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教學設計(精選18篇)
《學》教學設計 篇1
課題 百分數的應用(三)
第 5 課時( 總第 18 課時)
學材分析
重點:分析“一個數的百分之幾是多少,求這個數”的應用題的數量關系。
難點:解答這一類應用題的能力。
學情分析
這是已知“一個數的百分之幾是多少,求這個數”的應用題,用方程解比較簡便。
學習目標
利用百分數的意義列出方程解決實際問題,提高運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體會百分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
導學策略
嘗試法
教學準備
幻燈片、小黑板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一、創設情境,談話引入。
二、教學新課。
1、下表是笑笑的媽媽記錄的家庭消費情況。
年份
1985年
1995年
2005年
食品支出總額占家庭總支出的百分比
65%
58%
50%
其他支出總額占家庭總支出的百分比
35%
42%
50%
師提問:1、從這個統計表中你獲得哪些信息?
2、比較這個家庭支出情況的有關數據,你發現了什么?
(通過比較學生發現食品支出總額占家庭總支出的百分比在逐年減少,而其他支出總額占家庭總支出的百分比在逐年增多,可見我們國家的經濟不斷發展,我們的生活水平越來越高。)
3、如果1985年食品支出比其他支出多210元。你知道這個家庭的總支出是多少元嗎?
(1)列式計算:210÷(65%-35%)或 65%x-35%x=210
(2)說說解題思路。
(3)你能提出新的問題,并解決嗎?
三、強化練習。第27頁試一試第28頁練一練1—5
四、總結: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
五、作業
討論:從這個統計表中你獲得哪些信息?
2、比較這個家庭支出情況的有關數據,你發現了什么?
說說解題思路。
(提出新的問題,并解決
學生基本掌握。
課題 “一個數的百分之幾是多少,求這個數”的練習課
第 6 課時( 總第 19 課時)
學材分析
重點:分析“一個數的百分之幾是多少,求這個數”的應用題的數量關系。
難點:解答這一類應用題的能力
學情分析
是在教學了“一個數的百分之幾是多少,求這個數”的應用題的基礎上進行練習的
學習目標
通過練習使學生進一步熟練地掌握“一個數的百分之幾是多少,求這個數”的應用題的解題方法;提高解答這類題的能力。
導學策略
導學法
教學準備
幻燈片、小黑板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一、基礎練習:先說說下面各題把什么數量看作單位“1”,再回答問題。
(1)一種羊毛衫現在的單價比原來降低了。現在單價是原來的百分之幾?
(2)小云的郵票張數比小軍少20%。小云的郵票張數是小軍的百分之幾?
二、列式計算
1、多少噸的是3.5噸?
2、多少千米的50%是24千米?
3、多少米的是米?
4、多少千克的18%是6千克?
三、1、修路隊修一條路,已修好24千米,占全長的40%,這條路長多少千米?
2、甲村修一條水渠,已經修好80%,還剩下160米沒有修。這條水渠長多少米?
3、東東看一本科幻小說,第一天看了全書的10%,第二天看了全書的30%,兩天共看了80頁,這本書共有多少頁?
4、玩具廠五月份比四月份多生產兒童玩具2500件,多生產了20%。玩具廠四月份生產玩具多少件?
四、總結:你有什么收獲?
五、作業
基礎練習
列式計算
鞏固練習
教學反思
通過練習,學生能夠掌握。
課題 百分數的應用(四)
第 7 課時( 總第 20 課時)
學材分析
重點:利息和稅款的計算
難點:對所涉時間、本金、稅率的計算
關鍵:懂得利率、保險費率和稅率的意義間的理解
學情分析
學生學習了常用百分率、求一個數的百分之幾是多少的應用題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為實際應用作好準備。
學習目標
1、能利用百分數的有關實際問題,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結合儲蓄等活動,學習合理理財,逐步養成不亂花錢的好習慣。
導學策略
嘗試教學法、練習法
教學準備
幻燈片、小黑板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一、 談話導入
師:你收到過壓歲錢嗎?你是怎樣支配的?
(如果學生沒有提到銀行,則由教師引導揭題)
二、 探究新知
1、 利息
師:這節課我們一起走進銀行,解決銀行中與我們有聯系的數學問題。
師:你了解銀行的一些什么知識?
師:如果陳杰存入銀行1000元錢,銀行的年利率是0.65%,存一年有多少利息?二年呢?五年呢?
師根據生口答進行板書
師:我們該怎樣計算利息?你能用一個公式表示嗎?(師板書)
2、利息稅
從1999年11月1日起,個人在銀行存款所得利息應按20%納稅,這就是利息稅。國家將這部分稅收用于社會福利事業。
算一算陳杰1年、2年、5年各應繳多少利息稅?
3、自學例題
4、鞏固練習。
(1)小調查:先讓學生做調查,然后思考存兩年有多少種存法?估計一下哪種存法的利息多,再實際計算。最后全班交流。
(2)練一練1——3
5、總結:你這節課有何收獲?
6、作業
學生做調查后算一算那種方法更合理。
教學反思
這節課挺實用的所以教學效果教好。
課題: 百分數的應用(四)的練習課
第 8 課時( 總第21 課時)
學材分析
重點:利息和稅款的計算 難點:對所涉時間的理解 關鍵:鞏固知識
學情分析
學生學習了常用百分率、求一個數的百分之幾是多少的應用題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為實際應用作好準備。
學習目標
1、提高分析分數(百分數)乘法應用題數量關系的能力,并能比較熟練地解答分數(百分數)乘法應用題。 2、增強學生依法納稅的法律意識。
導學策略
嘗試教學法、練習法
教學準備
幻燈片、小黑板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一、 揭題
師:這節課我們繼續研究分數(百分數)應用題。
二、 基本練習
1、 復習:說說什么叫做利息、本金、利息稅?
2、 求利息和利息稅怎么求?
3、練習試一試:這是一個富有挑戰的實際題目,先課前引導學生調查銀行最近的利率。提問:兩年有多少種存法,然后讓學生估一估哪種存法的利息多,最后實際計算。
三、 綜合練習
1、第30頁練習1---3
生獨立解答,反饋。介紹自己的解題思路、分析數量關系。校對
2、編題
師:請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編寫一道類似的應用題。
生獨立編寫應用題,并進行交流,評價。
并根據所編的應用題進行解答。
四、總結 這節課有何收獲?
五、作業設計
已練習為主。
教學反思
學生掌握的教好,學得輕松。
課題 百分數的應用的練習課
第 9 課時( 總第 22 課時)
學材分析
重點:求一個數的幾(百)分之幾是多少的實際應用。
難點:分析分數(百分數)應用題的方法。
關鍵:鞏固知識
學情分析
學生已初步掌握了求分數(百分數)應用題的方法。
學習目標
1、能正確地分析分數(百分數)乘法應用題的數量關系,并列式計算。
2、提高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導學策略
導練法
教學準備
幻燈片、小黑板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一、基礎練習
1、解方程第31頁第2題:學生先獨立解題,校對。
2、第31頁第1題:先讓學生獨立完成,然后校對。對于計算學生總是比較怕,所以教學時教師應針對學生的情況稍作指導。
二、應用題練習
第31頁第3——11題
學生先獨立解題,然后校對。并讓學生說說解題思路。
三、思考題
先讓學生根據題中的信息先算出在兩個超市用掉的錢,再來比較在哪個超市買比較劃算。
四、總結:在這節練習課你有什么收獲?
五、作業
應用題練習。
教學反思
學生有點怕解決實際問題,求單位1的量學生比較容易出錯。
課題 單元練習、評析
第 10、11 課時(總第 23 課時)
學材分析
求單位1的量的應用題學生掌握的不是很好。
學情分析
單位1的判斷,以及對應量和對應分率比較難找。
學習目標
進一步鞏固已學的知識,了解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便于查漏補缺。
導學策略
考試、講評
教學準備
幻燈片、小黑板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3、 測試
4、 評析
3、總結
考試
聽老師講解。
教學反思
培養學生仔細審題以及分析數量關系的能力
《學》教學設計 篇2
一、教學目標
(一)自學課文,理解什么是幸福,受到熱愛勞動、樂于助人的教育。
(二)理解課文內容,練習概括中心思想。
(三)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二、教學重點
理解什么是幸福,練習概括中心思想。
三、教學時間 一課時
四、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
“幸福是什么?”這是一個疑問句,幸福是什么呢?智慧的女兒并沒有直接告訴孩子們,而是讓他們自己去體會。為什么要這樣做,老師也想請同學們自己去體會。
(二)初讀課文,畫出不理解的字詞,借助字典或聯系上下文理解。
潭:深的水池。
詫異:詫,驚訝,詫異就是非常驚奇。
消防隊:救火和防火的組織。
清澈:水清而透明。
謙虛:虛心,不自滿,肯接受批評。
義務:①公民或法人按法律應盡的責任。②不要報酬的。本課指責任。
(三)理清脈絡,分段、概括段意。
指導學生朗讀課文,按事情發展順序給課文分段,概括段意。
這篇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課文記敘了三個牧童從小主動做好事,并通過自己的實踐明白了什么是幸福的事。)
這個故事是怎樣發生、發展,結果怎樣呢?請同學們討論課文的結構。
這篇課文按事情發展順序分為四段:
第一段(第1~5自然段)講了三個孩子修好了噴泉,砌成小井。
第二段(第6~13自然段)講的是三個孩子向不相識的姑娘請教什么是幸福,姑娘讓他們自己去尋找答案。
第三段(第14~23自然段)講了三個孩子在10年的社會實踐中都弄明白了什么是幸福。
第四段(第24自然段到最后)講的是智慧的女兒為幸福的含義做了總結。
(四)默讀課文,填寫表格。
同學們在通讀全文的基礎上,按照自己的理解填寫以下表格,有助于學生完整地了解課文,理解智慧姑娘的用意。
1.
《學》教學設計 篇3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了解鈉的重要化合物的性質、用途。
掌握碳酸鈉和碳酸氫鈉的相互轉化規律及性質的不同點。
能力目標
運用“對立統一”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分析掌握物質之間的相互關系。
情感目標
通過閱讀材料“侯氏制堿法”,對學生進行化學史方面的教育及愛國主義教育。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鈉的化合物很多,本節教材在初中已介紹過的氫氧化鈉和氯化鈉等的基礎上,主要介紹過氧化鈉、碳酸鈉和碳酸氫鈉。
對于過氧化鈉,重點介紹它與水的反應,及與二氧化碳的反應。同時,還簡單介紹了過氧化鈉的用途。其中過氧化鈉與二氧化碳的反應是本節的難點。
對于碳酸鈉和碳酸氫鈉,重點介紹它們與鹽酸的反應,以及它們的熱穩定性。同時,通過對它們的熱穩定性不同的介紹,使學生進一步了解碳酸鈉和碳酸氫鈉的鑒別方法。碳酸鈉和碳酸氫鈉的性質及其鑒別方法,同時也是本節的重點。
本節教材與第一節教材相類似,本節教材也很重視實驗教學。例如,教材中對過氧化鈉、碳酸鈉和碳酸氫鈉的介紹,都是先通過實驗給學生以感性知識,然后再通過對實驗現象的觀察和分析,引導學生共同得出有關結論。這樣編寫方式有利于學生參與教學過程,使他們能主動學習。教材最后的家庭小實驗,具有探索和設計實驗的性質,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培養能力。
在介紹碳酸鈉和碳酸氫鈉與鹽酸的反應及它們的熱穩定性時,采用了對比的方法,這樣編寫,可使學生在比較中學習,對所學知識留下深刻的印象,有利于理解、記憶知識,也有利于他們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
教材也重視知識在實際中的運用及化學史的教育。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來解決一些簡單的化學問題。對學生進行化學史方面的教育及愛國主義教育。
教法建議
1.加強實驗教學。可將一些演示實驗做適當的改進,如〔實驗2-5〕可改為邊講邊做實驗。可補充Na2O2與CO2反應的實驗,把蘸有Na2O2的棉團放入盛有CO2的燒杯中,觀察棉團的燃燒,使學生更好地理解這一反應及其應用。
還可以補充Na2O2漂白織物的實驗,以說明Na2O2的強氧化性。
Na2O2 的性質也可運用滴水著火這一引人入勝的實驗來引入。
2.運用對比的方法。對于Na2CO3和NaHCO3的性質,可在學生觀察和實驗的基礎上,讓學生填寫表格。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使他們積極參與。在活動中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及訓練學生科學的方法。
3.緊密聯系實際。
教學要盡可能地把性質和用途自然地聯系起來。對NaHCO3的一些用途所依據的化學原理(如制玻璃、制皂),可向學生說明在后面的課程里將會學到。
4.閱讀材料“侯氏制堿法”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好素材。指導學生認真閱讀,或參考有關我國純堿工業發展的史料,宣揚侯德榜先生的愛國主義精神。也可指導學生查閱相關資料,利用綜合實踐活動課進行侯氏制堿法講座。
教學設計示例
課題:鈉的化合物
重點:碳酸鈉與碳酸氫鈉的性質及其鑒別方法
難點:過氧化鈉與二氧化碳的反應
教學過程
[提問]鈉與非金屬反應,如Cl2、S、O2等分別生成什么物質?而引入新課
1.鈉的氧化物
(1)展示Na2O、Na2O2樣品,讓學生觀察后總結出二者的物理性質。
(2)演示課本第32頁[實驗2一5]把水滴入盛有Na2O2、Na2O固體的兩只試管中,用帶火星的木條放在試管口,檢驗生成氣體(圖2-6)。
演示[實驗 2-6]用棉花包住約0.2g Na2O2粉末,放在石棉網上,在棉花上滴加幾滴水(圖2-7)。觀察發生的現象。讓學生通過觀察現象分析出鈉的氧化物的化學性質。
①Na2O、Na2O2與水反應
2Na2O2+2H2O=4NaOH + O2↑(放出氧氣)
Na2O+H2O=2NaOH(不放出氧氣)
②Na2O2、Na2O與CO2作用
2Na2O2+2CO2=2Na2CO3 + O2↑(放出氧氣)
Na2O+CO2=Na2CO3(不放出氧氣)
[討論]
①Na2O2是否是堿性氧化物
②Na2O2是否是強氧化劑
學生根據所學知識可得出結論:
Na2O2與水作用除生成NaOH還有氧氣生成,與二氧化碳反應除生成Na2CO3外也還有氧氣,所以Na2O2不是堿性氧化物,由于與某些物質作用產生氧氣,所以是強氧化劑。
[補充實驗]Na2O2溶于水后
①作有色織物的漂白實驗,有色織物褪色。
②將酚酞試液滴入該溶液,酚酞開始變紅,又很快褪色。
[結論]過氧化鈉有漂白作用,本質是發生了氧化還原反應。
(3)指導學生閱讀課文了解Na2O2的用途
授課過程中始終要求對比的形式進行比較氧化物的聯系與區別
2.鈉的其他重要化合物
碳酸鈉和碳酸氫鈉
①展示Na2CO3 、NaHCO3樣品,做溶解性實驗。
演示實驗第32頁[實驗2-7][實驗2-8]
a.Na2CO3 、NaHCO3與鹽酸反應,比較反應速率快慢
b.Na2CO3 、NaHCO3、CO的熱穩定性實驗
通過觀察到的現象,將二者的性質總結列表。
②讓學生回憶將過量CO2通入澄清石灰水時的反應現象及有關化學方程式:
CO2+CaCO3+H2O= Ca(HCO3)2
[提問]:當碳酸鈉和碳酸氫鈉外因條件變化時,二者可否相互轉化?
