進一步理解詩人借古抒懷的寫法。
(四)學生再讀這兩首詩,爭取當堂背誦,加深對詩歌的理解。
(五)課堂小結,布置作業。
小學六年級語文《蜀相》優質教材教案 篇5
學習目標
1. 圍繞《蜀相》《書憤》分析中國知識分子的歷史使命、社會角色等一系列文化現象,拓展學生的文化視野;了解古詩“借古人酒杯澆胸中塊壘”構思和反襯的手法。
2.學習詩歌鑒賞的基本方法,培養學生的詩歌鑒賞答題能力。
3.感受詩人憂國憂民的情操和對理想境界追求的精神。
教學設想
1.以《蜀相》《書憤》兩首詩歌為文本,探討離亂之世中國古代士子的人格精神。
2.點撥、討論、講析相互結合,積極調動學生參與意識。
教學過程設計
一.含英咀華
二.新課導入
他是一位距今一千二百多年前的詩人,他用嘶啞的歌喉和著血淚唱出了盛唐氣象破滅的悲哀,他是仁愛傳統精神的集大成者和詩中圣哲。
他是我國古代存詩最多的詩人,他是一位至情至性的情癡,也是南宋小王朝壯志難酬的執著的斗士;他曾經空有補天之志,卻長恨報國無門。
三.走近杜甫、陸游
杜甫(少陵野老):鞏縣少年——陷身長安——寓居草堂——漂泊夔州——客死湘江
陸游(放翁):科舉除名——載浮載沉——絕戀沈園——臨終示兒
四.披文入情,探討文本
●整體感知 【誦讀】通過誦讀,熟悉作品,從不同角度體會詩中的情感。
●【文本探究】1.一個標題——《蜀相》; 2.兩個“詩眼”——“尋”“憤”;3.三個人物——杜甫、陸游與諸葛亮五.問題延伸從杜甫、陸游探討離亂之世中國古代士子的人格精神。● 內涵:社會責任感——憂患意識來源于讀書人對社會、民族、國家前途深切的關懷。(悲天憫人、懲惡揚善、揭露黑暗、反對征伐、歌頌治平……)● 途徑:出官入仕成了士子自我實現的惟一通道。(孔子周游列國、科舉、終南捷徑、干謁詩)●理想破滅的表現①“寧可枝頭抱香死, 何曾吹落北風中”——殉道死節:(懷石投江的屈原、被誅滅十族的方孝儒、為文化守節的國學大師王國維、“一輪圓月照天心”的李叔同)②“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逍遙放曠:(不愿“留骨而貴”“將曳尾于涂”的莊子;“擬把疏狂圖一醉,贏得青樓薄幸”柳永;“窮途之哭”的阮籍)③“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堅韌自持。總結:一個民族沒有天才是可悲的,有了天才而不加崇敬的民族是可憐的奴隸之邦。(此為該課案設計的中心問題。選修與必修是否應該有區別?如何區別?)六.課堂檢測(通過示例,培養學生詩歌鑒賞答題能力和技巧)怎樣理解《蜀相》頷聯中“ 自”、“ 空”二字的意蘊?并嘗試比較《蜀相》和《書憤》中的“空”字的運用。(參考答案:兩字同義,有“徒然,白白的”之意。碧草萋萋,無人欣賞;黃鸝婉啼,無人傾聽。樂景寫哀情,反襯了寂寞、凄涼之情。這類題目的答題步驟:①解釋字義。②解釋句子。③明確表現手法。④分析表達效果。)七.課后作業(鞏固)
春行即興 李華
宜陽城下草萋萋,澗水東流復向西。
芳樹無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鳥空啼。
⑴這首詩的三、四兩句運用了哪種修辭方法?請具體說明。
⑵古人在談到詩歌創作時曾說:“作詩不過情、景二端”。請從景和情的角度來賞析這首詩。
