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成就孩子讀后感(精選3篇)
家庭成就孩子讀后感 篇1
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與眾不同出類拔萃,但真正能做到的也沒幾人,就我們目前情況而言,大多數家長也包括我自己,很希望自己孩子有個高的起點,感覺唯一能入手的方式就是減少孩子玩耍的時間,讓孩子多學習,學好習。講一些自己知道的或經歷過的事情來引導孩子,可是每次看到他木南的表情,以及眼神中流露出的不解和強以接受的無奈,這讓我很心痛,真的不知道自己是對是錯。
我有兩個孩子,這兩個孩子性格大不一樣,老大少言少語心思很重,老二嘴快心直,老大言聽計從,老二自以為是。教育老大的方法對老二來說一點用也沒有。可是他們卻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喜歡我來認可他們,喜歡表現自己強的一面。于是我就用各種能想到的方法鼓勵和表揚他們,可是過了一段時間這種鼓勵和表揚對于老二來說又沒用了,最讓我吃驚且傷心的是老二竟說,他知道我想干什么,太沒意思了。到了后來,竟然成了交換的方式,我想讓他干什么,首先要答應他的條件。我在琢磨他的心理,他也在琢磨我。我找他的毛病,他同時也指出我的毛病,有時還真挺讓人心煩的,這些讓我茫然了,不知所措。
多虧這次開家長會于老師贈送的這本書,讓我解開了這一切,每篇文章都給了我很多的啟示。都說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看了這本書讓我又有了重新的認識,孩子是家長的監督員,自身惡癖很多是沒法教育好孩子的,想有一個出類拔萃的孩子,首先我們要做一個出類拔萃的父母,要不一切免談。殷殷教導,言詞的訓教,不如身體力行給他一個好的家庭氣氛,讓他有一對引以為豪的父母。這是我初讀這本書的一點看法不知是對是錯。
家庭成就孩子讀后感 篇2
在教育孩子方面,很多家長常常抱持一個錯誤的觀點,認為家庭只有養育孩?的責任,而教育的義務卻應由學校來承擔,這明顯是一種不負責任的推卸。在近來的育兒類書籍里,已經越來越多地開始強調家庭教育對孩子的重要影響,如果說學校在孩子成長過程中起著傳授他們知識,培養他們正確的思維方式和動手能力的作用,那么很顯然,孩子的情商、處理情緒的能力、與人溝通的技巧等則理所當然地成為家庭不可推卸的責任。家長不僅需要教會孩子這些技巧,更應該以身作則,讓孩子耳濡目染地接受自己行為方式的熏陶,這勢必給家庭教育擺出了一系列的難題。
這本《家庭成就孩子》,便是繼《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之后,再?次旗幟鮮明地提出家庭在教育孩子方面重要性的一本書。書中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借由一系列孩子在成長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問題”以及家長的困惑,引出作者對于家庭教育的一些觀點,第二部分則以一名心理醫師的名義,從心理學的角度深刻剖析孩子問題背后潛在的情緒,分析家庭及外界因素可能造成的影響,從而尋找出解決問題的出路。作者從家庭和孩子兩方面著手,努力實現一種思想上的深度交流,而不是片面地按照家長的要求去改造孩子,使之符合家長為之設定的標準。盡管這樣做的結果是可能有些較為固執的家長不愿改變自己,從而質疑心理醫師的?力,甚至中斷治療。但從長遠的角度和家庭和睦的角度來說,所有的心理治療都不應該只針對孩子,那會讓孩子感受到強烈的挫敗感,從而在內心滋生出現加強烈的抵觸情緒。真正正確的方法應該是不具有任何的針對性,一家人坐在一起,用積極溝通的方式去討論存在的問題以及可能的解決方式,在這個過程中,家庭和孩子始終處于完全平等的地位,讓孩子感受到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家長可以帶頭檢討自己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可能犯下的錯誤,只有經過這樣無所保留的溝通,孩子才能心甘情愿地認識自己的錯誤行為及思想,并且在良好的家庭氛圍中尋求改變。
