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十大提示
購物
1、認真對待“有效期”和“保質期”;不購買過期產品,發現過期產品應向商店經營者報告。如果包裝食品在包裝上標明的有效期內“變壞”或回家后發現包裝破損,應退貨并向零售商或食品加工商報告。
2、假冒偽劣食品涉及到使用劣質、廉價原料來欺騙消費者并降低競爭成本。如發現銷售假冒品牌,假冒標簽的食品及被污染過的食品等應向有關機構檢舉揭發。檢舉揭發這些事件可以幫助有關部門捉拿和懲辦不法商販,防止此事件重現。
儲存
3、生鮮食品特別是肉類,魚類和海鮮應存放在冰箱底層,加工過的食品放在頂層。食品應包裝或妥善蓋好后儲存。
4、不要將熱食物放入冰箱,因為這樣會使冰箱內溫度升高。
5、將罐、瓶和包儲在干燥涼爽的地方并防范昆蟲或鼠類等。
食品準備和食用
6、記住在準備食物和吃飯前一定洗手。
7、處理生鮮食物后,以及處理已烹調過的食品前或處理打算生吃的食品前,雙手必須徹底清洗。
8、認真選擇食品采購和就餐的地點。確保其人員、刀叉餐具和其他設施都干凈整潔。這是反映就餐地點,包括“后廚”設施,衛生標準的重要指標。
9、熱食物應該很熱,冷食物應該冰涼。避免食用任何在室溫下保存2小時以上的食物。在座談會、會議、大型社交活動、室外活動等需要預先、大量準備食物或外部條件較差的情況下尤其需要特別注意。
10、如果對水果和蔬菜等生鮮食品有懷疑,金科玉律是“煮食,烹調,削皮或扔掉”。
世界衛生組織說,盡管在食品種類、方便性和安全性方面有進展,由微生物污染的食品所引發的疾病案例不論是在發達國家還在發展中國家都在上升。據估計,發展中國家每年約有210萬人死于與食品和水相關的疾病造成的腹瀉(2002年1月28日至30日,聯合國糧農組織/世界衛生組織食品安全管理者全球論壇)。更多的兒童和成人承受了食物引發疾病的后果而未就醫,因此大多數病例并未見諸報告。
由于食用了受細菌污染的食物而造成的惡心、嘔吐、腹瀉、發燒等癥狀是很常見的。上一次你覺得不舒服而歸咎于“你吃了什么東西”是什么時候?事實上,因食而病是很普遍的,很多人都視其為正常現象,而沒有意識到避免感染這些令人不愉快的癥狀其實是很容易做到的。
亞洲食品信息中心的Georgina Cairns將食品引發疾病的最常見原因總結如下:
將食品保存在危險區域:導致食物中毒的細菌最容易在攝氏5度到60度的環境中滋生。這一區間被稱為危險溫度區間。食物在食用前過早地準備出來;將加工過的食品長時間放置在細菌容易繁殖的溫度環境;或不恰當的加熱都相當于將食物放置在危險區域。
生熟食品之間的交叉污染:如果食品保存不當,會被生鮮食物上的細菌污染,生鮮食物應該總是保存在冰箱最底層,食品應放置在食物架上層(以防止生鮮食品滴落的液體污染已經烹調好的食品)。所有食物都應該放在干凈無毒的可清洗容器內并蓋嚴。
操作過程中的污染:在食物加工過程中,手、器皿和切菜板、抹布等用具可能被生鮮食物中的細菌污染。如果手、器皿和用具不先徹底清潔就繼續制作加工即食食品或熟食,食物就會被污染。
由水產生的感染:未經恰當處理的飲用水或用于食品加工水可能成為主要致病源。如果不能確定水的潔凈程度,應先煮沸再飲用或飲用密封的瓶裝或罐裝水。避免食用可能有問題的冰塊。
Georgina Cairns還評論說:“食物引發疾病的最主要原因是家庭、餐館和其他就餐地點在處理和準備食物過程中出錯。對食物加工者和消費者進行教育是保證公眾健康的當務之急,因為他們有可能是降低這一嚴重公眾健康問題的最有效途徑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