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青海北部進入新疆南部,一路多是戈壁和沙漠,7月的烈日幾乎烘干了大地上所有的水分,行走在這片地域,坐車的人總是昏昏欲睡。一次,我在吉普車上歪著腦袋睡得正酣,一剎車,頭磕在窗框上疼醒了,茫然間只見同路的攝影家扛起他的相機大步流星地向路旁的沙地奔去,追著他的身影望去,嘩——就在離公路幾米遠的地方,沙漠的表皮龜裂開來,白色的裂殼被夕陽染成粉紅色,裂縫和翻起的邊角被勾成橘紅,整個足有近千平方米,浩浩蕩蕩地向四周鋪伸……壯美到了極致!大夢方醒的我抓起相機沖了出去,在夕陽沉下去的前一分鐘按下了快門。
龜裂的土地見過不少,可沒見過白色的!踩一踩,還挺硬。它是什么物質?怎樣形成的?對人和環境有沒有危害……一個個問號出現在腦子里。
后來,我在新疆的羅布泊邊緣和塔克拉瑪干沙漠里也多次見到這樣的奇特地貌,當地人管這叫“堿殼子”,但問到其具體的形成原因和過程,就沒人能給出一個讓我滿意的答復了。
回到北京,特意去請教了專家,中科院地理所的楊逸疇研究員解答了我的疑問。“堿殼子”地理學名叫鹽結殼,是干旱地區特有的一種地貌。如我國新疆的羅布泊和艾丁湖等地區,那里可能年蒸發量是降雨量的上百倍,肆虐的高溫蒸干了地表的水分,很快又會將魔爪伸向地下,將地下水也吸上來蒸發掉。干旱地區的水含鹽量很高,水分不斷地蒸發到空氣中,而鹽分不斷沉積于地表,長年累月,就結了厚厚的殼。我看到的白色物質其實就是鹽。鹽結殼本身倒沒有什么危害,當鹽殼積累到了一定量時,還可以加以利用。在新疆艾丁湖附近就有這樣的工廠,人們將鹽結殼中的氯化鈉及各種鉀鹽提取出來,加工成化工原料。當然,這只是人類對于水分流失無能為力而采取的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