彈弦樂器。 劉熙的《釋名》稱其為“批把”:“批把本出于胡中,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批,引手卻曰把,象其鼓時 ,因以為名”。批把后改寫為琵琶。由此來看,琵琶是從象聲字而得。
約公元四世紀,有一種梨形音箱、曲頸、四柱(今謂相或品)、四弦,用撥子演奏的彈弦樂器由印度通過西域地區傳入北方,因其頭部向后彎曲,為區別于當時流傳的直頸圓形的秦琵琶,故名曲項琵琶。《隋書·音樂志》:“今曲項琵琶,豎頭箜篌之徒,并出自西域,非華夏舊器”。又因其經過龜 茲傳來,又稱龜茲琵琶、胡琵琶或胡琴。宋代以后逕稱琵琶。
至現代,舊式四相十品、十二品、十三品琵琶已基本不用,代之以六相十八品、二十四品、二十五品和二十八品琵琶。按十二平均律排列。琵琶背板用紫檀、紅木、花梨木制作,腹內置兩條橫音梁和三個音柱,與面板相粘接。覆手用紅木、牛角、象牙或老竹制,內側開出音孔,又稱“納音”。琴頭雕有壽字、樂字、蝙蝠、如意,鳳尾等樣式,有的嵌翡翠寶石。琴頸稱鳳頸,上接弦槽和山口,正面有相附屬,背面有鳳枕(又稱鳳凰臺)附屬。相用牛角、紅木或象牙制,品竹制,是音位的標志。全長約96厘米。
琵琶有十二種定弦法,常用定弦為A、d、e、a 。六相二十八品的琵琶音域A-g3。右手有彈、桃、夾彈、滾、雙彈、雙挑、分、勾、抹,摭、扣、拂、掃,輪、半輪等指法,左手有揉、吟、帶、捺打、虛按、絞弦、泛音、推、挽、綽、注等技巧。可演奏多種和音、和弦。廣泛應用于民族樂隊和多種地方戲曲、曲藝伴奏。著名樂曲有《十面埋伏》、《霸王卸甲》、《漢陽月夜》、《陽春白雪》、《月兒高》,協奏曲《草原英雄小姐妹》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