小學六年級語文《蜀相》優質教材教案 篇6
(一)、 教材及本課
《蜀相》是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語文《中國古代詩歌散文鑒賞》中詩歌部分,第一單元的第三課。本單元的教學重點應放在理解中國古典詩歌的內容、主旨和寫作技巧上,以此來逐步提高學生鑒賞古典詩歌的能力。《蜀相》是唐代詩人杜甫晚年的作品,內容上由寫景和評論兩部分組成,以寫景時的心里活動(追尋、憑吊)為線索開啟出后兩聯蜀相諸葛亮的精當評論,因此針對這首詩來講,我本節課將賞析的重點放在了前兩句上,尤其是寫景的頷聯。
《蜀相》是本單元的第三課,意在通過本課的學習鞏固運用“以意逆志知人論世”的方法,深入理解杜甫身上那種憂國憂民的博大胸懷同時提高學生古典詩歌的鑒賞能力。
【教學目標】
關于古代詩歌教學,《全日制高中語文教學大綱》要求:初步鑒賞文學作品,品味語言,領悟作品的豐富內涵,體會其藝術表現力,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啟迪。
鑒于本課的教學重點以及高二學生已經在必修教材的學習過程中積淀了一定概括詩歌內容的能力,我將教學目標設定為:
知識和能力:①指導學生掌握詩歌寓情于景、樂景襯哀情等表達情感的手法。
②教給學生高考“煉字”題的答題方法。
過程與方法:①通過誦讀詩歌,品味語言,把握詩歌的情感。
②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理解杜甫對“蜀相”的仰慕之情,了解杜甫憂國憂民的現實主義精神。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掌握寓情于景、樂景襯哀情,“一切景語皆情語”寫作技巧。(這對學生詩歌鑒賞能力的生成幫助比較大。)
教學難點:突破“煉字”題型。(學生把握考題類型,以及答題思路的形成有針對作用。)
【課時安排】 1課時
(二)、 教學過程
一、課前情境:
閱讀相關文本,體會諸葛亮“鞠躬盡瘁”“星殞五丈原”的形象,感受諸葛亮這樣一位賢相的高尚情操。
二、情景導入:
ppt展示臥龍崗景區對聯。導入杜甫的《蜀相》。(吸引學生的興趣)
三、走進詩歌
(1)、誦讀《蜀相》,把握詩歌的感情基調。
①多讀,要做到讀準字音,讀出語氣,讀出感情。
②可以采取指名讀,齊讀,教師范讀等方式,讓學生都能夠開口大聲讀。
(2)、品味語言,探究問題。
合作探究一:
總體把握詩歌的寫作思路。
首聯:尋找祠堂
(起)
頷聯:祠中之景
(承)
頸聯:諸葛功績
(轉)
尾聯:壯志未酬
(合)。
重視學生的個體差異多種答案都可以。
尋訪祠堂——祠堂春色——丞相功業——壯志未酬
明確:敘事——描寫——議論——抒情
合作探究二:品味寫景的語言。
1.哪些詩句寫的最具美感?
明確:頷聯。
2、比較理解:映階碧草盡春色,隔葉黃鸝皆好音。
3.賞析頷聯?有什么效果?(補充式,多鼓勵!)
明確:“自”和“空”。反襯寫法,再美的“碧草春色”,再動聽的“黃鸝好音”,只因一個“自”一個“空”,就顯得美景虛設,無人問津之感。
碧草春色,黃鸝好音,入一“自”字、“空”字,便凄清之極。
4.用一句話把此句的美景描繪出來?
