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開復給中國大學生的第五封信
積極主動的七個步驟
要達到積極主動的境界,我建議大家按照下面圖中所示的七個步驟,循序漸進地調整自己的心態,培養自己的習慣,學習把握機遇、創造機遇的方法,并在積極展示自我的過程中收獲成功和快樂。
步驟一:擁有積極的態度,樂觀面對人生
心理學家早已發現:一個人被擊敗,不是因為外界環境的阻礙,而是取決于他對環境如何反應。中國國家男子足球隊前主教練米盧蒂諾維奇所說的“態度決定一切”就是這個意思。埋怨不會改變現實,但是積極的心態和行動可能改變一切。
根據心理學家的統計,每個人每天大約會產生5萬個想法。如果你擁有積極的態度,那么你就能樂觀地、富有創造力地把這5萬個想法轉換成正面的能源和動力;如果你的態度是消極的,你就會顯得悲觀、軟弱、缺乏安全感,同時也會把這5萬個想法變成負面的障礙和阻力。
消極的人允許或期望環境控制自己,喜歡一切聽別人安排,但在這樣的情況下,他不可能擁有控制自己命運的能力,也無法避免失敗的厄運;相反的,積極的人總是以不屈不撓、堅忍不拔的精神面對困難,他的成功是指日可待的。積極的人總是使用最樂觀的精神和最輝煌的經驗支配、控制自己的人生;消極者則剛好相反,他們的人生總是處在過去的種種失敗與困惑的陰影里。
有了積極的態度,并不能保證事事成功。積極的態度肯定會改變一個人的生活方式,但并不能保證他每件事都心想事成;可是,堅持消極的態度卻必敗無疑,我從來沒見過哪個持有消極態度的人能夠取得可持續的、真正的成功。
當然,不是每一件事情都必須由自己來選擇,也不是每一件事情都可以由自己來主導。所以,在選擇積極態度的同時,我們必須保持平和的心態,也就是我常說的那句話:有勇氣改變可以改變的事情,有胸懷接受不可改變的事情,有智慧來分辨兩者的不同。
步驟二:遠離被動的習慣,從小事做起
消極被動的習慣是積極主動最大障礙,如果你從小就在消極、被動的環境下長大,你就更應該努力剔除自身所擁有的那些消極因素。
例如,消極被動的人總是迷信宿命論,把不如意的事情紛紛歸罪于基因遺傳、星座、血型等因素,并由此變得自怨自艾,總是怪罪別人的不是,指摘環境的惡劣——如果這樣的想法成為習慣,他就會陷入消極被動的惡性循環,難以自拔。
年輕人該如何遠離消極被動?我想向大家提出五個建議:
一、不要盲目聽信人言,應冷靜辨析,積極求證
現在,網上經常流傳著各種謠言。如果盲目輕信這些謠言,你就會被某些別有用心的人左右。例如,有同學發信來說:“自己想讀一個民辦學校的課程,因為它可以發‘英國劍橋大學的學位’。”冷靜辨析應該會告訴你:在這樣“天上掉餡餅”的事情里總會暗藏著什么圈套。然后只要到搜索引擎積極求證,馬上就可辨其真偽。
此外,有許多同學不懂得主動搜尋和驗證信息的方法或重要性。有不少同學請我幫他找某某大學的信息,甚至,還有的同學向我詢問某個單詞的意義和用法——實際上,這些信息在網上只要簡單搜索一下,就能找到答案。因此,當我每次查出答案后,總是告誡這些同學說:
“如果你想知道什么,就自己到網上去找,不要急著去問別人;如果你聽到了什么,不要盲目信從,應當自己主動去網上求證。”
二、不要讓事情找上你,應主動對事情施加影響
每一件發生在你身上的事都應該是因你的決定而發展、變化的,而不應該是因為你無所作為才變成現實的。
有位同學告訴我說:“我申請了兩個工作,其中,我比較喜歡的那份競爭激烈的工作,但同學們也都在爭取那份工作。我現在只好選擇等待,如果那家公司不聘請我,我就到另一家公司去。”
我很驚訝地問他:“既然你很喜歡第一份工作,為什么你這么被動,只知道等待而不去主動爭取呢?”
不要忘了,被動就是棄權,不做決定也是一種決定。
在微軟工作的華人都知道郭蓓菁,一位小巧玲瓏、年輕活潑的女孩。見她第一眼你可能很驚訝她是微軟最資深的華人經理之一。但是如果你和她交談一分鐘,你就會一點也不驚訝了。她講的每一句話流露了自信和積極樂觀的領導力,和嚴謹的邏輯和戰略思想。她曾告訴我她積極主動的一個故事:
“我十六歲從中國移民到美國。我到美國后六個月就必須參加SAT考試。那時我英語口語已經不差,但是文法、字匯、作文都很不行。雖然我的SAT數學考了780分(接近滿分800分),但是英語只考了280分。如果交白卷也有200分,你就可以想象280分是多么糟糕!但是我依然滿懷希望地申請了加州大學的電機工程系。”
“由于我的英語SAT分數太低,我的申請表很可能沒有被閱讀就被直接被拒絕了。但是我不服輸,我深信如果我被錄取,我會是一個成功的工程師。于是,我決定‘上訴’。”
“我直接寫了一封信給加州大學的工學院長。在信里,我做了自我介紹,我自豪地描述了我在理工方面的成就,解釋了我剛到美國六個月的英語問題,強調了我的學習能力和刻苦精神。最后,我說:‘院長女士,如果你錄取我,我保證我會成為貴校的的財產。’”
“兩天后,院長約談了我。我和她面談時,她看出我的英語其實已經進步很快。我對她當面保證我的英語會學的和美國同學一樣好。一星期后,加州大學收回成命,決定錄取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