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代的競爭力》讀后感
孩子也可以成為自己的榜樣。比如,對孩子戰勝挫折的經歷,家長應指導兒童將其記錄下來。這樣,當孩子以后又面臨挫折時,可以提醒他看看這些記錄,向自己學習。當然,樹立孩子做自己榜樣的形式絕不是僅此一種,家長和孩子可以結合實際創造適合自己家庭的特殊形式。
三、做孩子的“顧問”,培養孩子自立的能力和精神
能力不足的孩子,一遇困難就無力應付,時時會被挫折壓得垂頭喪氣。能力強的孩子,善于解決問題,不易受挫,而且即使受了挫折,他們也能積極地從其它途徑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或補償。兒童的許多能力是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形成和發展的。當兒童面對問題時,父母不應以“決策者”的身份越俎代庖,替孩子做決定、執行決定,而應作為“顧問”,向他們提供建議,對他們的選擇提供咨詢,教給孩子一些克服困難的方法,最后由兒童自己做決定并實施。這種教育過程不僅可以培養兒童的能力,而且還能培養兒童自己對自己行為負責的精神。
培養孩子自立的能力和精神不是一蹴而就的,家長應當重視在日常生活中,通過讓孩子獨立處理與自己生活有關的各種“小事”來豐富孩子的經驗,使孩子從這些經驗中獲取自立的能力和精神。那種缺乏獨立應對生活的經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孩子,往往是不敢面對困難、易受挫折的。一個來自四川的少年大學生,因為沒有父母的照顧就無法獨立生活而休學在家。當接到學校要他返校學習的通知時,他不敢面對即將來臨的獨自生活而跳樓自盡。面對這樣的悲劇,我們應當驚醒。盡管這是一個極端的事例,但它確實提醒我們,不能輕視那些要求孩子為自己的生活服務,洗自己的衣服、整理房間等日常“小事”。因為這些小事正是培養孩子自立的能力和精神,提高孩子應對挫折的能力的一個重要途徑。
四、給孩子鍛煉的機會,培養孩子承受挫折的勇氣
孩子一生中不遇挫折是不可能的。為了讓孩子在今后的生活中少吃苦頭,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家長要做的是要精心設計一個有益的教育環境,使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適當地吃些苦頭,培養他承受挫折的勇氣和能力。有了這樣的準備,孩子才可能在今后少吃苦。不少家長也懂得這個道理,也教育孩子要不畏艱險、勇敢堅強,但這種教育往往只是停留在口頭上,家長既不忍也不敢將孩子置于困難之中。然而,面對挫折能夠堅韌不拔的性格僅靠說教是無法培養的,兒童必須經歷挫折才有可能超越挫折。因此,家長在日常教育中還應注意設計教育環境,不要一味給孩子營造一切需求都能輕易得到滿足的生活環境,更不要阻礙孩子適當接受困難和挫折磨練的機會。讓孩子堅持一項體育鍛煉,讓孩子參加學校組織的軍訓,讓孩子適當參與家務勞動等活動,遠比您的說教更能有效地培養孩子承受挫折的勇氣和戰勝挫折的能力。
孩子是祖國的花朵,是祖國的未來,他們將承擔建設美好21世紀的重要任務,他們的心理素質和承受挫折的能力如何,將直接關系到中華民族的騰飛。讓我們從現在開始就牢記陳鶴琴先生的話:“不要擔心失敗,應該擔心的是,為了怕失敗而不敢做任何事。”我們教師和做父母的都要敢于讓孩子往前走,讓他們經受一些恰當適度的挫折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