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切糍
用搓透的粘米團切成條,與鵝肉汁、瘦肉料、雪豆、芫茜同煮,既有鵝香又夠溜滑,是當地人一大喜愛。刀切糍
用搓透的粘米團切成條,與鵝肉汁、瘦肉料、雪豆、芫茜同煮,既有鵝香又夠溜滑,是當地人一大喜愛。民俗食品。流行于潮汕各縣。樸枳即樸樹,落葉喬木。干高的可達10多米,葉橢圓而尖,花細小,結實為小肉果,球形略尖,味甘可食。 清明前后,樸枳樹萌發新葉,民間有采嫩葉制粿的風俗,制粿的方法是將葉洗凈之后,和以粳米于碓臼中舂成粉末...
延壽堂藥糕是一種保健食品。具有消食健胃、驅盅去疾、除寒去溫的功效,四季可服,老幼皆宜。延壽堂藥糕,距今已有三百年歷史。相傳是興寧縣下堡人黃三桂,於一六八六年在興寧縣火口墟開中藥鋪,得到五華老中醫傳授的驗方,用十多種中藥材...
番豆者,花生也。石馬地方的人民用一種頗為奇特方法來制作番豆:先用老屋的磚頭泥(必須是帶硝性的)搗碎加鹽和番豆在一塊熬熟,撈出又在同樣的泥粉里滾,混上米漿使泥粘實番豆,曬到半干,即放在一種特殊的竹容器用火烤,直至干透。
鼎湖山茶餅,久已聞名省港澳各地。它是采用鼎湖山多種茶樹的葉于精制而成的,據傳,這些茶樹,最初是僧人在人跡罕到的巖壁或山巔上種植的。茶樹尤以生長在山之最高峰為最佳。
本縣人稱之為“蛤仔跳塘”。每年中秋前夕,甜薯陸續收獲,甜薯羹也紛紛上市。用料:甜薯、芝麻、粘米粉、紅糖、清水。制法:將芝麻用微火炒香;甜薯洗凈去皮毛,制成薯茸,加入適量粘米粉和少許熟芝麻拌調成稠漿糊狀,用湯匙舀入煮沸的紅...
傳統名食。達埠為達濠舊稱,為潮汕沿海魚區之一,水產品豐富,海鮮加工食品多有特色,尤以魚丸一項著稱,保鮮遠銷港澳地區。制作時,以選料于淡甲魚(鯒)等為上乘,經刨取其肉,然后選用絞、摔、拌、掏等多道細致工序,并佐以味精、蛋白...
它是廣州傳統的糕點。其皮與形狀較蝦餃略大而不一定是半月形,餡卻有蝦肉、鮮豬肉、叉燒、筍肉。冬菇等,放風味與蝦餃不同;與蝦餃另一異點是,粉果可以隔水蒸,也可以用油半煎炸,為煎粉果。
廉江人愛吃狗肉,而其吃法卻很特別,喜歡燉,而且一年四季照吃無忌,尤其在冬季。燉狗的制法是:挑選嫩狗,去凈毛及內臟,根據需要多少而斬,然后放進配有姜頭的油鍋里炸10分鐘左右(主要去腥味),然后倒入瓦煲用微火慢慢地燉,等到熟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