書中有一些觀點我非常認同。比如對于愛發脾氣的孩子,最好的處理方式不是懲罰他的暴躁,而是幫助他合理地識別自己的情緒,認可他的情緒,并且鼓勵他剖析及控制自己的情緒,找出情緒背后潛在的需求,然后以正常的交流方式去表達自己的需求和愿望。家長可以告訴他,發脾氣對于滿足自己的需求毫無用處,只有在他能正確地表達需求的前提下,家長才可能考慮去滿足他。單純地發脾氣,只會加深對家長對他內心需求的誤解和憤怒(對老年人帶孩子的情形而言,這一點尤為重要,不能因為孩子哭鬧就滿足他們的需求,更不要將這種哭鬧當成孩子發出需?的信號,而應時時刻刻牢記:只有在孩子不哭鬧并且能理性地表達需求的前提下,才有可能聆聽及達成他們的愿望)。最后,家長還應該教會孩子如何正確地管理自己的情緒,以及如何讓情緒得以消退。這些觀點看上去或許有些深奧,其實家長只需要在孩子發脾氣時,正確地堅持自己的立場以及進行適度的示范,就可以讓孩子明白這其中的道理。
此外,不要過早地給孩子貼上反面標簽,更不要動不動就用一些負面的形容詞比如懶惰、愚蠢、好動、沒禮貌等給其定性,孩子在這方面比較沒有鑒別力,他們很容易接受外界給自己貼上的標簽,并且理所當然?認為自己生來就是這個樣子的,他們會遵循家長給自己的定義去發展,讓自己真的成長為一個懶惰、愚蠢、好動、沒禮貌的人。其實孩子都具有很強的可塑性,如果家長能夠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多給他們一些表揚和鼓勵,多為他們貼上一些正面標簽,他們就會順其自然地成長為你所希望他們成為的樣子。
家庭成就孩子讀后感 篇3
巴爾博士的一句話:孩子的心靈是一塊奇怪的土地,播上思想的種子,就會獲得習慣的收獲;播上習慣的種子,就會獲得品德的收獲;播上品德的種子,就能得到命運的收獲。孩子是我們生命的延續,是一塊純潔的凈土,是需要我們耐心的、細心的播上優良的種子,以獲得生命的希望。教育不應在學校由教師開始,而應在家庭由家長開始。
我認為這非常有道理。作為孩子的家長,望子成龍與望女成鳳是他們最大的心愿,如何把孩子培養成才是每一個家長都要面對的課題,并不是每一人都能成為一個合格的家長,因為做家長也不是天生就會的,也需要學習,也需要用心去經營的。往往有的家長錯誤地認為,包辦孩子的一切就是疼愛,這不是站在發展的眼光去面對孩子的教育問題。
面對這個問題,有時也會困惑,如何去更好的發掘與開發孩子的學習積極性是做父母頭等大事。面對一個不太聽話的孩子,家長可能會采取不同的辦法,有的敦敦教導,有的色厲內荏,有的循循善誘,總之不一而足。但方法不一樣造成的結果也會不一樣,對孩子成長所產生的影響也就不一樣,孩子將來命運的收獲就有所不同。所以說,作家長的一定要揣摩教育子女的力度,調節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不斷調整教育孩子的心態,這是造就孩子健康成長的必要條件。
孩子的教育是從家長開始的,從孩子出生咿呀學語,到長大成人都不斷的受到家長的影響,這是基于孩子的生長環境所決定,是家長天天在影響著他,從點點滴滴的小事,從家長日常飲食起居的生活習慣,到工作學習的態度與處世的手段與原則,無不潛移默化地影響了他的行為準則。在不知不覺間就留下了家長的烙印,或者受此影響而形成他自己的世界觀與人生觀。所以說,作為家長一定要成為孩子健康成長的榜樣,最好能成為一面旗幟。讓孩子繼承優秀,摒棄低級惡俗的東西,讓他們懷著感恩與來尊敬對待自己的父母,讓這世界充滿了愛。
其實,家庭就是學校之外的另一所大學,它比孩子上的小學、初中、高中到大學的學期都要長,它可能是二十年、三十年,也可能是一輩子。對于那些孩子個個都能成才的家庭來說,他們的家庭就是一所成功的育人與樹人的大學。從我們身邊就能看出,有許多家長在教育子女方面取得很大的成功,他們教育的孩子個頂個的都能成才,說明他們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上,必然有其合適的地方。因此,作為致力于培養孩子的家長來說,一定要多思考、多交流,通過學習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讓孩子在較高的教育水準上得到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