分析得到:一切景語皆情語,情景交融。
小結: 分析“煉字”題的答法。ppt展示。
四、遷移訓練
五、課后作業
1、背誦
2、掌握煉字方法,并將其使用在此類考試題型中。
六、課堂結束語
(三)、說教法
為了給學生創造動口、動腦、動手的機會,讓他們更多地參與教學,成為課堂教學的主體,根據該課的教學目標、課文特點和學生的年齡及心理特征,我采用以下方法進行教學:
1、誦讀教學法:誦讀是古代詩歌教學中關鍵性的一環,聲情并茂的吟誦,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語感,加深學生對詩歌的理解,為詩歌鑒賞打下良好的基礎。
2、情境教學法:出示關于諸葛亮的對聯,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體會杜甫所要表達的感情。
3、探究法:新課程標準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所以在教學中,我給學生提供探究的舞臺,激發學習興趣把學生分成小組,分別探究詩歌語言、表現手法、思想情感。
4、比較閱讀法: 將《蜀相》的第二句變“自”為“盡”,變“空”為“皆”進行比較鑒賞。
(四)、說學法
根據本課教學內容以及學生的年齡及心理特征,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有自主學習即課前誦讀詩歌,參照注釋理解詩歌大意和寫作思路,這樣有利于順利過渡到重難點;課上合作探究分若干個小組,分別探究詩歌語言、思想情感、以及比較鑒賞,這樣能提升學生閱讀詩歌的能力。
(板書設計)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起) 以樂景襯哀情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承)—寓情于景—寂寞傷感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轉)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合)
小學六年級語文《蜀相》優質教材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了解詩歌創作的時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掌握古詩的誦讀。
2、把握重點詞語,分析景物意象,體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層意蘊。
過程與方法:
1、反復吟誦,細細品味詩歌蘊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詩歌的聲韻美。
2、充分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采用講析和討論相結合的方法。
3、點撥法。對于詩歌,點撥最能體現意境的語句或詩歌的特點。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感受詩人憂國憂民的、強烈的愛國主義感情。
教學重點難點:把握重點詞語,分析景物意象,體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層意蘊。
教學重難點:
1、體會作者思想感情的變化過程。 2、把握文中對比和“比興”手法的運用
教學方法: 誦讀法,討論法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他是一位距今一千二百多年前的詩人, 一位用他的詩歌感染了一代又一代心靈的詩中圣哲。他是仁愛傳統精神的集大成者,他是輝煌唐詩隊伍的領軍人物,他是目光敏銳燭照黑暗的孤獨的歌手,他是上下求索壯志難酬的執著的斗士。他是誰?今天,讓我們再一次走近他。
二、知人論世:(學生展示課前預習, 教師適時補充強調。)
作者簡介
杜甫,字 ,詩中常自稱 ,晚年曾做過檢校尚書工部員外部,所以后人又稱他為 。其作品完整地顯示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因而被稱為 。他本人也被稱為 。他的詩成為我國古代詩歌的 高峰,他寫過兩組著名的詩歌:《三吏》、《三別》 (具體篇名)
李白,是唐代偉大的 詩人,字 ,號 居士,其詩風豪放飄逸,清新自然,素有 之稱,杜甫稱贊李白:“ ,詩成泣鬼神。” 李白杜甫合稱“李杜”。
杜甫的一生約可分為四個時期:
1、三十五歲以前,是他的讀書和壯游時期。
2、三十五到四十四歲,十載長安的困守時期。當權的是奸相李林甫和楊國忠。杜甫不僅不能實現他做宰相的政治抱負,而且開始過著屈辱的生活。十年困守的結果,使杜甫變成了一個憂國憂民的詩人。
3、四十五歲到四十八歲,是杜甫生活的第三期,陷賊與為官時期。這是安史之亂最劇烈的時期。曾被亂賊所劫,脫賊后,他被任為左拾遺,這是一個從八品、卻又很接近皇帝的諫官。就在作諫官的頭一個月,上疏時不料觸怒肅宗,幾受刑戮。從此他屢遭貶斥,但也因而更加接觸人民生活。
4、此后杜甫棄官,在四川漂泊了八、九年,在湖北、湖南漂泊了兩三年,最后死在由長沙到岳陽的一條破船上。
杜詩在語言藝術方面是有突出成就的。他的語言經過千錘百煉,用他自己的話說,“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杜甫在文學史上的成就是把現實主義推向高峰。
《蜀相》是一首七律,是上元元年(公元760年)杜甫寓居成都游諸葛武侯祠時所作。全詩對諸葛亮獻身于國家統一大業的一生作了高度評價,表達了詩人對諸葛亮的無限敬佩和悼惜。
三、誦讀感知,覓得詩心
1、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學習古代詩文,尤其要重視誦讀。下面我們把這首詩齊讀一遍,希望大家讀準字音,讀準節奏。
《蜀相》是一首七言律詩,律詩的句式一般是每兩個音節構成一個節奏單位,每一節奏單位相當于一個雙音詞或詞組,音樂節奏和意義單位基本上是一致的。七言句的節拍有兩種方式:x x一x x一x x一x 和 x x一x x一x一x x。 請同學們據此給《蜀相》的詩句劃分節拍。
2、糾正字音。
3、集體再次齊讀。
4、把握詩歌情感基調。——悲涼、傷感。(讀得稍慢,讀得深沉,讀出點感傷。)
5、請班里朗讀水平最高的同學來讀一讀。(同學們推薦)
6、詩言志。我們讀詩,要學會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果要你將全詩表達的情感濃縮到一個字上,你會想到詩中哪個字?
