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開復給中國大學生的第五封信
步驟五:充分準備、把握機遇
不要坐等機遇上門,因為那是消極的做法。屠格涅夫說:“等待的方法有兩種,一種是什么事也不做地空等,另一種是一邊等,一邊把事情向前推動。”也就是說,在機遇還沒有來臨時,就應事事用心,事事盡力。
如果被苦難或挫折阻擋,我們應該學習把挫折轉換成動力,而不要一遇到困境就躲在陰暗的角落里怨天尤人,更不要在需要立即行動的時候猶豫不決。人生不能用這種消極的方式度過。我們終有一天要面對自己,對自己的生命負責。因此,我們必須在平時做好充分的準備,掌握足夠的信息,以便在必要時做出最好的抉擇,把握住稍縱即逝的機遇。
一旦機遇到來,一定要全力以赴,把握機遇。
我在攻讀博士學位時,通過自己的努力(和同學洪小文的幫助),把語音識別系統的識別率從以前的40%提高到了80%,學術界對我的工作給予了充分的肯定。當時,有些老師認為,只要把已有的結果加工好,寫好論文,幾個月之內我就可以拿到博士學位了。
但是,我很清楚,第一步的成功給我提供的只是一個機遇,而不是一個答案,因為80%的識別率決不是最后的最佳結果,因為我用的方法只是冰山一角。而且,我已經公開發表了我的研究成果,每一個研究機構都會學習、使用我的方法,所以,如果我此時放松下來,不再做實驗,埋頭寫論文以求盡快畢業的話,別的學校或公司很快就會超過我。
所以,我不但沒有放松,反而更加抓緊時間研究攻關,甚至為此推遲了我的論文答辯時間。那時候,我每周工作七天,每天工作16個小時。這些努力沒有白費,它們讓我的語音識別系統百尺竿頭更進一步,識別率從80%提高到了96%。在我畢業之后,這個系統多年蟬聯全美語音識別系統評比的冠軍。如果我當時在80%的水平上止步不前,隨隨便便就畢業的話,后來商業周刊頒發的“1988年最重要科技創新獎”就肯定會讓別人搶走了。
所以,當你知道機遇來臨的時候,要積極把握;當你尚未看到機遇的時候,要時刻準備。
步驟六:積極爭取,創造機遇
當機遇尚未出現時,除了時刻準備之外,我們也應該主動為自己創造機遇,不能總是守株待兔,等著機遇上門。
記得當我在蘋果工作時,有一段時間公司經營狀況不佳,大家士氣低落。這時,我看到了一個機遇:公司有許多很好的多媒體技術,但是因為沒有用戶界面設計領域的專家介入,這些技術無法形成簡便、易用的軟件產品。
于是,我寫了一份題為《如何通過互動式多媒體再現蘋果昔日輝煌》的報告。這份報告被送到多位副總裁手里,最后,他們決定采納我的意見,發展簡便、易用的多媒體軟件,并且請我出任互動多媒體部門的總監。
多年以后,一位當年的上司見到我,他深有感觸地對我說:“當時,看到你提交的報告,我們感到十分驚訝。以前,我們一直把你當作語音技術方面的專家,沒想到你對公司戰略的把握也這么在行。如果不是這份報告,公司很可能會錯過在多媒體發展的機會,你不會有升任總監和副總裁的可能。今天,在iPod的成功里,也有不小的一部分要歸功于你和你那份價值連城的報告。”
在微軟公司,大家都很重視向比爾"蓋茨每年四次的匯報工作成果的機會。在報告的幾個月前,全球各研究院就開始提早排隊,報上最得意的成果。
微軟中國研究院剛成立的那一年,當幾個研究項目都還沒有得到最終結果的時候,我就冒險爭取了六個月后向比爾匯報兩個研究成果的機會。因為那時我知道很多人對中國研究院還不太理解,如果能在比爾面前成功地演示我們的研究成果,就會對研究院的發展提供很大的幫助。
當時,我知道有四個研究項目各有60%以上的可能性在六個月后得到好的結果,但是,我不能等到100%確定后再去申請。于是,我用兩個措辭含糊的報告題目預訂了位置。六個月后,果然有兩個項目得到了非常好的結果,于是,我們修改了報告題目,十多個人飛到美國為比爾做了現場演示。那次匯報非常成功,得到了比爾高度評價。
報告的第二天,比爾對所有的公司領導說了他著名的那句話:“我敢打賭你們都不知道,在微軟中國研究院,我們擁有許多位世界一流的多媒體研究方面的專家。”是這句話開始建立了研究院在公司的信譽的。
顯然,如果我總是消極地等待,那么,我們恐怕就要錯過向比爾匯報研究成果的機會了。
對大學生來說,大家應該積極地計劃大學的四年,積極地爭取和創造機遇。你的畢業計劃將成為你學業的終點和事業的起點,你的志向和興趣將為你提供方向和動力。你如果不知道你的志向和興趣,應該馬上做一個發掘志向和興趣的計劃;你如果不知道畢業后要做什么,應該馬上制定一個嘗試新領域的計劃;你如果不知道自己最欠缺什么,應該馬上寫一份簡歷,找你的老師、朋友打分,看看哪里需要改進;如果你畢業后想出國讀博士,你應該想想如何讓自己在申請出國前有實際的研究經驗和論文;如果你畢業后想到某個公司工作,那你應該找找該公司的聘請廣告,和你的履歷對比,看自己還欠缺什么經驗……只要做到了這些,你就不難發現,自己每天都會比前一天離成功更近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