提示Na2CO3也具有和CaCO3相似的性質:
Na2CO3+CO2+H2O= 2NaHCO3
碳酸氫鈉也具有Ca(HCO3)2相似的性質:
③“侯氏制堿法”及碳酸鈉、碳酸氫鈉存在、制取用途等可由學生閱讀課文后總結得出。
總結、擴展:
(1)總結
通過列表對比學習:鈉的氧化物;碳酸鈉和碳酸氫鈉;以及連線法表示鈉及其重要化合物的相互轉化,可使學生更直觀地掌握元素、化合物知識,及用對立統一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掌握物質之間的相互轉化關系。
(2)擴展
根據Na2O2的性質可知Na2O2與CO2 、H2O反應,則可增加可燃燒氣體(如CH4、 H2、 CO……)與Na2O2共存于密閉容器,電火花點燃時反應以及酸式碳酸鹽與Na2O2共熱時的反應,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
根據Na2CO3和NaHCO3的相互轉化,不僅可掌握碳酸鹽、碳酸氫鹽相互轉化的一般規律,同時要指出Na2CO3和NaHCO3在固態時和溶液中要用不同的檢驗方法,在固態時,可用加熱法,在溶液中則需選用BaCl2溶液和CaCl2溶液,而決不能用Ca(OH)2溶液或Ba(OH)2溶液。
布置作業:
1.補充作業
(1)向飽和Na2CO3溶液中通過量的CO2的現象及原因是什么?
(2)有一部分被氧化的鈉塊(氧化部分生成Na2O和Na2O2)5g,與水完全反應,生成氣體1.12L(標準狀況),將這些氣體引燃后冷卻到標準狀況,剩余氣體為0.0336L,求鈉塊中單質鈉、氧化鈉、過氧化鈉各多少克?
(3)由Na2CO3·nH2O與NaHCO3組成的混合物28.2g,放入坩堝中充分加熱至質量不變時,將殘留固體用足量的鹽酸溶解可產生標準狀況的氣體3.36L;若將28.2g原混合物與鹽酸反應則放出標準狀況下氣體4.48L,由此計算:①殘留固體質量,②n值,③NaHCO3質量
(4)今向100g 8%的NaOH溶液中通入CO2,生成的鹽的質量為13.7g時,通入多少克CO2?
(5)200℃時,11.6g CO2和H2O的混合氣體與足量Na2O2充分反應后,固體質量增加3.6g,求混合氣體的平均分子量。
2.教材有關習題
參考答案:
(1)現象:產生白色沉淀
原因:①溶解度:Na2CO3 > NaHCO3
②溶質的質量:2NaHCO3>Na2CO3 (168>106)
Na2CO3+CO2+H2O=2NaHCO3
③溶劑:反應消耗水,使溶劑減少
《學》教學設計 篇4
活動目標:
1. 對傾聽活動感興趣。萌發對周圍聲音的關注,培養幼兒對探索活動的興趣。
2. 能夠傾聽身邊發出的聲音。
3. 發展幼兒的聽辨能力,提高幼兒的注意力。
活動準備:
課件(小狗、小貓、小鴨的聲音和圖片,救護車、汽車、摩托車的聲音和圖片。
活動過程:
導入:今天老師帶小朋友去小動物家做客,但是小動物喜歡聽話,懂禮貌的小朋友。教師問:“小朋友聽話嗎?”幼兒答:“聽話”那么我們坐小汽車去小動物坐客。教師問:“小朋友能在小汽車上亂跑嗎?”幼兒答:“不能,跑的話就摔倒了。”
1.開展傾聽,分辨活動。
a. 坐車出發了,播放汽車“嘀嘀嘀”的聲音。教師問:“我們要坐車出發了,”請幼兒模擬坐汽車。
傾聽馬路上的聲音,教師問:“我們的小耳朵豎起來聽一聽,這是什么聲音?”(播放救護車,摩托車的聲音課件,引導幼兒傾聽分辨)
教師提問:你們在馬路邊聽到過哪些聲音,請你學一學。(播放課件有摩托車、救護車的圖片)
b.傾聽小動物的叫聲,教師提問:請聽一聽,我們到誰的家了?(播放小貓的叫聲,引導幼兒傾聽分辨,這是誰的家傳出來的。)
教師問:我們到誰的家了。(出示毛絨玩具小狗)你們知道它怎么叫?(小朋友說:“汪汪汪”)那么我沒聽聽小狗是不是這樣叫。(播放小狗的叫聲圖片課件)
教師提問:請聽一聽,我們到誰的家了?(播放小鴨的叫聲,引導幼兒,這是誰的家呀?)
c.我們去了誰的家了?(播放小狗,小貓,小鴨的圖片)
教師說:我們看一看這上面還有那些小動物。(小雞、小羊、青蛙)
活動結束:
我們一起唱兒歌《我愛我的小動物》
《學》教學設計 篇5
組合圖形面積的計算
教學內容:92和93頁 練習十八
教學目標:明確組合圖形的意義;知道求組合圖形的面積就是求幾個圖形面積的和(或差);能正確地進行組合圖形面積計算,并能靈活思考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過程:
一、 復習。
“第一個圖形是什么形?它的面積怎樣計算?”學生口答,教師在長方形圖的下面板書:S=ab
“第二個圖形呢?”
……
學生分別口答后,教師在每個圖的下面寫出相應的計算面積的公式.
教師:計算這些圖形的面積我們已經學會了,可是在實際生活中,有些圖形是由幾個簡單的圖形組合而成的,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內容,板書:組合圖形面積的計算。
二、 認識組合圖形
1、讓學生指出92頁頁的四幅圖有哪些圖形?
2、引導學生把下面的圖形,組合成多邊形(展示臺上拼)
對學生的拼出的圖形,有選擇地出示其中的幾個。(如下所示)
分別說出這些圖形是由哪幾個簡單的圖形組合而成。
師:怎樣計算這些組合圖形的面積呢?(板題)
二、組合圖形面積的計算。
1.討論計算上面拼成的組合圖形的面積。(生板演其余每組完成一圖)
訂正,討論第一圖的兩種方法。
5×5+5×6÷2 [5+(5+6)]×5÷2
=25+15 =16×5÷2
=40(平方厘米) =40(平方厘米)
5m
m
2m
2.在實際生活中,有些圖形也是由幾個簡單的圖形組合而成的(出示例1題目及圖)。
圖表示的是一間房子側面墻的形狀。
它的面積是多少平方米?
5
如果不分割能直接算出這個圖形的面積嗎?(引討橫虛線的作用)怎樣計算這個組合圖形的面積呢?(討論方法后,再打開書計算,同時指名板演)
5×5+5×2÷2
還能用其他的劃分方法求出它的面積嗎?(分組討論)
匯報討論結果。可能有下面情況。
[5+(2+5)]×(5÷2)÷2×2
小結:一個組合圖形,可以用多種方法劃分成幾個已經學過的簡單圖形,再分別計算出這些圖形的面積,求出組合圖形的面積,但要注意分割圖形時,應當考慮計算的方便,特別要有計算面積所必需的數據。(比如——圖示,能容易找出所需的數據嗎?)
三、鞏固初步
1.做一做/書93頁
2.練習十八/第1題
3.練習十八/第2題
(1)由中隊旗引入
(2)算出它的面積。(單位:厘米)——可能有下面幾種情況
S總=S梯×2 S總=S長—S三
5.練習十八/第3、4題
四、拓展練習
練習十八8*
《學》教學設計 篇6
教學目標:1、理解“加倍”與“一半”的含義。
2、會用數學語言描述“加倍”與“一半”。
3、能正確求出一個數的加倍與一半。
4、培養學生動手操作、合作探究、表達能力。
教學重點和難點:
1、理解加倍與一半的含義。
2、會正確求一個數的加倍與一半。
教學過程:
一、 情境引入
1、魔盒激趣
師:圣誕節快到了,圣誕老人給大家帶來了很多禮物和一個大盒子。這可不是一般的盒子,這是一個魔盒。仔細觀察,放進去的是幾個,出來的又是幾個。
2、魔盒里究竟藏著什么奧秘呢?讓我們跟隨小胖一起來解決這個問題。
二、自主探究
(一)探究加倍
1、小胖吃早點圖。
小胖要吃早點了,媽媽給他幾只小籠包?他滿意嗎,說了什么?
(4只太少,加倍。)
加倍是什么意思呢?今天我們就先來研究加倍。【板書課題】:加倍
你覺得再給小胖幾只,他就會滿意了。
現在一共有幾個小籠包,你能用算式表示嗎?【板書】:4+4=8
發現算式里有什么小秘密?(兩個加數一樣)
原來有4只,再給同樣多的4只,現在的小籠包數就是4的加倍。
說:4的加倍是8。【板書】:4 加倍 8
2、學具操作。
擺5的加倍。(要求說出先擺幾片,再擺幾片,一共有幾片。)
板演,【板書】:5+5=10
師:不管擺的位置如何,小圓片的顏色如何,只要原來有5片,再擺同樣多的5片,現在的小圓片數就是5的加倍。
擺出你喜歡的數的加倍。(交流反饋)
3、小結:
問:什么是加倍?(同桌討論)
加倍就是在原來的基礎上加上同樣多的。
(二)探究“一半”
1、小胖吃早點圖。
師:知道小胖胃口大,這回媽媽給他準備了8個窩窩頭,可這回小胖又皺起了眉頭“8只太多了,我今胃口不好,只要一半”
什么是一半?你覺得該拿掉幾個?
師:原來有8只,分成相同的兩份,其中的一份4只就是8的一半,也可以說成8的一半是4。
【板書】:8 一半 4 (齊說)
師:這也是我們今天還要學的新本領。【板書課題】:一半。
3、小結:
什么是一半?(同桌討論)
把一個數分成相同的2份,其中的一份就是一半。(自說)
根據黑板上的算式說說幾的一半是幾。
(三)探究加倍與一半的關系
師: 像這些算式,從左往右看,是加倍;從右往左看,是一半,這就是加倍與一半的關系。
三、練習應用
1、魔盒揭秘:
圣誕老人的魔盒到底有什么奧秘呢?
有時出來的數是放進去的“加倍”, 有時出來的是放進去的“一半”。
師:那如果放進去2,會出來什么呢?
生:可能出來的是1,也有可能出來的是4。
師:那如果放進去的是5,會出來什么呢?
討論:1-20各數中哪些能擺出它的一半,哪些不能?
單數的一半我們會在以后的學習過程中去探討。
2、填空:p57/1、2
3、超市購物活動:
買一送一,商品打對折
A.什么是“買一送一”呢?(買一送一就是買一份送一份,也就是今天學的“加倍”。)
B、什么那打對折呢?(打對折就是錢只要付原來的“一半”)
請找到以下商品價格間的加倍與一半:
一塊橡皮的價格是3元,一把剪刀的價格6元,一份彩色鉛筆的價格是12元。
四、總結:
在這節課中,你有什么收獲?