“尋”字。因為作者表達的是對諸葛亮的敬仰之情。
“淚”字。因為全詩表達的是作者的惋惜之情,為諸葛亮出師未捷而惋惜,為不得志的英雄而惋惜。
7、小結:在這首詩中作者表達的正是這兩種情感:對諸葛亮的景仰之情以及對他和像他一樣的英雄壯志未酬、功業未就的惋惜之情。
四、涵詠字句,品出詩味
(一)、談談對題目的理解?談談標題改為“諸葛祠”好不好?
揣摩詞句 研讀景情關系
(二)、全詩八句四聯,可分兩部分:
第一部分(前兩聯,即首聯和頷聯):寫謁武侯廟之所見。
1、開頭兩句用了什么修辭手法?題為“蜀相”,卻從“丞相祠堂”寫起,有何用意?“柏森森”用在詩中有何深意?(“錦官城”是成才的別稱。因織錦業發達,漢朝曾設有錦官來管理,所以后來又把成都稱為錦官城。)
2、第二聯中“自”、 “空”如何理解?
第二部分(后兩聯,即頸聯和尾聯):寫謁武侯廟之所感,是主旨所在。
3、頷聯上半句何以寫劉備三顧茅廬?是否走題?
4、尾聯“英雄”具體指哪些人?為什么諸葛亮的結局“長使英雄淚滿襟”?
5、本詩的主旨是什么?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情懷?
6、總結拓展 懷古詩的特點
懷古詩:由憑吊古跡而產生聯想、想象,引起感慨而抒發情懷抱負。如杜甫的《蜀相》、劉禹錫的《烏衣巷》、《石頭城》、李白的《登金陵鳳凰臺》、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張養浩《山坡羊•潼關懷古》等等 。
內容特點:
①表達像古人那樣建立功業志向,抒發對古人的緬懷之情;
②抒發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對現實的不滿甚至批判,多借古諷今;
③憂國傷時,揭露統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層人民的疾苦,擔憂國家民族的前途命運;
④悲嘆年華消逝,壯志難酬。
附:參考答案
(子美,少陵野老,杜工部,詩史,詩圣,現實主義
《新安吏》《潼關吏》《石壕吏》《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
(浪漫主義,太白,青蓮,詩仙,筆落驚風雨)
1、對題目的理解:“蜀相”就是諸葛亮。公元221年,魏、蜀、吳三國鼎立之時,劉備在四川成都立國稱帝,歷史上稱為蜀漢,任命諸葛亮為丞相,所以杜甫稱諸葛為“蜀相”。
不好。本詩表達的感情是對諸葛亮的敬仰而不是諸葛祠。全詩著眼點在諸葛亮這個人不在諸葛祠這個地。如果用諸葛祠就偏了。
2、設問,自問自答,點明丞相祠堂的所在地。
從“丞相祠堂”寫起,而題為“蜀相”,寫祠堂是為了寫人,表達了對諸葛亮的追思、仰慕和欽敬。一個“尋”字突出了這種感情。因為心思其人,所以才要尋訪其廟。
“柏森森”一詞,“森森”是高大茂密的意思。一是寫出武侯祠的歷史悠久,靜謐、肅穆的氣氛,適合追奉先人;二是襯托諸葛亮高大、正直的形象,表現了歷代人民對諸葛亮的愛戴,表達了詩人對諸葛亮的崇敬之情。
3、第二聯寫祠中之景。其中包含著詩人的感嘆。“自”與“空”使句意相反相成寫出祠中凄涼,冷落的景象和氣氛,滲透著作者瞻仰祠堂時無比感傷的內心感受。寓情于景,耐人深思。
4、這上句實為從側面烘托諸葛亮的才智和抱負。下句則是對諸葛亮一生功業的最精辟的概括,贊揚他鞠躬盡瘁、忠心耿耿的的精神。是正面描寫。兩句是工整的對偶句。
