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00五年烏海市中考作文題目題意破解
趙建國 (烏海市海南區教研室教研員 二00五年烏海市中考語文試題人出卷人)
從下列兩題中任選一題作文。要求:①文體不限。②字數600字左右。③要抒寫真情實感;為評卷公正,文中請不要出現真實的人名、地名、校名等。
⑴遠離————
在橫線上填寫合適的詞語形成題目,然后作文。
⑵生活是美好的。而生活中伴隨我們的不光有順境,也有逆境;不光有鮮花、掌聲與喝彩,也會有誤解、指責與非難。怎樣去正確的面對生活,不同的人可能會做出不同的選擇,而選擇的本身也是一種痛苦,因為它還意味著放棄與失去。同學們,在今后漫長的人生道路上,我們將會面臨許多選擇。我們相信,你們每個人都會做出慎重的選擇,走出一條屬于自己的路。
從上面的材料中選取你感興趣的信息,以“選擇”為話題,自擬題目,然后作文。
烏海市2005年初中畢業生學業考試作文命題的基本構想是:遵循《語文課程標準》要求,體現地區命題大綱精神;命題力求貼近學生寫作實際,讓學生有話可寫,抒寫自己的真情實感;繼續關注學生語文素養的達成度,側重于學生人文精神的考查;不設審題障礙,不強調文體要求,給學生以充分表達自己對社會、人生、自然獨特感受和真切體驗的自由。基于上述幾點考慮,我們命題組的幾個人共同擬定了這兩個作文題。
在這兩個作文題的編制上,我們本著以學生為本的命題原則,努力去增強試題的效度,力爭在以下幾方面做一些探索,以利于不同層次學生的寫作。
一、命題體現現實性和開放性,極力拓寬學生視野,設法引導學生易于落筆成文。文題中的“遠離”“選擇”這兩個關鍵詞,旗幟鮮明地指出了測試的意向,意在引導學生在情感態度、思想觀念、文化品位、審美情趣等非智力因素的領域里,尋找寫作的動力源。在“遠離”“選擇”的啟發下,考生勢必要在頭腦中做出一種含有“舍棄”之意的信息檢索,以“舍棄”什么做為為文之本,將思想的觸角盡情伸張于自然、社會、人生的三維素材庫中,涉獵富含“舍棄”元素的珍奇,緊緊圍繞“舍棄”什么來選材立意,用自己擅長的表達方式,個性鮮明的語言習慣,展示他們對大千世界中的真善美與假惡丑的認識水平,以及對其體驗與感悟的深度。
在初中生思想認識的磁場里,常常存在“遠離”與“親近”這對辨證統一的兩極。“遠離”此就意味著“親近”彼,非此即彼,取舍分明。學校德育工作就遵循著這一心理規律,有針對性的開展了一些教育活動,諸如“告別不文明行為”、“遠離網吧”、“美與丑”、“科學與迷信”、“個人與集體”等具有選擇價值的教育專題。這些活動的有效開展,不僅有力的推動了學生思想道德認識和情感的健康發展,也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學生不良行為的滋長。學生在豐富的德育實踐活動中,思想受到震動,心靈得到陶冶。如果將這些親身經歷及其信念,加工改造成寫作的材料,再選取適當的角度,用生華的妙筆寫成文質兼美的文章,這豈不是一道令人賞心悅目、味美可口的道德大餐?“文章合為時而著”,關注學生的道德修養,讓學生在作文中表現人格,反映他們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這不僅是檢閱學校德育成果的需要,也是命題體現現實性的需要。這種現實性還可涉及學生對自然的關愛和對人生的感悟方面。環境的惡化和資源的日漸減少,已讓世人為之心憂;環保教育如同潤物之春雨,正以其極強的普遍性潛入廣大中小學生的心田,“節能”“養生”“綠色食品”“人類只有一個地球”等常識,初中生當以耳熟能詳,了然于心。如何以科學的精神,人文的關懷善待生存的空間,怎樣與自然和諧共處,將成為科普宣傳的重頭戲,這出戲的劇本創作任務,不能單靠科普作家來完成,初中生也能用已經掌握的初級科學知識作支撐,擔當起劇本創作的重任。在考試中,考生只要有這方面的知識積累,就可在兩題中任選一題,落筆行文,寫出集知識性與趣味性于一體的科普說明文。