課后反思:
加倍與一半的概念對于一年級的小朋友來說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為在生活中類似問題很多;陌生是因為學生并沒有從數學角度去理解。“加倍”的知識既隱含集合的思想,又是以后“倍”的概念和乘法意義認識的前期孕伏;“一半”的概念是“對半平分”思想的體現,也是除法“平均分”概念的孕伏。讓學生學好學透這一知識非常重要。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創設合理的生活情境,用學生感興趣且容易理解的生活事件來解釋概念,以便于學生理解和掌握。課堂中我充分利用多媒體的演示、學生的動手操作,讓學生直觀感知加倍與一半的概念。最后本節課設計了一系列與加倍和一半有關的生活問題,有效地對“加倍與一半”的概念進行拓展,使學生體驗到加倍與一半知識在生活中的運用以及對今后學習的幫助。
本節課的教學設計我遵循數學教學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使學生在生活實際中體會到數學的用途,并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解決現實問題,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一直以學生發展為本,不僅關注學生基礎知識技能的掌握,還關注數學學習對學生能力的培養,努力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奠定基礎。
《學》教學設計 篇7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掌握多位數減法連續退位的算理,能熟練使用此算理正確計算被減數中間有0或末尾兩位都是0的多位數減法。
過程與方法:通過小組討論發現被減數中間位置有0的多位數減法運算的算理的過程,感受由猜想到驗證的數學探究方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收獲通過合作與探究自主解決數學問題的成就感,增強數學學習的信心。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被減數中間有0或末尾兩位都是0的多位數減法的算理
難點:被減數中間有0或末尾兩位都是0的多位數減法的算理、多位數減法的驗證
三、教學過程
1、創設情境,復習導入
同學們昨天晚上都看浙江衛視的《跑男》了么?大家最喜歡哪位明星呢?
老師昨天在網上看到了喜歡他們的觀眾人數。其中,喜歡鄧超的有413人,喜歡Baby的有379人,喜歡李晨的有158人。你們能快速幫老師算出來喜歡Baby的人比喜歡李晨的人多多少個么?喜歡鄧超的人又比喜歡李晨的人多多少呢?
師生互動:同學們可能較快算出379-158=221,413-158=225的結果,在引導學生回顧上一節課學習的多位數減法中的不退位減及退位減。
提問1:哪位同學能站起來說一下221是如何得出的么?
提問2:哪位同學能說一下225又是怎么算的呢?
2、提出原理
這一節課,我們繼續來學習一下幾種特別的多位數減法(板書多位數減法)
老師還看到,喜歡陳赫的人有403人,大家能用同樣的辦法告訴老師喜歡陳赫的人比喜歡李晨的人多多少呢?同學們前后四人結為一組一起來討論一下,3分鐘過后老師請小組代表上臺發言。
提問1:老師看到有的小組在討論時按照原來的方法,數位對齊,從個位減起,哪一位不夠減向前退一當十時遇到了困難。3不夠減向前退1時,發現十位是0,沒法退了,那怎么辦呢?
師生互動:引導學生討論得出十位是0沒法退1當10時,再繼續向前一位退1當10,此時十位變成了10,拿去1給個位,個位變成了13,13減8余5,十位剩9,減5余4,百位退1后剩3,減1余2,所以403-158=245。
追問1:哪位同學能說一下403-158在計算時和我們前面學習到的多位數減法有什么相同點又有什么不同點呢?
師生互動:引導學生得出,在被減數中間有0時,個位不夠減應該連續向前退1進行兩次。
追問2:同學們能否用學習過的方法來檢驗一下我們的結果是否正確呢?
預設一:158+245=403
預設二:403-245=158
3、講解原理
提問:同學們思考一下,在什么情況下才需要連續退位呢?
師生互動:引導學生得出在被減數中間有0時需要連續退位。
4、應用原理
提問:現在老師還知道喜歡祖藍的人最多了,總共有500人,大家能快速算出喜歡祖藍的人比喜歡李晨的人多多少么?
追問:哪位同學能說一下他發現了什么呢?
師生互動:引導學生得出被減數末尾兩位都為0時,也是需要連續退位的。
5、小結作業
提問:同學們通過本節課都學到了哪些有用的知識呢?
作業:同學們課下自己編一道中間有0的被減數的減法題目,回家考考我們的爸爸媽媽,看看他們是否和我們一樣聰明呢?
《學》教學設計 篇8
課文標題 我們的民族小學
教學目的
1、認識“壩、傣”等5個生字。會寫“坪、壩”等12個字。
2、能正確讀寫“坪壩、穿戴、打扮”等19個詞語。
3、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 準確掌握生字生詞的發音與拼寫
教學難點 理解民族小說的校園生活
教學方法 情境教學與媒體資源播放
教學用具 生字卡片、媒體資源(ppt、動畫、視頻)
教學時間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師:你是哪個民族的?我國有多少個民族?請舉例說說。有些少數民族地區的小學有很多來自不同民族的學生。今天的新課就是要給大家這樣一所民族小學。(板書:我們的民族小學)
二、范讀課文
1、教師配上少數民族音樂范讀課文或是播放教學演示軟件ppt。
2、學生將不認識的生字作標記。
3、文中提到哪些民族,請把他們劃出來。
三、學生自讀課文,學習生字詞
1、學生自讀課文,查字典,把不認識的生字注上拼音。對于標有拼音的字重點掌握。
2、教師出示生字詞卡片,學生拼讀。
坪壩(bà) 絨球花 傣(dǎi)族 景頗(pō)族 阿昌(chāng)族
德昂(áng)族 絢麗多彩 蝴蝶 孔雀舞 摔跤(jiāo) 山貍
鳳尾竹 搖晃(huàng)
3、學生互相檢查拼讀,教師巡視。
4、教師抽查學生拼讀情況。
5、教師講解難寫的字詞,學生練習書寫。
著重分析指導:“戴、蝴、蝶、雀、舞”。
播放媒體資源ppt,掌握以上生字的部首、結構、筆畫、筆順。
“戴”:半包圍結構,右上包左下,注意各部分位置,相互要結合緊湊。
“蝴”:左中右結構,相互要靠近些。
“蝶”:要注意右旁由兩部分。
“雀”:“小”字下邊的撇(丿)要長些。
“舞”:中間四豎要寫短小、靠攏些,第三橫要長些,整個字第十三畫是撇折。
6、聽寫
四、朗讀課文
1、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點名讓學生示范讀。
2、分組朗讀課文
3、背誦課文
第二課時
一、復習生字詞,導入新課
1、出示生字詞卡片,抽查學生生字詞的發音。
2、請學生到黑板前聽寫。
二、學習第一自然段
1、播放媒體資源視頻或教學演示軟件。
2、教師提問:這一段寫了什么?
師:這一段寫了小學生上學的情景。這些小學生來自不同的民族。大家看看課文,都有哪些民族?
學生回答,教師板書:
傣族、景頗族、阿昌族、德昂族、漢族
師:不同民族的學生有什么不同?(穿戴不同、語言不同)
師:(補充)不同民族的人生活習慣也不太一樣。他們居住的地方相對集中。比如:壯族主要居住在廣西,蒙古族主要居住在內蒙古,維吾爾族主要居住在新疆。
3、結合媒體資源中的圖片,介紹少數民族的概況
師:我們有56個民族,一般來說,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民族服裝,語言、文字也不一樣。當然,現在很多少數民族也穿漢裝,說漢語。有些少數民族沒有自己的文字。但是,一些地方或是在一些民族節日,少數民族的的人還是穿自己的民族服裝,說自己的語言。
播放媒體資源,請學生注意觀察圖片中的少數民族,他們的服裝有什么不同?
4、師:看課文,民族小學的學生們到學校后,做了些什么?
學生回答,教師板書:
向小鳥 打招呼
向老師 問好
向國旗 致敬
三、學生第二、三自然段。
1、播放媒體資源視頻或教學演示軟件。
2、第二、三自然段主要寫了民族小學上課前、上課時和下課后的活動。
(1)上課前
師:小學生們怎么知道上課了?
學生說,教師板書:
上課前 敲鐘
(2)上課時
師:民族小學的小學生上課做了什么?
學生說,教師板書:
上課時:讀課文
師:上課時,窗外很安靜。作者是怎樣寫的?把課文中描寫的句子劃下來。
學生說,教師板書:
窗外:安靜
樹枝 不搖了
鳥兒 不叫了
蝴蝶 停
師:這些小動物們都很安靜,作者說,它們好像在聽小學生們讀課文。最有趣的是跑來了幾只猴子,它們好像也在聽小學生們讀課文。
(3)下課后
師:民族小學的小學生們下課后做什么?
學生說,教師板書:
下課后 跳舞 摔跤 做游戲
四、學習第四自然段
1、師:這一段描寫了民族小學的環境。這所學校美不美?作者寫了它的什么?
學生說,教師板書:
銅鐘 大青樹 鳳尾竹 白墻
這所學校是什么樣子的?請同學根據課文,用自己的話來描繪。
2、抒情地朗讀這一自然段。
五、小結
師:這篇課文寫了一所民族小學的校園生活。寫了這所學校的小學生們上學、上課、下課的生活。
《學》教學設計 篇9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學會用“幾時幾分”的知識分析生活中相關聯事件發生的時間。
(二)過程與方法
經歷用時間的有關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的過程,形成初步的推理能力。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感受數學就在身邊,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并養成珍惜時間,合理安排時間的良好習慣。
二、目標解析
本節課是讓學生通過語言描述生活中相關聯事件發生的時間,再通過合情推理,推算出時間可能是多少。教材通過兩個小朋友的對話,引出問題“明明可能在下面哪個時間去踢球?”,讓學生在經歷“合情推理──演繹推理”的過程中獲取數學結論,發現數學方法。同時,教師應注重讓學生對結論進行檢驗。
三、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能合理推測事件發生的時間。
教學難點:培養學生的推理能力。
四、教學準備
課件
五、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發經驗
1.談話引入
(1)課件出示一組鐘面(時間分別為6:30、7:40、9:35、11:30),先請學生讀出鐘面上的時間。
(2)說一說這些時間是按什么順序排列的。
(3)這是老師周一上午的作息時間安排,你們猜一猜在這些時間里老師分別在干什么?
2.喚醒已有經驗
(1)說一說你們一般會怎樣安排事情的先后。
(2)學生交流后匯報。
(3)明明和他的好朋友在星期天也有自己的時間安排,今天我們將去幫他們解決一些關于時間的問題。(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學生對時間的認識和理解離不開情境的支撐。由復習舊知入手,感受時間的運動方式,再結合學生感興趣的生活情境——教師作息時間安排,引導學生說一說自己生活中對事情先后順序的安排,喚起學生的生活經驗,為學習新知做好了準備。
(二)教學互動,探索新知
1.呈現主題圖,嘗試解決問題
(1)課件出示例3主題圖,引導學生觀察圖片,獲取信息。
(2)學生匯報。
(3)共同分析關鍵詞“可能”。
(4)啟發學生將條件和問題完整地說一說。
(5)學生獨立思考,并嘗試解決問題。
【設計意圖】觀察是思維的前提,學生需要從主題圖中獲取有關的信息才能展開思考,教師應引導學生在解決問題前明確問題的方向,找到關鍵所在。在教學中,教師應鼓勵和尊重學生的個性化的思考方法。
2.歸納推理思路
(1)師生一起整理思考過程,根據思考,將連續時間和已確定時間的事件填入表格。。
時間7:459:009:1510:3010:50
活動做完作業看木偶劇
(2)小組討論:推測“踢球可能在什么時間”的關鍵是什么?你是用什么方法解決問題的?
(3)全班交流解決問題的方法。
①直接推理法。
學生回答后教師小結:由主題圖中的信息,確定踢球的范圍,踢球在做作業之后,在看木偶戲之前,也就是踢球的時間在9:00后,在10:30前。所以,從表格列舉的連續時間來看只有9:15符合要求。
②排除法。
學生回答后教師小結:因為9:00明明才做完作業,做完作業才去踢球,表格中的7:45在做完作業之前,不可能去踢球,所以這個時間可以排除。因為明明10:30要去看木偶戲,踢球是在看木偶戲之前進行的活動,10:50在10:30之后,所以10:50這個時間也可以排除。因此,踢球的時間只能是9:15。
③學生可能會出現其他方法,只要言之有理,教師都要予以肯定。
(4)發散思維。
根據上面的表格,你覺得明明踢球還有可能是哪些時間?
(5)檢驗結論。
①你的結論正確嗎?說一說你是怎樣檢驗的。
②教師適時教育孩子要養成珍惜時間、合理安排時間的好習慣。
【設計意圖】推理活動強調“步驟完整,理由充足”,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充分考慮學生現有的認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引導學生采用不同的表征方式,充分交流、表達自己的想法,積極參與到解決問題的過程中。
(三)鞏固練習,深化理解
1.讀一讀
教材第94頁練習二十三第4題。
(1)獨立思考:哪個時間比較合適?