因為許多人與諸葛亮的經歷相似,也壯志未酬,他們甚至還不如諸葛亮,如杜甫,盡管想當賢相,卻不得重用,只有仰慕別人的份,因此必然會“淚滿襟”。
5、英雄指像諸葛亮一樣壯志未酬而含恨終身的英雄人物。也包括杜甫自己,從小立志干一番事業,卻郁郁不得志,一生坎坷。
詩人借歌頌諸葛亮的過人才智和豐功偉績,惋惜諸葛亮的壯志未酬,抒發了自己的功業未就的深沉感慨。
小學六年級語文《蜀相》優質教材教案 篇8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的1個一類字,3個二類字。
2、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詩文。
3、體會詩人對諸葛亮“出師未捷身先死”的痛惜和對他為國為民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精神的贊揚。
教學重點:
結合歷史背景,體會“老臣心”是怎樣的一種情懷。
教學難點:
體會詩人對諸葛亮“出師未捷身先死”的痛惜和對他為國為民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精神的贊揚。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設計:
一、解題
1、同學們,請看課題,誰能說一說“蜀相”是什么意思?齊讀課題。
2、指名朗讀這首詩。指導朗讀,注意把調值讀夠,把音讀飽滿。
3、齊讀古詩,注意要讀標準。
二、解大意
1、指名說這首詩的大意。
2、解釋“長”、“頻煩”詩中的與我們現在所寫的“頻繁”意思相同。“自”、“空”。
3、誰知道作者寫這首詩的背景,作者是在什么情況下寫的。介紹寫作背景。
4、遙隔526年,作者來到武侯祠又輕輕地呼喚了一聲“丞相”,從這一聲丞相當中,你體聽到了什么?(思念、崇敬、仰慕)
三、理解詩文前四句,感受武侯祠的景象。
5、看武侯祠的圖片,當年詩人來到武侯祠,這里是一番怎樣的景象。讀詩的前四句,邊讀邊想象,當年的武侯祠是什么樣的。伺機指導學生朗讀。
6、作者也許在問丞相“丞相啊,這凄凄的碧草你還看得見嗎,這婉轉的聲音你還聽得見嗎?”我們帶著作者的這種思念再來讀讀前四句。
四、理解詩文后四句,感受丞相的“老臣心”
7、武侯祠的冷寂,肅穆該勾起作者多少的哀思啊。你看看后四句你讀懂了什么,哪些沒讀懂,哪些地方似懂非懂,一會兒可以把問題提出來。(學生默讀)
解讀“老臣”,字典中并沒有這個詞,書下注釋也沒有,能不能通過讀,感受到什么樣的人可以稱為老臣。再前面我們聽到了作者輕輕地呼喚了一句“丞相”,在這里他又深情地贊嘆了一句“老臣”。借助“開濟”了解“老臣”,請了解蜀漢知識的同學說說丞相是如何輔助先帝開創基業,又是如何輔佐幼主繼承大業。
出示《三國志》里的文字,看你能不能理解“老臣心”是一種怎樣的情懷。
丞相的心里,放不下的是什么?
看畫面,雖然丞相已經離開我們1700多年了,但是人們還是要到他的祠堂前表達自己對他的崇敬。請同學們閉上眼睛,在心里默讀“老臣心”直到你腦海里不只是這三個字。誰來說說你腦海中出現了什么樣的情形。
8、英雄為什么會“淚滿襟”?
齊讀詩的后四句。英雄都指哪些人?老師為大家講一位這樣的英雄。岳飛到武侯祠看到《出師表》,抄錄下了這篇表文。
聽到這個古詩你是否又生出很多疑問,追念丞相,履行忠誠,那是我們一生都要做的事。齊讀《蜀相》
板書:
蜀相
老臣心 淚滿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