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糕[圖]
山西大面積的丘陵半坡地,較適宜抗旱性強的黍子生長。黍子去皮糠成黃米可做粥,磨成面粉做油糕吃最為講究。人們尋常不吃油糕,只有在生日、祝壽、婚嫁、喪禮、待客、蓋房時才吃。開在番禺洛溪新城的“百味山西麥子王”就憑著這道黃米油糕,引得行人紛紛下馬。
做糕一般采取撒蒸辦法,即把面放一大容器中,拌成略干的面塊壘,蒸圈放在大鍋上,將縫隙封嚴(yán),底籠先鋪一層面團(tuán)蒸熟,然后揭開鍋,一邊加火,一邊往籠中撒濕面,哪里冒氣往那里撒。撒完只需蓋鍋十來分鐘,便成面團(tuán)。面團(tuán)出籠時廚師們手醮涼水(用堿水),以極快的速度插入粘燙的糕面中,拖下一塊往抹了水的大案上一摔,再蘸一把涼水,揣揉成一光溜的面團(tuán)后,擠成劑子,包上紅糖、棗泥等,入油鍋一炸,外脆里軟,筋綿香甜的油糕便做成了。吃時撒少許白糖,外焦里嫩,甜香可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