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宣室求賢訪逐臣,賈生才調更無倫。
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
【賞析】
這是首詠嘆賈生故事的短詩,其著眼點,不在個人的窮通得失,而在于指出封建統治者不能真正重視人才,使其在政治上發揮作用。
“賈生”,就是賈宜,本詩情節取材于司馬遷《史記·屈原賈生列傳》里的一段故事:
“賈生征見。孝文帝方受厘(祭祀后,接受神的福),坐宣室(漢未央宮正殿,借指漢朝朝廷)。上因感鬼神事,而問鬼神之本。賈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狀。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罷,曰:‘吾久不見賈生,自以為過之,今不及也’。”
在一般封建文人心目中,“宣室夜對”大概是值得大加渲染的君臣遇合的盛事。但詩人卻獨具慧眼,抓住不為人們所注意的“問鬼神”這件事,借題發揮,翻出了一段新警透辟、發人深省的議論。
漢文帝史稱明君,賈宜更是一代賢才。文帝把謫居長沙的賈宜召回京城,在宣室接見他,君臣晤談,直至夜半。盡管文帝求賢若渴,可惜,他殷殷垂詢的不是安民之策,虛心聽取的只是鬼神之事,雖然聽得入神,甚至移膝前席,又有何用?
借史詠懷是本詩的一大特點。讀完此詩,我們在慨嘆賈宜悲喜劇的同時,也能體會出詩人自己懷才不遇的深沉感慨。李商隱從青年時代起,就懷有“欲回天地”的遠大報負,深切關注國家的命運,但偏遭晚唐衰世,志不能申,只得長期寄跡幕府,以文墨事人,因此,詩中的賈宜,正有作者自己的影子,慨嘆賈生的不遇明主,實際是感喟自己的生不逢時,自傷之意盡在言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