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作文模擬題訓練一
宋朝愛國詩人陸游在他逝世前一年(1209年,84歲),曾給他的第七個兒子寫了一首詩,傳授自己寫詩的經驗,詩的最后兩句是這樣的:“汝果欲學詩,工夫在詩外。”
其實,豈止寫詩如此,在大力實施素質教育的今天,課內與課外、科學與藝術、文科與理科、安靜學習與參加活動也往往是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相信同學們在自已助學習和生活中一定有過這種經歷,請結合自己的真實感受和體驗,以“工夫在詩外”為話題寫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要求:①題目自擬,②文體不限,③文中不得出現真實的人名、校名、地名。
[命題預測]
2004年中考正向我們走來,要寫好占中考“半壁江山”的作文,明確命題的基本趨向是個值得重視的問題。據推測,2004年中考作文可能會出現以下走勢:
形式上,由于話題作文的開放性強、適應性廣等特點,仍會以話題作文為主,同時兼有命題作文、半命題作文、給材料作文、看圖作文、選擇作文等形式,小作文將不再直接考查,而是在基礎運用中考查。書寫考查將會被更多地方采用,分值也會作適當增加。
內容上,在素質教育的大旗下,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除保持原有的開放性、普適性,面向全體考生,貼近學生的思想和生活實際,貼近學生熟悉的話題,有一定想像空間,關注時代,關注生活,關注未來,但不一定追蹤熱點等特點之外,將會更加注重題目對學生的發展性(通過本次作文使自己的某個方面得以提高,對自己將來的發展有所幫助,尤其在思想品德方面,可能會更為注重些,因為這是素質教育的中心)、實踐性(為改變大部分學生只重書本,輕視實踐的現象,體現命題的導向作用,估計在題目內容的實踐性上會有所側重,如參加綜合實踐活動的經歷等)、創新性(這是全社會都非常重視的內容)、思辨性(受2003年全國高考作文題的影響)、綜合能力(這也是“新課程標難”中著力提倡的)等方面的考查。
評價上,將更加看重文章的真實性、獨特性、創新性,反對套用宿構。
[思路導引]
設計這一題目,意在引導學生關注生活,注重綜合素質的提高,而不是把眼光僅盯在要考試的科目上,處理:好專與博、基礎與特長等方面的關系.明白觸類旁通的道理,積極參加各種實踐活動,以利將來有更大的發展。本題帶有一定的思辨色彩,很難套用宿構,話題的范圍比較寬泛,但又規定了寫作方向,關鍵是要抓住“做詩”與“詩外工夫”二者之間的關系來立意構思。而“做詩”與“詩外工夫”在題中已具有了象征的意義,指的是一方面與另一方面的關系,既可理解為一方面的成功,不僅僅是單方面的因素,必定還包含著其他因素,比如作文與生活、做學
問與做人、結果與過程、臺上與臺下、鮮花掌聲與默默奮斗、砍柴與磨刀;也可廣義地理解為如何處理好這方面與那方面的關系,比如書本知識與生活實踐、知識的深與廣、課內與課外、單一與綜合、外因與內因、精神與體魄、基礎與特長、動與靜、大與小、難與易、長與短、進與退、利與害、華與實、古與今、強與弱、禍與福…。只要有雙善于發現的眼睛,這種關系處處都有。在文體上,可以寫成記敘文,通過記敘一件自己觸類旁通的事來點明“工夫在詩外”的重要性;可以寫成議論文,以典型事例和道理分析來論證論點;可以寫成散文,通過人物事件、事物景觀亦或美麗神奇的大自然來談自己的感悟。一般說來,不宜寫成詩歌。做好這道題的關鍵
是認真審題,搞清楚命題
意圖,防止似是而非的立意。
[佳作示例]
在實踐中學習
胥晴
詩人陸游在教他兒子寫詩時說:“汝果放學詩,工夫在詩外。”在另一首詩中,他還說過這樣的話:“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的確,坐在家里閉門造車,哪怕詩的形式再好,也不過是穿在乞丐身上的一件漂亮外衣。這就告訴我們,學習要與實踐緊密結合,在實踐中獲得知識,再將知識運用于實踐。正如毛澤東同志所說:“通過實踐而發現真理,又通過實踐而證實真理和發展真理。”
趙國名將趙奢的兒子趙括,年輕時學習兵法,善于談兵,父親也難不倒他。后來趙王讓他代廉頗為趙將,他在長平之戰中,只知道根據書本上的兵法指揮作戰,不懂得運用之妙存乎一心的道理,更沒有實踐經驗和實戰能力,因而慘遭失敗,部下四十三萬人不是戰死,便是被俘,自己也死于亂箭。這就是只會紙上談兵的人所帶來的嚴重后果,這難道還不值得我們引以為鑒嗎?
脫離實踐,一事無成,深入實踐,智慧無窮。晚唐詩人皮日休,在青年時代曾作過一次遠游,由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河南到長安,“繞者兩萬里”’他的著作《皮文蔞》中有不少作品便是在這次游歷中寫成的。由于有廣泛而深入的體察社會生活的基礎,因而對當時最高統治者有了尖銳的批評力量,產生了很大影響,魯迅給了很高的評價,認為這“正是一塌糊涂的泥塘里的光彩和鋒芒”。華羅庚偽“雙法”來源于實踐,又為實踐服務,造福人們,受到了國際社會高度的贊賞。是實踐造就了他們的成功。
現在,我們學生的首要任務當然就是要讀好書,學好科學文化知識。然而,“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千鐘粟”、“習得文武藝,貨于帝王家”的時代已:—去不復返了,若將學習變為只是對分數的過于看重,變為對書本外的一切事物的漠不關心,這對自身的成長是極為不利的,落后時代的觀念必然要被時代打得粉碎。學習知識只是一半,親身實踐才是更重要的一半,裴斯泰洛奇說過:“知識和實踐就像做手藝一樣,兩者必須結合。”遺憾的是,許多學生現在正在家長影響下,越來越看重分數,整天埋頭于書本之中,對周圍的一切都感到陌生,甚至于學校為我們開設的綜合實踐活動課,也有好多同學不重視它,我覺得我自己也似乎正在慢慢地轉變為這樣一類的學生,我感到恐懼。我們需要和自然接觸,多參加社會實踐活動,豐富自己的社會經驗,開闊自己的視野,培養自己高尚的情操與品質,增長自己的才干。即便是為了考試,我們也不能輕視實踐;我堅信,隨著新課程的推進,隨著社會對人才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要求的提高,國家絕對不會讓只有書本知識、沒有實踐經驗的人沾光,也不會讓實踐能力強的人吃虧。
親愛納同學,現在已到了我們應該明白實踐是一切知識的源頭,是水之源,是木之本道理的時候了,不要再猶豫岔道,勇敢地到實踐中去學習知識,實現我們的希望之夢吧!
[模擬評分] 90分
[評分依據]
本文作者對題意把握得較為準確,觀點鮮明;認識到了實踐的重要意義,相信對她今后的學習、生活能產生一定的影響。文章從入題到論證到結論,條理明晰,思路清楚。論證中,有正面例子,也有反面例子;有對古人的評價,也有對現實的剖析;有事實論據,也有道理論據。文風樸實自然,是篇中上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