(2)全班交流自己的解題思路。
2.連一連
教材第94頁練習二十三第5題。
(1)學生獨立完成。
(2)指名學生回答,集體評價。
3.填一填
教材第94頁練習二十三第6題。
(1)學生獨立填寫作息時間表。
(2)小組內交流后,全班匯報。(本題是一個開放性的實踐活動,討論交流時應啟發學生按問題解決的步驟逐步分析、推理,注意其合理性。)
【設計意圖】通過練習解決實際問題,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數學經驗的積累與數學思考的培養。
(四)課堂總結,明確目標
1.這節課我們通過推算時間解決了一些實際問題,你會用什么方法推算時間?
2.你還有什么不明白的問題?
《學》教學設計 篇10
課題: 《陳情表》學案導學教學設計區(縣)、學校首都師范大學大興附屬中學姓名 鄭寧寧課題及教學內容的分析:本文的主旨,是向皇帝申訴自己同祖母劉氏相依為命的境況,申訴暫時不能應召為官的苦衷。因而申訴什么、如何申訴就成了文章的重點。本文出于情字,歸于理字,融理于情,融情于事,樸素細膩,曲折委婉,令人讀之悵然。教學中要把握這個寫作特點,加強誦讀,在誦讀中體會作者融于字里行間的心緒、感受、愿望等。另外,本文說理邏輯性很強,可通過理清文章的思路來進行體會,并留意文章前后內容的照應,留意整體把握,讀出層次,讀出感情。落實文本來看“孝”字,聯系現實中的 “孝”,吸納文中具有積極意義的思想。在學習此文時,教師要注重學生的自主學習性,通過學生自己的理解去一步步解開文中的各個“情與理”, 從而更好的理解文本。學習目標:1、學習文言知識,體會作者的苦情、親情、忠情。2、賞析本文陳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構思藝術和語言特色3、結合實際生活,理解“孝”的含義。學習重點與難點: 1、學習本文語言表達的委婉、暢達。 2、體會文章深摯樸實的感情色彩,理解“忠”“孝”的含義。學習方法:誦讀、點撥、合作交流探究學習資源:互聯網、多媒體幻燈片、書籍學習過程: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導入:中華民族有很多傳統的美德,譬如勤勞、善良等,還有一個更重要的便是“孝”了。千百年來,人們常以“忠則《出師》,孝則《陳情》”相提并論,宋代學者趙與時在《賓退錄》中說:“讀諸葛孔明《出師表》而不墮淚者,其人必不忠。讀李令伯《陳情表》而不墮淚者,其人必不孝。讀韓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墮淚者,其人必不友。 ”下面我們就來看以“孝”而著稱的《陳情表》。一、課前小提示1、作者,李密,一名 字 , 代, 家2、釋題:(1)出處: (2)“陳情表”中的“陳”為 的意思,“情”為 的意思,“表”為 ,又稱 ,例如《出師表》。3、背景:李密(224—287),一名虔,字令伯,武陽(今四川省彭山縣東)人,晉初散文家。父早亡,母改嫁,由祖母劉氏親自撫養。為人正直,頗有才干,以孝著稱,受舉薦,曾仕蜀漢為郎中和尚書郎,曾多次出使東吳。蜀亡以后,晉武帝司馬炎為了鞏固新政權,籠絡蜀漢舊臣人心,征召李密為太子洗馬。他上表陳情,以祖母年老無人供養,辭不從命。祖母死后,出任太子洗馬,官至漢中太守。后被讒免官,死于家中。 公元263年,司馬昭子司馬炎(晉武帝)廢魏帝曹奐,建立了西晉王朝。當時東吳尚踞江左。晉武帝為了安撫蜀漢舊臣,同時也為使東吳士臣傾心相就,以減少滅吳的阻力,對蜀漢舊臣采取了懷柔政策授予官職,以示恩寵。以文學見稱,歷職郎署的李密當然被列為籠絡的對象。然而,李密對蜀漢則是念念于懷,更何況司馬氏是以屠殺篡奪取得天下,內部矛盾重重。李密以一亡國之臣,對出仕新朝就不能不有所顧慮,而暫存觀望之心了。不幸的是他的這種想法,被晉武帝多少察覺到了,因此“詔書切峻,責臣逋慢”。這就使李密在“再度表聞”時,發生了困難。然而李密抓住了“孝”字大做文章,卻又不從大道理講起,而是委婉陳辭,動之以情,恰到好處地解決了“不從皇命”的難題。無怪乎晉武帝看了表章以后說“士之有名,不虛然哉”,終于準如所請。二、誦讀中落實基礎知識教師范讀第一段, 幫助學生解決其尚未圓滿解決的疑惑。三、走近文本,體味情感,挖掘內涵1、 根據課堂中生成因素,進行點撥,引導學生對“情與理”的逐層深入分析。
根據學案中的背景提示,充分預習文本,并自我掃清文本中設計的文字障礙
1.同學誦讀其他段,在誦讀中尋疑惑,并在學案的“疑問”橫線出寫出疑惑點2.小組自由誦讀,合作解決疑惑,并落實下列知識點 (1) 正字音臣以險釁 夙遭閔兇 終鮮兄弟 門衰祚薄 期功強近 煢煢孑立 常在床蓐 除臣洗馬 猥以賤微 生當隕首 責臣逋慢 劉病日篤猶蒙矜育 過蒙撥擢 寵命優渥 日薄西山 更相為命注意以下列通假詞并解釋閔: 零丁: 蓐:虛詞“以”的用法臣以險釁( ) 猥以微賤( )臣具以表聞( ) 圣朝以孝治天下( ) 但以劉日薄西山( )無以至今日( ) 是以區區不能廢遠( )拜表以聞( )以下屬于什么句式而劉夙嬰疾病。( )州司臨門,急于星火。( )成語孤苦伶仃:煢煢孑立:日薄西山:氣息奄奄:朝不保夕:
結草銜環:
(一)自由誦讀并思考: 1、李密為何要向皇帝陳情?(用文中的語言回答) 2、陳的是什么“情”,即所陳的“情”分幾個層次? 3、怎樣陳的“情”,即作者面對兩難的境地,用什么方法讓皇帝接受他的請求? (二)小組合作探究:要求:以小組為單位,任選文中四段中的一段,思考如下問題 1.用什么“情”打動人2.用什么“理”來明人
3.所選文段中,哪句最能引起你的共鳴,理由。
四、自我深情誦讀本文,體味“孝”道。
五. 實踐運用 倘若老師想讓你當班干部,而你又不想接受這個任務,如何“陳情”,寫一篇《陳情表》。自主導學輔助提示:第一段:奏訴早年家庭不幸,祖孫相依為命。(自訴家境困頓多舛,祖孫更相為命之狀) 思考分析:文章一開始,作者說:“臣以險釁,夙遭閔兇。”該句在全段中起到什么作用?它總提了哪幾個方面?
四大不幸……
第二段:稟訴祖母供養無主,實訴奉詔進退兩難。(明寫感激朝廷之情,實訴屢不奉詔苦衷) 思考分析:文中哪些地方可以體現新晉對蜀漢舊臣李密的起用?李密又是如何應對的? 晉對李陳情李對晉察臣供養無主辭不赴命舉臣拜臣具以表聞辭不就職除臣責臣劉病日篤告訴不許進退兩難催臣第三段:坦陳經歷態度,以求皇帝體恤。 ( 喻之以孝道之大義,明降臣之不矜名節) 思考分析:1、李密最擔心晉武帝懷疑他哪一點? 2、他是怎么為自己辯解的?( )( )( )( )3、本段文勢有三轉,表示轉換的字眼是什么?(伏惟、且、但)文意的重點落在哪里?( ) 4、“是以區區不能廢遠”中“是”指代上文的什么內容? 第四段:陳表乞養祖母,先盡孝后盡忠。 (解決忠孝兩全矛盾,提出愿乞終養請求)1、假設你是晉武帝與李密面談,此時在此處李密直接提出了終養祖母的請求,你晉武帝能不能一兩句話就把李密駁得啞口無言?2、李密最后提出解決盡孝與盡忠兩者矛盾的辦法是什么?他是怎樣提出這個辦法的?合情合理合法不幸的家境——未曾廢離(陳情依據)兩難的處境——忠孝難全(博取同情)不仕的理由 ——克盡孝道(表明心跡)“兩難”的解決——先孝后忠(提出要求)語言特色四字駢句:簡潔凝練,語勢連貫緊湊。對 偶 句:語氣鏗鏘有力,語意簡潔凝練。比 喻 句:形象生動,感情濃烈,富有感染力。成 語:豐富了中國語言的詞匯。知識點自學輔助:1.“生孩六月,慈父見背,行年四歲,舅奪母志。祖母劉憫臣孤弱,躬親撫養。臣少多疾病,九歲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引導:四字駢句,語勢連貫、緊湊,不拖沓,讓人感到災禍接踵而來,以情動人,讓晉武帝化嚴為慈。
“煢煢孑立,形影相吊”,直陳其事,白描手法,把自己形只影單,孤獨寂寥,極為形象地表現出來,讀之讓人動容。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榮舉臣秀才。……,詔書特下,拜臣郎中,尋蒙國恩,除臣洗馬。……。”
引導:一連用了“察臣”“舉臣”、“拜臣”、“除臣”,準確地陳述了自己“過蒙拔擢,寵命優渥”的實情以及由衷的感恩戴德之情。
“詔書切峻,責臣逋慢;郡縣逼迫,催臣上路;州司臨門,急于星火。”
引導:四字駢句的排比渲染出圣命逼人的緊張氣氛。
四字駢句:簡潔凝練,語勢連貫緊湊,文勢如行云流水般通暢。
2.“外無期功強近之親,內無應門五尺之僮,”
引導:對偶句,一外一內都強調一個“無”字,寫出了自己舉目無親,后代尚小無人終養祖母的困苦境地形象生動表現出來了,讓人覺得急切而無可置疑。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榮舉臣秀才”也是對偶句,恰當地表達了自己深受圣朝恩寵的感激。
“既無伯叔,終鮮兄弟。”
“生當隕首,死當結草。”
“臣欲奉詔奔馳,則劉病日篤,欲茍順私情,則告訴不許。”
“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余年。”
都是對偶句。運用對仗工整的對偶句式,使語氣顯得鏗鏘有力,語意簡潔凝練,讀來朗朗上口,使文章的感情倍感熱切,更具說服力。
對偶句:語氣鏗鏘有力,語意簡潔凝練,朗朗上口,感情倍感熱切,更具說服力。
3.“劉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
以落日喻人命,貼切在刻畫了祖母蒼老多病的形象,融入濃烈的抒情色彩,能極大地引發讀者的同情;“朝不慮夕”雖是夸張卻給人無可置疑的真實;再加上四字駢句,有詩一般的韻律,如泣如訴,讀之無不令人動容泣下。
“烏鳥私情,愿乞終養。”
以鳥喻人,回溯至動物的本性,鳥亦如此,人何以堪?其誠摯懇切之情溢于言表,豈能不打動人?