像“遠離三廢”、“遠離噪音”“選擇良好生活習慣”、“多用環保節能產品”“遠離電滋波(輻射)”、“遠離不良生活習慣”等題目,想必考生寫起來不會感到難以落筆吧?鑒于第(1)題寫記敘文有一定的難度,第(2)題恰好給擅長寫記敘文的考生提供了方便。學生可以在“導語 ”的啟發下,用自己熟知的人和事,表達自己對人生選擇的正確價值觀。由此觀之,兩個作文題都能用三種表達方式來表情達意,作文要求中“文體不限”一語就絕非閑筆,而是出于對學生是否能達到“我手寫我口”的自由表達境界的一種必要的提醒。在命題人的眼中,兩個作文題都像一張白紙,作什么畫,用什么畫法,著什么色,都是考生自己的事,只要作出的畫達到了既定畫種的基本要求,就是一幅好畫。這樣看來,該作文命題就具有了較強的開放性。開放性強了,學生抒寫個性的可能性就大了,寫作個性有了,其創新精神就蘊含于寫文中了。至于為何要把作文字數規定成“600字以上”,是出于這樣的考慮:要使作文分值與作文篇幅成正比,以利評卷時參考;要使學生將意猶末盡之意盡情地表達出來而不受限制。
二、命題 宏揚人文精神,體現時代要求,為中考評價改革中的學生綜合素質評定尋求有效測評手段。鑒于當前中小學生德育狀況不容樂觀的現實,我們特意將人文精神做為本次作文命題考查的側重點。所謂人文精神,一般是對人生的價值、社會現象的理性思考與探索,它體現了一個人的辨別是非能力、人生的追求目標。宏揚人文精神,是新課改的理念,它涵蓋了思想品德教育的內容。這兩個作文題都涉及到了學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問題。確立以人文精神為測試重點的作文命題,不單為體現課標中關于寫作評價的要求,也是為了積極配合全社會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我們想通過考場作文檢驗學生的德育情況,進而引導學校教育要重視德育,同時也為初中畢業生評價機構提供較為真實的學生思想品質考核參考分值。
三、 兩題形成優勢互補,題意交融的格局,既可以使檢測基本等效,也易于學生敲定寫作的主題。第(1)題由于沒有“導語 ”,可能讓有些學生望而生畏,但(2)題中“選擇也是一種痛苦,因為它還意味著放棄與失去”的“放棄”一詞不是對“遠離”的一種注解嗎?細心的學生,如果要選(1)題來寫,就會在此得當啟發,打開寫作思路。由于“遠離”與“選擇”都將作文考點指向了情感態度、價值觀的領域,因而對學生寫作主題的確定就肯定會定格在感悟人生、觀照自我的層面上;又由于立意范圍有一定的相似性,所以試題的檢測效能基本上是等值的。學生選取哪個題來寫是他的自由,但寫作的側重點都要落在人文精神的宏揚上。
四、 采用提示少的半命題作文與引導多的話題作文這種組合形式,益于學生選擇,符合本地區語文課改的實際。雖然我市城鄉各學校都處在課改的同一起跑線上,但課改的力度不一。為了兼顧這種差異,故而將傳統題型(半命題)與現代題型(話題)以選題作文的方式呈現,以企解決好作文教學在繼承傳統與發展創新上的矛盾,使各類考生在作文上都有好成績。
考場作文的命制,從來都是不僅如人意的。要想使所命之題讓學生喜歡,見題后稍加思索就能欣然命筆,成就一氣呵成的佳作,這實屬不易。好在有“為之,難者亦易矣”的古訓激勵著我們,也有全國各地課改實驗區命題人員的不斷探索支持著我們,使我們在實踐中積累了命好作文題的經驗,也真正體會到了做好本項工作,必須有這樣的歷練:“走進學生心靈的家園,讓心與心溝通;走近學生的生活,讓師生共同感悟;共同走向大自然,讓科技知識閃現靈光。這是我們每個命題者必須做到的。只要做到了,也就具備了這方面的素質,以此做為命題的資本,才能讓作文命題工作得到考生的認可,考生也才能在作文中樂此不疲的張揚個性,表現人格,放飛理想,并為這美好的理想展現他們的創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