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合離宮轉(zhuǎn)夕暉,
孤云飄泊復(fù)何依?
山河風(fēng)景元無異,
城郭人民半已非。
滿地蘆花和我老,
舊家燕子傍誰飛?
從今別卻江南路,
化作啼鵑帶血歸。
[賞析]
這首詩是文天祥兵敗被俘后,又被押送去元大都,—路途經(jīng)建康,宿于驛站時所作。在建康,他目睹國破家亡,心情十分悲愴。他寫此詩以抒亡國之痛,報國之情,懷民之思,表現(xiàn)出以身殉國的壯烈胸襟。
這首哀詩情辭委婉而含蓄,多處借用典故,抒懷淵深,情愫悲壯。首聯(lián)觸其景生諸情,落日照影在移,日薄西山,夕輝殘滅。以此暗喻南宋朝即將沉淪,落筆在“孤云飄泊復(fù)何依”。此情此景,來自殘陽西沒。詩中對南宋朝廷的滅亡與個人無所依靠都未明寫,分別含在“夕輝”與“孤云”的描寫中。寫景與抒情均十分真切,真情深含于寫景和即景抒情之中。“孤云飄泊”既寫景又抒情,“孤云”借喻作者個人。
三四句暗用《世說新語》的典故,寫山河風(fēng)景依舊,化用“新亭對泣”的典故。原典有云:“風(fēng)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異。”今人事已非,城里人大半見不到,死的死,逃的逃。“城郭人民半已非”,寓意是人民逃離故土,此生無法再回歸,只有死后化鶴化猿成仙,暗中潛回。用人事與風(fēng)景對比,懷念故國。寫得很深沉。
五六句進而暗用了劉禹錫的詩文,表述了家國滄桑之感,抒發(fā)了詩人的悲痛與哀傷。寫自己和秋天飄落的蘆花一樣,隨風(fēng)而去,即將為國殉難。此處引用了劉詩的《西塞山懷古》中的“故壘蕭蕭蘆荻秋”中的“蘆荻白花”。詩的下句是“金陵王氣默然收”。可知蘆荻白花象征王室的末日。“舊家燕”是引用劉詩《烏衣巷》中“舊時王謝堂前燕,飛人尋常百姓家”。詩句中“堂前燕”,當(dāng)時浩劫難逃。舊家燕飛往何處?飛落到侵入者天下的人家里。詩人化用此典故,感慨亡國被俘之悲痛。詩人用典的深刻含義.不點自明。文天祥詩句中更深的蘊含是對前世王朝的感嘆,同時也含有對權(quán)貴們含蓄的諷刺。把古人與今人,過去與現(xiàn)在,繁華與衰敗,緊緊連在一起。燕子作為歷史的見證,一虛一實,今昔對比十分鮮明,其中盛衰榮辱、人世滄桑之感頗為明白而深沉。
最后二句化《楚辭·招魂》中“魂兮歸來哀江南”的語意和望帝死后化為杜鵑的典故,表示詩人雖被迫離開故鄉(xiāng),決無生還之望,但一片忠魂終歸南土。詩人這種心志,可謂哀苦之至。同他流傳千古的名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一致,表現(xiàn)了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和堅定不渝的民族氣節(jié),感染與激勵后人。他以鮮血和生命寫出此詩,其意則悲,其志則壯,其耿耿愛國之心,拳拳報國情,催人淚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