比喻句:形象生動,感情濃烈,富有感染力。
1.導語的使用是為了引入情境,設置懸念,激發學生好奇心,究竟是什么樣的文章能有如此威力,讓人落淚。激發其閱讀興趣
2.充分發揮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根據課下注釋,工具書,學案等疏通文本,掃清文字障礙。
訓練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并培養其合作探究的能力。在誦讀中掃清文本障礙,落實文言基礎知識。利用學案中的提示,獨立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學會利用已有的學習資源進行自我學習。養成文言文誦讀的習慣,在誦讀中體味情感。檢測課堂內容的理解與掌握程度,進行寫作訓練自主導學輔助提示部分主要是幫助學生們梳理思路,啟發對“情與理”的深入思考,能在適當的輔助下,獨立完成文本的深入學習。附: 《陳情表》學案教學目標:1、引導學生學習文言知識,體會作者的苦情、親情、忠情。2、引導學生賞析本文陳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構思藝術和語言特色3、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理解“孝”的含義。教學重點與難點: 1、學習本文語言表達的委婉、暢達。 2、體會文章深摯樸實的感情色彩,理解“忠”“孝”的含義。教學方法:1、誦讀:通過朗讀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2、點撥:通過教師點撥使文言知識加以落實3、合作探究:通過學生的合作討論加深對課文的理解,進一步理解課文的現實意義。教學過程:一、課前小提示1、作者,李密,一名 字 , 代, 家2、釋題:(1)出處: (2)“陳情表”中的“陳”為 的意思,“情”為 的意思,“表”為 ,又稱 ,例如《出師表》。3、背景:李密(224—287),一名虔,字令伯,武陽(今四川省彭山縣東)人,晉初散文家。父早亡,母改嫁,由祖母劉氏親自撫養。為人正直,頗有才干,以孝著稱,受舉薦,曾仕蜀漢為郎中和尚書郎,曾多次出使東吳。蜀亡以后,晉武帝司馬炎為了鞏固新政權,籠絡蜀漢舊臣人心,征召李密為太子洗馬。他上表陳情,以祖母年老無人供養,辭不從命。祖母死后,出任太子洗馬,官至漢中太守。后被讒免官,死于家中。 公元263年,司馬昭子司馬炎(晉武帝)廢魏帝曹奐,建立了西晉王朝。當時東吳尚踞江左。晉武帝為了安撫蜀漢舊臣,同時也為使東吳士臣傾心相就,以減少滅吳的阻力,對蜀漢舊臣采取了懷柔政策授予官職,以示恩寵。以文學見稱,歷職郎署的李密當然被列為籠絡的對象。然而,李密對蜀漢則是念念于懷,更何況司馬氏是以屠殺篡奪取得天下,內部矛盾重重。李密以一亡國之臣,對出仕新朝就不能不有所顧慮,而暫存觀望之心了。不幸的是他的這種想法,被晉武帝多少察覺到了,因此“詔書切峻,責臣逋慢”。這就使李密在“再度表聞”時,發生了困難。然而李密抓住了“孝”字大做文章,卻又不從大道理講起,而是委婉陳辭,動之以情,恰到好處地解決了“不從皇命”的難題。無怪乎晉武帝看了表章以后說“士之有名,不虛然哉”,終于準如所請。二、誦讀中落實基礎知識1、教師范讀第一段,同學誦讀其他段,在誦讀中尋疑惑2、小組自由誦讀,合作解決疑惑,并落實下列知識點 (1) 正字音臣以險釁 夙遭閔兇 終鮮兄弟 門衰祚薄 期功強近 煢煢孑立 常在床蓐 除臣洗馬 猥以賤微 生當隕首 責臣逋慢 劉病日篤猶蒙矜育 過蒙撥擢 寵命優渥 日薄西山 更相為命gēng 注意以下列通假詞并解釋閔:零丁:蓐:虛詞“以”的用法臣以險釁( ) 猥以微賤( )臣具以表聞( ) 圣朝以孝治天下( ) 但以劉日薄西山( )無以至今日( ) 是以區區不能廢遠( )拜表以聞( )以下屬于什么句式而劉夙嬰疾病。( )州司臨門,急于星火。( )成語孤苦伶仃:煢煢孑立:日薄西山:氣息奄奄:朝不保夕:
結草銜環:(2)知識點疑惑處疑惑處: 1 2 3 4 5 三、走近文本,體味情感,挖掘內涵 (一)自由誦讀并思考: 1、李密為何要向皇帝陳情?(用文中的語言回答) 2、陳的是什么“情”,即所陳的“情”分幾個層次? 3、怎樣陳的“情”,即作者面對進退兩難的境地,用什么方法讓皇帝接受其請求的呢? (二)小組合作探究: 要求:以小組為單位,任選文中四段中的一段,思考如下問題2、 用什么“情”打動人3、 用什么“理”來明人4、 所選文段中,哪句最能引起你的共鳴,理由。四、自我深情誦讀本文,體味“孝”道。自主導學輔助提示:第一段:奏訴早年家庭不幸,祖孫相依為命。(自訴家境困頓多舛,祖孫更相為命之狀) 思考分析:文章一開始,作者說:“臣以險釁,夙遭閔兇。”該句在全段中起到什么作用?它總提了哪幾個方面? 1 2 四大不幸 3 4 第二段:稟訴祖母供養無主,實訴奉詔進退兩難。(明寫感激朝廷之情,實訴屢不奉詔苦衷) 思考分析:文中哪些地方可以體現新晉對蜀漢舊臣李密的起用?李密又是如何應對的? 晉對李陳情李對晉察臣供養無主辭不赴命舉臣拜臣具以表聞辭不就職除臣責臣劉病日篤告訴不許進退兩難催臣第三段:坦陳經歷態度,以求皇帝體恤。 ( 喻之以孝道之大義,明降臣之不矜名節) 思考分析:1、李密最擔心晉武帝懷疑他哪一點? 2、他是怎么為自己辯解的?( )( )( )( )3、本段文勢有三轉,表示轉換的字眼是什么?(伏惟、且、但)文意的重點落在哪里?( ) 4、“是以區區不能廢遠”中“是”指代上文的什么內容? 第四段:陳表乞養祖母,先盡孝后盡忠。 (解決忠孝兩全矛盾,提出愿乞終養請求)1、假設你是晉武帝與李密面談,此時在此處李密直接提出了終養祖母的請求,你晉武帝能不能一兩句話就把李密駁得啞口無言? 2、李密最后提出解決盡孝與盡忠兩者矛盾的辦法是什么?他是怎樣提出這個辦法的?合情合理合法不幸的家境 ————未曾廢離(陳情依據)兩難的處境 ————忠孝難全(博取同情)不仕的理由 ————克盡孝道(表明心跡)“兩難”的解決————先孝后忠(提出要求)語言特色四字駢句:簡潔凝練,語勢連貫緊湊。對 偶 句:語氣鏗鏘有力,語意簡潔凝練。比 喻 句:形象生動,感情濃烈,富有感染力。成 語:豐富了中國語言的詞匯。1.“生孩六月,慈父見背,行年四歲,舅奪母志。祖母劉憫臣孤弱,躬親撫養。臣少多疾病,九歲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引導:四字駢句,語勢連貫、緊湊,不拖沓,讓人感到災禍接踵而來,以情動人,讓晉武帝化嚴為慈。
“煢煢孑立,形影相吊”,直陳其事,白描手法,把自己形只影單,孤獨寂寥,極為形象地表現出來,讀之讓人動容。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榮舉臣秀才。……,詔書特下,拜臣郎中,尋蒙國恩,除臣洗馬。……。”
引導:一連用了“察臣”“舉臣”、“拜臣”、“除臣”,準確地陳述了自己“過蒙拔擢,寵命優渥”的實情以及由衷的感恩戴德之情。
“詔書切峻,責臣逋慢;郡縣逼迫,催臣上路;州司臨門,急于星火。”
引導:四字駢句的排比渲染出圣命逼人的緊張氣氛。
四字駢句:簡潔凝練,語勢連貫緊湊,文勢如行云流水般通暢。
2.“外無期功強近之親,內無應門五尺之僮,”
引導:對偶句,一外一內都強調一個“無”字,寫出了自己舉目無親,后代尚小無人終養祖母的困苦境地形象生動表現出來了,讓人覺得急切而無可置疑。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榮舉臣秀才”也是對偶句,恰當地表達了自己深受圣朝恩寵的感激。
“既無伯叔,終鮮兄弟。”
“生當隕首,死當結草。”
“臣欲奉詔奔馳,則劉病日篤,欲茍順私情,則告訴不許。”
“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余年。”
都是對偶句。運用對仗工整的對偶句式,使語氣顯得鏗鏘有力,語意簡潔凝練,讀來朗朗上口,使文章的感情倍感熱切,更具說服力。
對偶句:語氣鏗鏘有力,語意簡潔凝練,朗朗上口,感情倍感熱切,更具說服力。
3.“劉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
以落日喻人命,貼切在刻畫了祖母蒼老多病的形象,融入濃烈的抒情色彩,能極大地引發讀者的同情;“朝不慮夕”雖是夸張卻給人無可置疑的真實;再加上四字駢句,有詩一般的韻律,如泣如訴,讀之無不令人動容泣下。
“烏鳥私情,愿乞終養。”
以鳥喻人,回溯至動物的本性,鳥亦如此,人何以堪?其誠摯懇切之情溢于言表,豈能不打動人?
比喻句:形象生動,感情濃烈,富有感染力。
《學》教學設計 篇11
第一單元 解決問題
單元要點分析
教材內容:這部分教材是學習兩步應用題的開始,先通過圖文應用題來分析題目中的數量關系,主要以加減復合的應用題為主,適當的再出現乘加、乘減復合的應用題。在教學中可以從一步應用題出發,再慢慢的使它轉變成一道兩步計算的應用題。以便使學生更好的認識兩步應用題的結構以及它與一步應用題的聯系與區別。向學生介紹小括號,并能夠正確的使用小括號,會利用小括號列出兩步應用題的解答算式。
重、難點:
1.會分析兩步應用題的數量關系,找出中間問題,確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能夠正確的使用小括號,利用小括號列出兩步應用題的綜合算式,而且能進行計算。
關鍵:會分析兩步應用題的數量關系,正確列式解答應用題。
教學目的:使學生了解兩步應用題的結構,初步學會口述應用題的條件和問題,會分析應用題中的數量關系,會用分步和綜合兩種方法來列式解答兩步計算的應用題,并學會正確的使用小括號。
1、加減、連減應用題
第一課時:加減兩步應用題
教學內容:教科書第4頁例1。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能從具體的生活情境中發現問題,掌握解決問題的步驟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方法解決問題。
2.培養學生認真觀察等良好的學習習慣,初步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通過解決具體問題,培養學生初步的應用意識和熱愛數學的良好情感。
教具、學具準備:教科書第1~3頁游樂園情境放大圖片或多媒體教學課件。
教學過程設計:
一、創設情境
1.師:同學們,休息日的時候,你最喜歡做什么?
2.出示游樂園情境圖,談話:“我們看看畫面中的小朋友們在做什么?”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畫面上來。
3.讓學生觀察畫面,提出問題。
教師適當啟發引導:有多少人在看木偶戲?學生自由發言,提出問題。
二、探求新知
1.利用多媒體教學課件把畫面集中放大到木偶戲場景中(見課本圖)。
師:看到這個畫面,你想知道什么?學生自由發言。
教師有意識、有目的地板書:現在看戲的有多少人?
2.明確畫面中所提供的信息。
師:從圖中你知道了什么?
3.小組交流討論。
(1)應該怎樣計算現在看戲的有多少人?
(2)獨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組內交流。
(3)選派組內代表在班級交流解決問題方法。
4.把學生解決問題的方法記錄在黑板上。
(1)22+13=35(人) (2)22-6=16(人)
35-6=29(人) 16+13=29(人)
5.觀察比較兩種方法的聯系。
明確兩種方法的結果都是求現在看戲的有多少人,在解決問題的思路上略有不同。
6.提問:把分步解答的兩個算式合成一個算式該怎么辦?
學生自己嘗試列綜合算式。
板書:(1)22+13-6 (2)22-6+13
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7.小結。
三、鞏固應用
1.練習一的第1題,讓學生說明圖意,明確計算的問題后,讓學生獨立列式解答。然后請幾名學生說一說解決問題的方法,給有困難的學生以啟發。
2.練習一的第4題,選取了中國國家足球隊參加2002年世界杯預選賽亞洲區十強賽的內容,通過計算總分,進一步鞏固所學的知識。教師不必強求學生必須利用多種方法,只要解決問題就可以了。讓學生自己獨立完成,解答后讓學生互相交流,在交流中互相啟發,加深理解。匯報解決問題的思路時,教師結合題目的具體內容,適當滲透思想教育。
3.讓學生互相交流,在生活中還有哪些類似的問題可以用本節課學習的知識來解答。學生自編題目,互相解答。
四、全課總結: 1.請同學們說一說,這節課有哪些收獲。
2.教師強調:請同學們嘗試用本節課學習的知識去解決我們生活中的問題。
教學反思:
《學》教學設計 篇12
東鄱小學 譚柳愛
一、目標:
1、教育:理解課文思想內容,使學生懂得無論做什么事,只要朝著一個目標,腳踏實地、堅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達到目的的道理。教育學生學習挑山工堅韌不拔、奮發向上的精神。
2、教養:①理解課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的意思,訓練學生聯系上下文理解字、詞、句的讀書能力和質疑能力。
②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發展:培養學生的想象、思維能力。
二、重難點:聯系課文對挑山工挑著重物向上攀登情形的描述,理解挑山工講的意味深長的話的意思。
三、教具:掛圖、幻燈、小黑板。
四、準備:家庭作業 (初讀第一自然段后,每人畫出挑山工登山的路線圖)
五、過程:
(一)復習:1、齊讀課題。
2、請用段意歸并法簡單說說全文主要講什么?
(二)學第三段。
1、教師邊指圖邊感情引入:是的,從泰山回來,我畫了一幅畫,在陡直的似乎沒有盡頭的山道上,一個穿紅背心的挑山工給肩頭的重物壓彎了腰,他一步一步地向上登攀。這幅畫一直掛在我的書桌前,因為我需要它。
2、出示末句,學生默讀,抓重點詞質疑,教師歸納具有深究性的問題。
這幅畫一直掛在我的書桌前,因為我需要它。
①它指的是什么?為什么我需要它?
②“一直”這個詞用在這里有什么好處?
③為什么要把“因為我需要它”放在句子的后部分?
3、引出學習上文的思路:
要弄清“它指的是什么?為什么我需要它?”就要聯系上文理解好以下三個問題:(小黑板出示三個問題)
a、挑山工登山有什么特點?
b、從哪兒看出挑山工走的路程比游人多,可花的時間并不比游人多?
c、為什么挑山工反而走到游人的前面去了?
(三)學第一段。
1、默讀第一自然段,挑山工登山有什么特點?用──劃句子。
學生發言,教師小結:
(1)“他們肩上......保持平衡。”作者用簡短的語句,形象地描畫出挑山工挑著重物上山的樣子。(登山姿勢的特點)
(2)“他們走的路線......扁擔換一次肩。”(登山的路線是折尺形的)
出示幾幅學生畫的挑山工登山的路線圖分辨對錯。依據課文說理由。
2、老師小結:邊讀文字邊想象,動手畫圖,也是一種理解句子的方法。
3、指名看圖說話(挑山工登山的特點),內化語言。
4、引讀:為什么要走折尺形路線?
5、從哪兒看出挑山工走的路程比游人多,可花的時間并不比游人多?
指名讀第二節,邊聽邊想,交流。
6、過渡:對此,我覺得很奇怪。我的疑團是怎樣解開的?課文講了我和一個挑山工4次相遇,經過了解,終于解開了不解之迷。
(四)學第二段
1、快速默讀,我和挑山工在哪4個地方相遇?用括出。并且找出表現我們和挑山工速度變化的句子,用──劃出。
老師小結:這幾次相遇,每次都是開始時我們很快超過了挑山工,但結果又總是他走到了前面。
2、那為什么挑山工反而走到我們前面去了?這使我感到很驚異,所以走過去跟他交談,挑山工的哪些話解開了我的疑團,用~~劃出。
3、匯報后,請抓住重點詞提問題,聯系上下文和生活實際說說你是怎樣理解的?(討論、教師點撥)
學生提的問題(“隨便”是什么意思?為什么說不像你們那么隨便,高興怎么就怎么?為什么一步踩不實不行?“耽誤”是什么意思?為什么不能耽誤工夫,得一個勁兒往前走?)
4、教師貼出寫有道理的字條無論做什么事,只要朝著一個目標,腳踏實地、堅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達到目的的。
并指著小結:我心悅誠服地點著頭,感到這位山民的幾句樸素的話,似乎包蘊著意味深長的哲理。
(五)回頭再深究第三段。
1、引入:所以從泰山回來,我就畫了這樣的一幅畫,(指掛圖)這幅畫一直掛在我的書桌前,因為我需要它。
2、出示幻燈(文章末句和學生質疑的3個問題)
(1)“它”有兩個意思,第一個意思指什么?第二個意思指什么?我需要的究竟是什么?為什么我需要它?
(2)教師:作者體會到挑山工腳踏實地、堅持不懈、奮發向上的精神,受到了教育、感染、啟發,所以一直把這幅畫掛在書桌前,讓這種精神時時刻刻激勵自己做好每一件事。
(3)教師小結:邊讀邊思,聯系上下文理解句子同樣是重要的讀書方法。
3、“一直”在這里是什么意思?用在這里有什么好處?
4、為什么要把“因為我需要它”放在句子的后部分?這樣處理起強調作用,強調什么?
5、教師:對,這種精神不但作者需要它,老師同樣需要它,同學們更加需要它。我們無論做什么事,只要朝著一個目標,腳踏實地、堅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達到目標的。(指著寫有道理的字條講)
6、教師指著“一直、因為我需要它”小結:作者圍繞寫作目的精心用詞造句。
(六)質疑。
(七)作業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試用“耽誤、樸素”造句。
3、背誦第五自然段。
板書: 4挑山工
挑山工 游人
沉甸甸 沒挑子
路程長 一條道
速度快 落在后面
一個勁兒走 玩玩鬧鬧
↓
無論做什么事,只要朝著一個目標,腳踏實地、堅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達到目的的。
《學》教學設計 篇13
教學設計示例
小數乘整數
教學目標 :
(1)理解小數乘以整數的意義,掌握小數乘以整數的計算法則,正確地進行計算。
(2)通過運用遷移的方法學會新知識,培養類推的能力。
(3)培養學生認真觀察、善于思考的學習習慣,滲透轉化的數學思想。
重點:
(1)理解小數乘以整數的意義和計算法則。
(2)熟練掌握小數乘以整數的計算方法,能夠正確地進行計算。
難點:
理解計算法則的算理。
教學過程 :
一、 復習輔墊
1.讀題列式,并說一說各算式所表示的意義
4個13是多少? 18個20是多少?
(概括:整數乘法表示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的簡便運算。)
2.出示課件1
提問:通過剛才的計算和比較,你發現了什么規律?(用一句話表示)
二、 設疑引喻
出示課件2
板書課題"小數乘以整數"
三、 指導探索
1.出示圖片1
2.組織討論:
(1)用加法怎樣列式?用乘法怎樣列式?
(2)6.5×5表示的意義是什么?
(3)你覺得哪個算式比較簡便?
(4)小數乘以整數的意義與整數乘法的意義有什么聯系?
3.提問:小數乘以整數該怎樣計算呢?
(如果學生有困難,教師可提示:①能不能把小數乘法轉化成整數乘法呢?②能不能用前面復習中得到的規律來解決呢?)
組織學生小組合作學習:互相交流做法,交流這樣做的依據。
4.出示課件3
提示:為什么要把325縮小10倍呢?
5.請學生看書學習今天的內容第1頁,覺得重要的地方畫下來。
四、質疑小結
1.今天我們都學會了哪些知識?請同學概括一下。(培養學生概括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2.提問:計算6.5×5時先算65×5,為什么算出的結果325還要縮小10倍呢?
3.你對今天學習的內容還有什么問題?(教師和學生共同答疑)
五、反饋調節
1.完成P4第1題 注意學生敘述意義時的不同說法
2.完成第1頁做一做。
集體訂正。鼓勵學生能勇敢地說一說自己錯在哪兒?教師注意行間巡視,發現學生的問題及時調節。
3.完成第4頁第2題。
集體訂正。
提問:觀察上面的習題積的小數位數與被乘數的小數位數有什么關系?
4.P4第4題:
由學生獨立完成后集體訂正。
5.根據149×23=3427填結果。
14.9×23=( ) 1.49×23=( )
149×0.23=( ) 149×2.3=( )
( )×( )=3.427
《學》教學設計 篇14
教學內容:認識鐘表(整時的認識)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v 是一年級上冊第91~92頁的內容。本節課要求學生初步認識整時,對以后的 “時、分”的教學奠定了基礎。教材注重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讓學生學會建立合理的時間安排的同時,也讓學生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2)教學目標的確定及依據
v 知識目標:經歷從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數的過程;初步了解鐘表的外部結構;認識整時的兩種表示形式;能夠正確地寫出整時
v 情感與態度目標:能積極參與數學學習活動,對數學有好奇心與求知欲。培養學生珍惜時間的生活態度和合理安排時間的良好習慣
v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思考能力,讓學生從被動的學習方式變為主動的學習方式
3)教學的重、難點
v 其中的重點是:充分認識鐘表的外部結構和掌握表示整時的兩種表示形式
v 難點是:正確說出鐘表上的整時
4)教具:模具表、多媒體課件
學具:模具表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小朋友,今天老師帶來了一位好朋友,你們猜猜他是誰?你們真聰明一下子就猜出來,真棒。我們一起去看看好嗎?喜歡這些鐘表嗎?那我們就和他們交個朋友吧。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認識鐘表》。
[設計意圖:運用多媒體課件演示,借助學生喜聞樂見的動畫形象,以兒童熟知的生活場景為導入,既符合兒童的心理特征,又創設了教學情境,使學生學習情趣高漲。拉近了數學課堂與現實生活的距離,激起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二、合作學習,探究新知
其實鐘表里隱藏著許多小秘密,等著我們同學去發現呢。現在請你把自己知道有關鐘表的知識,告訴你同桌的小朋友好嗎?
誰來說說這個鐘面上都有什么?
誰愿意把你制作的鐘面介紹一下。你的鐘面上都有什么呀?那鐘面上還有什么呢?
[設計意圖:關于鐘面的知識,學生在生活中已經有一定的經驗。在這一環節的教學中充分利用學生原有的經驗,給學生提供交流的機會,如當小老師,讓學生主動地去獲取知識,體現新課程的理念。]
想一想,鐘面上的是時針和分針市怎樣走的呢?你能照這樣的順序撥撥你的鐘面嗎?
那你們知道這些數字和時針、分針是用來做什么的嗎?你們會看時間嗎?好,誰來說說這是幾點?你能不能告訴大家你是怎么看出來的呀?
小朋友你們能用一句完整的話說說看整時的方法嗎?
小結:分針指著12,時針指著幾,這個時刻就是幾時。
想不想自己動手撥一個時刻呢?
[設計意圖: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自由撥鐘面上表示的時刻,然后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體現教學方法的開放性,設計新穎。把學習內容與學生的已有經驗聯系起來,使學生獲得數學知識的同時,并在思維、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得到進步與發展。]
三、鞏固新知,解決問題;
想不到同學們的動手能力這么強,下面老師來考考你的觀察能力。誰來說說這是幾時?你發現了什么?為什么會有兩個10時呢?
小結:一天時針在鐘面上要走兩圈,所以就有兩個10時,為了準確的表示時刻還得用上早晨、中午、下午和晚上這些詞語。
現在你們能用一句完整話說說圖上的小朋友在什么時刻再做什么嗎?
請大家仔細觀察這兩個鐘面,看看12時和6時的鐘面上有什么特點?說來說說。
小結:12時,時針和分針重合在一起了。6時,時針和分針成了一條線。
那你幾時起床,幾時睡覺,在你的鐘面上撥出來,和你的同桌說說。好,撥一個你喜歡的時刻說說你在做什么?
大家的表現都不錯,我們放松一下來聽首歌,好嗎?
[設計意圖:通過引導學生對小明一天的時間安排進行認識與評價,這一環節,既培養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又把對珍惜時間和養成良好作息習慣的教育融入學習活動之中。利用小明的作息時間情境圖,呈現“現實沖突”──為什么一天中有兩個10時?讓學生“議一議”,生動形象,富有童趣。]
在日常生活鐘,除了用這種鐘來表示時間,還有這種表示時刻的方法,見過這種時間嗎?在哪見過?這種表示法就做“電子表示法”。電子表示法時怎樣表示時間的?
小結:電子表示法的兩個點我們把它叫做“冒號”當冒號右邊時兩個0,冒號左邊是幾,這個時刻就是幾時。
你能用這種方法表示2時嗎?在練習本上試試。
[設計意圖通過設計“像這樣的表示形式,你們還在哪些地方見過?”,把學習內容與學生的已有經驗聯系起來,使學生獲得數學知識的同時,并在思維、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得到進步與發展。]
好了,我們輕松一下,來猜個謎語好嗎?
那,再過一小時是幾時呢?
今天你們的表現非常好,老師想獎勵你們做個游戲你們愿意嗎?我請幾個同學上臺來做個動作,你們猜猜他們在什么時刻再做什么事情?再用你手中的鐘面撥出這個時刻。
[設計意圖:練習設計,沒有大量出示一些人為設置的鐘面時刻讓學生去認讀,而是創設了猜謎語、再過一小時是幾時和做游戲等情境,把對時刻的認識與有趣的情境結合在一起,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更為重要的使學生在情境中體驗時間,形成時間觀念,受到珍惜時間的教育。]
四、總結全課
親愛的孩子們:時針不停地轉動,時間也就悄悄地溜走了,而且再也回不來了。時間對于每個人來說都很寶貴,我們不但要珍惜時間,還要合理利用時間,準確掌握時間,不浪費時間,從小就要做一個會安排時間并且愛惜時間的好孩子。
[設計意圖:學生既鞏固了知識,又潛移默化地接受了作息要有規律,要珍惜時間的思想教育。]
五、拓展應用
這是從鏡子里看到的鐘面,猜一猜它是幾時?
《學》教學設計 篇15
孫權勸學
第一課時:學習目標:
1熟讀全文2掌握詞語3、疏通文意
一、導入 :有個成語是說讀書對人們大有益處,它能夠概括本文的內容,試問是哪個成語?
二、了解作者、作品:司馬光(1019—1086),字君實,陜州夏縣(現在屬山西省)人。北宋著名政治家、史學家,主持編纂了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鑒》。《資治通鑒》北宋司馬光撰。編年體通史。記載了從戰國到五代共1362年間的史事。
三 了解主要人物: 孫權:字仲謀,三國時吳國的建立者。呂蒙:字子明,三國時孫權的大將。魯肅:字子敬,三國時孫權的謀士。
四 查字典,弄清下列字讀音。
五 朗讀要求。朗讀文章可分為三步:第一步讀準字音,讀出句讀 第二步讀出句意,讀出節奏,讀出感情 第三步結合內容,自由朗讀,力爭表演 .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 注意:斷句 讀音 語氣讀 1、權\謂\呂蒙曰2、卿\今\當涂掌事3、蒙\辭\以軍中多務4、自以為\大有所益5、 蒙\乃始就學6、大兄\何\見事之晚乎
六 齊讀課文,在疑難字詞上做記號
七 關鍵詞語: 當涂:當道,當權 豈 :難道
邪 :相當于“耶”表反問語氣 “嗎” 但 :只
見 :知道 涉獵:瀏覽群書,不作深入研究 才略:軍事方面或政治方面的才干或謀略
成語 吳下阿蒙: 特指原來不好讀書的呂蒙,后泛指缺少學識、文才的人,比喻才識尚淺。
刮目相待: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
八 關鍵語句1、蒙辭以軍中多務倒裝:蒙以軍中多務辭
2、權曰:“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 我難道想讓你研究經書當博士嗎!”
3、“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
“ 士別三日,就要重新另眼看待,長兄知道這件事多么晚啊!”
九 考考你:1、初,權謂呂蒙曰
今當涂掌事
蒙辭以軍中多務
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
但當涉獵
見往事耳
孰若孤
自以為大有所益
2、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語的古今義。
a、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
博士:古義_______________ 今義_______________
b、但當涉獵
但:古義_______________ 今義_______________
c、見往事耳
見:古義_______________ 今義_______________
d、既更刮目相待
更:古義_______________ 今義_______________
3說說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所表示的語氣:
1、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
2、但當涉獵,見往事耳。
3、大兄何見事之晚乎!
十 結合注釋,分組討論把課文譯成白話文
《學》教學設計 篇16
第二課時學習目標:
1、積累文言知識。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分析文中人物對話時的口吻、神態、心理,體會人物語言的情味。
3、理解文章的內容和主旨,明白學習的重要性及對現實生活的指導意義。
一、復習:
1、《資治通鑒》是司馬光主持編纂的一部編年體通史,記載了從戰國到五代共1362年間的史事。司馬光:字君實,陜州夏縣人,北宋政治家、史學家。
2、翻譯下列句子:
①、蒙辭以軍中多務。
②、但當涉獵,見往事耳。
③、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
④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二、試一試用自己的話表演,用課文的話表演
分角色朗讀或表演:
朗讀要求: a、由全組討論出朗讀處理方案。能充分體現出文中人物對話時的口吻、神
態、心理和情味。
b、朗讀者按照小組意見朗讀。
表演要求: a、根據文章的情節結構安排幕次、場次
b、注意詳略的分配
c、情節可以課文為藍本作適當的想象
可按圖發揮想象表演:
再次朗讀課文,注意人物對話的語氣
(1)“卿今當涂掌事,不可不學!”(語重心長,諄諄告誡。)
(2)“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反問句,表反問,隱見孫權對呂蒙不聽勸誡的不悅神情和責備意味。)
(3)“卿言多務,孰若孤?”(反問句,否定呂蒙辭以多務的理由。要重讀強調。)
(4)“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感嘆句,要選出驚訝不解的語氣。)
(5)“大兄何見事之晚乎!”(反問句,指責中帶有自豪的語氣。)
三、理清思路:
(一) 1、孫權與呂蒙對話的目的是什么?勸學
2、呂蒙接受了孫權的建議嗎?就學
3、課文是怎樣表現呂蒙的學習效果的?議論
4、魯肅與呂蒙交談以后有何舉動?結友
找出兩個詞來概括呂蒙的變化: 吳下阿蒙——刮目相待
提問:孫權是怎樣勸勉呂蒙讀書學習的?
“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
勸 堅定有力 不急不惱 推心置腹 現身說法 循循善誘
提問:孫權勸說的效果怎么樣?
魯肅 大驚 呂蒙 自信 書中多閱歷胸中有丘壑
四、分小組討論問題
1.本文是怎樣表現人物性格的?
2.為什么“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3.魯肅為什么與呂蒙“結友”?
4.呂蒙的變化對你有什么啟示?
討論后明確
1.本文注重以對話表現人物。對話言簡意豐,生動傳神,富于情味。僅寥寥數語,就使人感受到人物各自說話時的口吻、神態和心理。
2.因為情況是在不斷變化,人也在不斷變化,不能拿老 眼光看待人。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3.魯肅之所以主動與呂蒙“結友”,是因為魯肅為呂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與之深交,表明魯肅敬才、愛才,二人情投意合。
4.(1)讀書學習非常重要。(2)讀書給人以樂趣,給人以光彩。
(3)一個人即使基礎差,只要端正態度,刻苦努力,就一定能學到東西,提高自己的認識水平和辦事能力。
(4)求知可以改進人的天性。
(5)告訴我們“開卷有益”的道理。讀書有益于人的發展和完善。
簡單分析一下人物形象:
孫權:關心下屬,循循善誘。
呂蒙:勤奮好學,自信
魯肅:慧眼識人
五、尋找知識點
一、語氣詞的運用
二、成語集錦
三、古今異義
四、情節處理上的特點?
1、勸學(詳)— 就學(略)— 議論(詳)— 結友(略)
2、正面寫“勸學”經過,通過“議論”之后用魯肅的驚嘆,從側面寫呂蒙學業的長進
3、情節以對話為主
六、總結全文:
本文通過孫權勸告呂蒙讀書,呂蒙讀書后大有長進的故事,告訴我們"開卷有益"的道理。本文以對話為主,用不多幾句話,就使人受到人物說話時的口吻、神態和心理。
七、遷移訓練
1、請說說你知道的古代有關勸學的故事或名篇。2、你收集有關學習的名言有哪些?
八、作業 :《我來勸你多讀書》
如果你的同學不愛讀書,你能不能學習孫權的勸導方法勸導別人從學習態度 上重視學習呢?寫一篇300字左右的小作文。
《學》教學設計 篇17
翠竹中學 薛韜
單元教學目標 :
1能熟練使用工具書,獨立解決文中的生字詞,并積累一定的語言材料(詞語、成語、格言警句、精彩句段)。能使用硬筆熟練工整地書寫楷書。
2能體會科學家的科學精神、科學思想,學習他們的科學方法,能初步樹立創新意識;并了解一些科學知識。
3能初步使用記敘和描寫相結合的寫作方法;了解議論和說明的一些方法,并學習寫簡單的說明文;養成修改自己作文的習慣。
4能利用口頭新聞發布會的形式展現自我風采。
5能進行采訪、調查等實踐活動,了解身邊的科技情況,合作寫出簡單的調查報告。
單元學時安排:(共計13學時學時)
單元整體學習 1學時
斜塔上的實驗 2學時
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 1學時
叫三聲夸克 1學時
《夢溪筆談》二則 2課時
誦讀欣賞 1課時
作文 3課時
綜合實踐活動 2課時
教學設計
第一學時 單元整體學習
學習目標:1確定單元學習專題,指定活動計劃。
2激發學生關注科學的興趣。
第一塊 瀏覽本單元內容,確定單元學習專題。
步驟 教師組織 學生活動 備注
1 瀏覽本單元目錄、內容。 明確任務
2 巡視、指導 瀏覽目錄、課文
3 討論:本單元的課文有哪些異同之處?課文與課文之間又有哪些互相聯系的地方? 小組討論、交流
第二塊 制定活動方案,組建活動小組
步驟 教師組織 學生活動 備注
1 在本單元中可有你感興趣的內容,請隨便談談。 談感受(自己最感性趣的內容,)
2 針對這些你感興趣的內容,確定自己的單元活動方案。同和你有相同志趣的同學組成自己的專題研究小組。 自由交流,確定自己的專題。組建專題研究小組。
3 布置任務:根據本組的專題,制定活動計劃、方案。教師巡視指導,給予一定的提示、幫助。 制定活動計劃、方案
第二學時 斜塔上的實驗
課前學習:利用網絡搜集自主了解關于伽利略的生平、貢獻等內容。
課堂學習
學習目標:1學習伽利略勇于創新的精神。
2能正確評價伽利略的所作所為。
第一塊: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步驟 教師組織 學生活動 備注
1 創設情境:根據課文內容,請你給“斜塔上的實驗”盡可能多的添加成分,使之成為一句話,讓讀者明確地知道“斜塔上的實驗”的具體內容。 在閱讀課文的基礎上,補充課題,使之成為一句內容具體的話。
2 組織交流、評價 發表見解
第二塊 讀 了解伽利略的創新精神
步驟 教師組織 學生活動 備注
1 創設情境:沒有創造力,科學也就失去生命力。伽利略是一個勇于創新的的人,他的創新精神主要表現在什么地方呢? 學生讀文章,根據要求作好圈點勾畫的評注,準備交流。
2 巡視指導 小組討論,選出最精彩的發言,準備全班交流。
3 組織交流評價,引導學生體會伽利略的創新精神 學生交流
第三塊學會評價伽利略
步驟 學生活動 教師組織 備注
1 創設情境:自選角度,給伽利略寫幾句評語。(從伽利略的父母、老師、同事、學生等角度對伽利略進行評價) 學生思考,從不同角度評價伽利略。
2 教師組織、評價 學生交流
3 從自己的角度給伽利略寫一個評語 學生評價伽利略。
4 教師組織交流 學生交流
課后學習: 結合伽利略的生平、精神,試給課文另擬一個標題。
第三學時 斜塔上的實驗
課前學習:積累生字詞,熟讀課文
課堂學習:
學習目標:能使用記敘、描寫相結合的寫作手法
第一塊
步驟 教師組織 學生活動 備注
1 創設情境:根據上結課的學習及自己對伽利略的了解,自己的理解簡潔、明了地介紹伽利略。 學生思考,組織語言,準備介紹伽利略。
2 組織交流,并對其激勵性評價 部分學生介紹,其他學生認真聽其介紹,準備評價。
3 組織評價 評價
第二塊
步驟 教師組織 學生活動 備注
1 布置任務:找出你最喜歡的句子,反復朗讀。 學生認真朗讀,畫出自己最喜歡的句子。
2 教師評價 部分學生朗讀所畫的句子,其他學生認真聽其朗讀
3 同學們認為寫得好的句子有什么共同點?引導學生理解記敘、描寫相結合的寫作手法 學生小組討論
4 組織交流 全班交流
第三塊 活動:寫一寫
步驟 教師組織 學生活動 備注
1 當伽利略讓兩個鉛球同時落下。大家先是一陣嘲弄的哄笑——,下面怎樣了呢?請同學們發揮自己的想象力,運用前面所學的記敘、描寫相結合的寫作手法寫一段文章,來刻畫“大家”的反映。 學生練筆
2 請先寫好的同學上來交流 學生交流
3 教師組織評價,并適度激勵學生 學生評價
反思
課后學習:寫一寫學了《斜塔上的實驗》后的感受(結合實際)
第四學時 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
課前學習:思維訓練
最后一課
一位哲學家帶著他的一群弟子漫游世界,十年間,他們游歷了許多國家,拜訪了許多有學問的人,現在他們回來了,個個都滿腹經綸。在進城之前,哲學家在郊外的一片草地上坐了下來,說:“十年游歷,你們都已是飽學之士,現在學業就要結束了,我們上最后一課吧!”
弟子們圍著哲學家坐了下來,哲學家問:“現在我們坐在什么地方?”弟子們回答:“現在我們坐在曠野里。”哲學家又問:“曠野里長著什么?”弟子們答:“曠野里長著野草。”哲學家說:“現在我想知道該如何除掉這些雜草。”弟子們非常驚愕,他們沒有想到,一心在探討人生奧秘的哲學家,最后一課問的竟是這么簡單的一個問題。
這個故事的結尾老師下節課再講,同學們你們想一想,你們如何來回答哲學家的問題。
課堂學習:
學習目標:學會如何進行創造性思維。
第一塊激發學生進行創造性思維的興趣。
步驟 學生活動 教師組織 備注
1 思維訓練一:發揮你的創造力想一想,樹上有十只鳥,一槍過后,還剩幾只? 學生發揮創造力,盡可能多的去猜想各種可能性。
2 進行激勵性評價 學生交流
3 題思維訓練二: “課前學習”的思維題 交流“課前學習”的思維
第二塊
步驟 學生活動 教師組織 備注
1 以上的兩個思維訓練充分展現了你們的創造力,下面請你們認真讀課文,它會告訴你們,怎樣才能成為一個富有創造力的人? 學生讀書,圈點勾畫,找出相關的答案。
2 教師參與交流。 學生交流
3 除了書上介紹的之外,你認為成為一個富有創造力的人還應注意什么? 學生小組討論
4 教師組織交流、評價 全班經驗交流
第三塊 自我評估創造力
步驟 學生活動 教師組織 備注
1 在創造力方面,你對自己是怎樣評價的? 學生自我評價
反思
課后學習:學生自己布置當天課后學習內容,并自己評估課后學習質量。
第五學時 叫三聲夸克
學習目標:1能了解多層次的復雜分類。
2能體會科學家的創新精神。
課前學習:
文中有許多科學概念,如原子、質子、中子等等,請你利用工具書,相關的自然科學方面的書或網絡,了解這些概念的含義。
課堂學習:
第一塊:整體感知,了解多層次的復雜分類
步驟 教師組織 學生活動 備注
1 創設情境:文中有大量的物質概念,結合書本,根據你的理解,用圖的形式,把這些物質之間的關系有創造性地畫出來 學生閱讀
2 教師巡視指導 思考后,用圖的形式標志各類物質之間的關系。
3 教師組織交流,進行評價 學生交流
第二塊:讀書質疑
步驟 教師組織 學生活動 備注
1 創設情境:讀書貴在質疑,同學們,讀了這篇文章后,你有什么疑問,把這些問題寫到黑板上來 學生讀書,思考
2 教師組織 把問題寫到黑板上
3 現在黑板上有許多問題,那些問題你能解決,下面,我們來看看哪個小組能解決的問題最多,最正確。 小組合作釋疑
4 教師組織、評價 學生交流
5 還有一些問題,始終沒人能解決,再讀書,看看哪位聰明的同學能為大家,解決這個問題 學生再讀書
6 教師組織評價 學生交流
第三塊:評價
步驟 教師組織 學生活動 備注
1 評價問題:1通過這篇文章的學習你可有收獲?是什么收獲?2你讀這篇文章感覺有沒有興趣?如果有說出理由。 學生評價
課后學習:利用網絡,進一步了解夸克的含義。
第六學時 《夢溪筆談》二則
課前學習:給文章中的生字詞注音,并熟讀課文。
課堂學習:
學習目標:能翻譯兩篇文章,并掌握文言實詞“歲”“穰”“患”“貽”等,文言虛詞“之”“其”“以”“悉”等。
第一塊疏通字詞
步驟 教師組織 學生活動 備注
1 導入 :《夢溪筆談》是“中國科學史上的里程碑”,總結了我國古代,特別是北宋時期的科學成就,今天我們將要學習的兩則文章就出自這塊里程碑。
2 課前同學們預習了這兩篇短文,現在請大家再把文章讀一遍,找出你不懂的字詞。 學生閱讀,做好勾畫出自己不懂的字詞。
3 將全班分為兩組,相互質疑教師組織質疑,并解答學生解答不準確之處。 學生相互質疑
第二塊誦讀比賽
步驟 教師組織 學生活動 備注
1 布置任務:在理解的基礎上,請同學們朗讀課文。教師巡視 學生自由朗讀課文。
2 通過以上的準備,我們來進行一次朗讀比賽,看看誰是班級中讀書讀得最好的五位同學。 學生自愿報名參加
3 教師進行激勵性評價 部分學生朗讀,其他學生認真聽讀
第三塊看圖說話
步驟 教師組織 學生活動 備注
1 (教師準備、的圖片)以上兩幅圖就是課文中提到的蟲,請同學們判斷一下,哪一只是“傍不肯”,你的根據是什么? 學生根據文中描述判斷。
2 說話訓練:發揮想象力,小組編故事,《當“子方蟲”遇見“傍不肯”》 小組合作,發揮想象編故事
3 組織交流評價 全班交流
課后學習:查找收集關于中國古代的科學成就的資料,準備開展“中國古代科學之旅”的活動。
第七學時 《夢溪筆談》二則
課前學習:利用網絡,或相關書籍,了解中國古代科學成就。
課堂學習:
學習目標:1了解中國古代科學成就
2探究人物心理。
第一塊反饋練習
步驟 教師組織 學生活動 備注
1 檢查上結課掌握情況。反饋練習:完成“探究 練習”第三題 完成“探究 練習”第三題
2 組織交流、進行評價 學生交流
第二塊探究,揣摩人物心理
步驟 教師組織 學生活動 備注
1 在《梵天寺木塔》中,喻皓傳神一笑,無限話語盡含其中,同學們,這一笑包含著什么意思呢? 小組討論
2 組織交流 全班交流
3 影視作品中有各種各樣的笑,截取幾個經典片段,讓學生來揣摩一下笑中所含的話語。 學生揣摩,小組交流
4 組織交流,評價。 全班交流
第三塊信息發布會
步驟 教師組織 學生活動 備注
1 中國古代科學成就輝煌,除了今天我們所學的《夢溪筆談》二則介紹的之外,還有說也說不盡的成果,同學們認真地收集了資料,今天我們就以四人小組為單位進行一次信息發布會,形式不限。 學生準備
2 教師評價,鼓勵在形式方面的創新。 學生交流
課后學習:熟讀課文,注意停頓和重音。
第八學時 誦讀欣賞
課前學習:利用工具書,力求理解課文大意
課堂學習:
學習目標:交流學習經驗,掌握學習方法
第一塊理解性閱讀
步驟 教師組織 學生活動 備注
1 古人云:半部《論語》治天下,因為《論語》中的經典語錄指引人們如何處世?今天我們就來讀讀幾則《論語》。
2 課前同學們預習了這兩篇短文,現在請大家再把文章讀一遍,找出你不懂的字詞。 學生閱讀,做好勾畫出自己不懂的字詞。
3 將全班分為兩組,相互質疑教師組織質疑,并解答學生解答不準確之處。 學生相互質疑
4 給同學們幾分鐘時間,自由朗讀一下《論語》八則 在理解的基礎上,自由朗讀
第二塊拓展延伸
步驟 教師組織 學生活動 備注
1 請同學們選擇一條語錄,聯系自己的學習經驗來談談你對所選的這條語錄的理解 學生思考
2 組織交流 學生交流
第三塊經驗交流
步驟 教師組織 學生活動 備注
1 對于學習,除了語錄中提到的方法和態度之外,你還有什么補充,或者,你還有什么好的學習方法能與你的同桌分享。 學生思考
2 教師巡視,并參與交流 學生四人小組交流
3 教師組織交流,對好的學習方法進行激勵性評價,鼓勵學生利用好的學習方法,行之有效地學習。 全班交流
課后學習:熟讀八則《論語》,直至能背。
第九、十、十一學時 作文
學習目標:能清楚明白地寫簡單的說明文
第九學時
步驟 教師組織 學生活動 備注
1 口頭作文:介紹你的教室 學生口頭作文
2 教師指導:如何才能清楚明白地介紹教室 學生聽講
第十學時
步驟 教師組織 學生活動 備注
1 布置作文:簡單地介紹一件小制作或一件工藝品 學生思考
2 明確寫作要求 寫作
3 學生組織自改 學生自改
第十一學時
教學步驟 教師組織 學生活動
1 出示評改標準和要求 組內交流,互改
2 學生推薦作文師生互動評改作文
教師聽取各組意見指導學生評分
《學》教學設計 篇18
《從小就要愛科學》
教學目標:
1.懂得科學技術對社會發展的重要性,培養熱愛科學、崇尚科學的精神。
2.了解序言的一般特點和要求。
教學設想:
本文擬從題目開始入手,對學生提出從小就要愛科學的殷切希望,并課前布置學生收集有關古今科技方面的資料。(可回憶已有知識,或查閱相關資料)然后指點學生了解序言的一般特點和要求。最后通過討論分析使學生懂得科學技術對社會發展的重要性,從而培養學生熱愛科學、崇尚科學的精神。
教學時數:一課時
教案一
教學要點:
1.閱讀熟悉課文
2.通過討論交流了解科技知識對我們生活的影響,培養學生熱愛科學、崇尚科學的精神。
3.能正確看待科學的發展和懂得合理利用科技資源。
教學內容與步驟:
一.導入課文,簡介序言
中華民族有五千年的光輝歷史和偉大成就,留下了很多光輝燦爛的科技發明。文明是需要傳承的,“少年強則國強”,正值青少年的你們身上就肩負著弘揚并發展文明的責任。當歷史將要進入21世紀的時候,著名的數學家蘇步青教授為《21世紀•中國少兒科技百科全書》作序,對青少年朋友們提出了殷切的期望。序言——寫在著作正文之前,有作者自己寫的,一般說明寫書的宗旨和經過;也有別人寫的,多介紹或評論本書內容,引起讀者閱讀興趣。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篇序言。
二. 初讀課文
(一)自讀課文,勾畫圈點下列內容:
1.請學生找出閱讀時的生字、難字和不理解的詞語,然后查字典、詞典,加注音和解釋。
2.蘇步青教授為什么說“從小就要愛科學”?在文中尋找這樣說的理由。
(此題旨在引導學生圍繞文章的主旨進行閱讀,直切主題,抓住文章的精髓,減少不必要的冗雜問題。并且學生能在此過程中不知不覺的歸納出文章要點。)
(二)小組交流初讀成果:生字詞、文章內容
(三)班級交流明確:
蘇步青教授說“從小就要愛科學”是因為:“知識就是力量”(即第一段內容);現代社會,我國“科教興國”的國家政策(即第二段內容);現代科技迅猛發展(即第三段內容)(四)了解序言基本特點師:科學技術在我們的生活中是如此重要,為了讓青少年朋友們從小就了解科學,熱愛科學,編撰了《21世紀•中國少兒科技百科全書》。既然是一篇序言,在文中作者對這本書都有哪些介紹?學生帶著問題再讀課文,然后班級交流。明確:文中介紹了這本書的編撰目的、形式特點和主要內容等。歸納:序言的基本特點——在著作正文之前,多介紹或評論本書內容,引起讀者閱讀興趣。
三.拓展、探究
(一)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你能舉出身邊的例子說明科技進步對人類生活的巨大影響么?(太空婚禮、克隆馬、互聯網……)
(二)科技發展論壇:科技與人類發展
1.播放中央電視臺《關注伊拉克》特別報道。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軍事武器從步槍發展到大炮、核導彈,從戰車發展到坦克、飛機。伊拉克戰爭告訴我們,現代的戰爭是科學技術的戰爭,但伴隨而來的問題則是,威脅整個地球的“核危機”,科技的高速發展是否會最終毀滅全部的文明?科學之路該何去何從?
2. 小組討論、交流看法。
3. 班級交流。
四.總結課文
不管怎樣,當今科技的發展日新月異,落后就要挨打已是不爭的事實。所以,大力發展科技已經成為全世界的共識。而“自古英雄出少年”,“少年強則國強”,正如蘇步青教授在序言的希望青少年朋友們“以建設國家為己任,從小愛科學、學科學,將來張大了為偉大的祖國創造新發明,作出新成就”。但重要的是我們該如何利用科技為人類造福,而不是威脅。
五.課后作業
把你在論壇中的看法寫下來;關注最新科技動態。
板書:
從小就要愛科學 ————《21世紀•中國少兒科技百科全書》序
蘇步青
“知識就是力量” “科教興國” 科技的重要性現代科技迅猛發展
編撰目的形式特點 序言的特征 主要內容
教案二
教學要點:
1.閱讀熟悉課文了解序言的寫作要求。
2.了解科技知識的重大意義和現代科技發展的巨大成就,勉勵青少年從小愛科學、學科學,將來為偉大祖國作出應有的貢獻。
教學內容與步驟:
一、導入課文
本文是著名數學家蘇步青為《21世紀•中國少兒科技百科全書》所寫的序言。
序言,是寫在著作正文之前的文章。有作者自己寫的,多說明寫書宗旨和經過;也有別人寫的,多介紹或體現本書內容,本文屬于后者。
二、閱讀課文,整體感知,理清文章思路
全文共5段,可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1—3),寫科技知識的意義和現代發展的成就。
第二部分(4),說明這套《21世紀•中國少兒科技百科全書》特點和意義。
第三部分(5),勉勵青少年朋友“從小愛科學、學科學”,“長大了為偉大的祖國創造新發明,作出新成就。”新課標第一網
三、探究討論
1、這篇課文篇幅不長,內容卻很豐富深刻,如揭示了科學的意義,反映了科學飛躍發展的形勢,指出了“科教興國”的基本國策,提出了對青少年的殷切希望等等。讀完文章,試就上述內容篩選出一些重要的語句,說說你的感想。
學生討論交流,并點評。
科學的意義:“科學是第一生產力”;“知識就是力量”;“科技知識是現代文明社會的立身之本”。
科學飛躍發展的形勢:“今天,現代科技的發展已遙遙超越昔日的預測或構想。……而且,現在的電腦網絡全球通,綿羊、獼猴的無性繁殖等。”
對青少年的殷切希望:“以建設祖國為己任,從小愛科學、學科學,將來長大了為偉大的祖國創造新發明,作出新成就。”
2、閱讀文章首段和末段,體會語言的準確性和鼓動性等特點,回答下列問題:
⑴首段中能否刪去:“從一定角度上看”,“在它的背后”?為什么?
⑵末段中能否刪去:“面對如火如荼的改革、開放熱潮,耳聞時代列車高歌猛進的轟鳴”?為什么?
⑴不能刪去。因為嚴格說來,“電腦與外語是進入21世紀的通行證”這句流行語本身也有一定的片面性,電腦與外語主要性質還在于工具性,而不是知識本身,更沒有涉及到道德品質問題,加上“從一定角度上看”,表明了對這句話的有保留的承認和肯定。
⑵不能刪去。這些句子概括了當前的大好形勢,富于激勵、鼓動效果。
3、就“文盲與科盲”問題認真思考,并發表自己的看法。
文盲,不識字的成年人;科盲,指缺乏科學常識的成年人。掃除科盲是比掃除文盲更高的要求。甚至可以認為,在今天一個缺乏科學常識的人就是一個文盲,不能適應時代的要求。
四、小結課文
本文寫作切合序言要求,交代寫書的背景和目的,介紹書的特點和意義。
中心意思:本文說明了科技知識的重大意義和現代科技發展的巨大成就,高度評價了《21世紀•中國少兒科技百科全書》的特點和價值,勉勵青少年從小愛科學、學科學,將來為偉大祖國作出應有的貢獻。
五、布置作業
1、你看過哪些科技書籍?簡要介紹你最感興趣的科技知識。
2、課后去圖書館借閱《21世紀中國少兒科技百科全書》,寫一篇300字的讀后感。
板書:
從小就要愛科學 ————《21世紀•中國少兒科技百科全書》序
蘇步青
“知識就是力量” “科教興國” 科技的重要性現代科技迅猛發展
編撰目的形式特點 序言的特征 主要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