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孔子的讀后感(精選3篇)
關于孔子的讀后感 篇1
今年暑假,媽媽給我買了幾本課外讀物,其中一本是《孔子》里面的故事深深的吸引了我教育了我。
在書中,我了解到:孔丘的父親叔梁紇有9個女兒,還有一個兒子,叫做孟皮,可他的腳有些毛病,所以叔梁紇不太滿意,他決定再去外求親。后來他父親和顏大人的女兒顏征結婚生下了孔子,漸漸的孔丘到了三歲,他聰慧過人,又活潑機靈。可就在這年十月,叔梁紇離開了人世。顏征對孔丘說:“孩子,娘是為你而活著的。”說罷,向曲阜城走去。在曼夫娘的幫助下,他們在曼夫娘家旁邊住下了。曼夫經常帶孔丘去教堂看祭祀,孔丘一回來就向媽媽問這問那,顏征看孔丘如此好學,就說:“孔丘,娘一天給你講一個故事,你要記住才行,好不好。”孔丘高興地直拍手。一天中午,孔丘要求媽媽教他讀書寫字,顏征十分高興,只用了半天的工夫就學會了200個生字。又愛上了ㄍ易》學,經過了長時間的努力,成為了大學問家。可孔丘覺得依然不夠,就駕起馬車,來到了洛陽,找到了老子,用了半年的時間,終于學富一車,回到了家鄉,并開了一家私塾,專門教學。
讀完這本書,我知道了孔丘雖然丑,可他卻并不自卑,甚至比正常人更好學;更勤奮;更加的聰慧,并且他還十分的謙虛,雖然他聰慧過人,還滿腹經綸,可他依然要千里迢迢的去洛陽拜師學藝。小時候在家里就幫媽媽燒火,洗衣,做飯,到了晚上,還和媽媽一起編草鞋。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一定要向孔丘學習上課認真聽講,聽老師的話,學習多動腦筋,回家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在認真完成作業的情況下多讀書多學習做個聽話孝順的好孩子。
關于孔子的讀后感 篇2
孔子,是我國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和軍事家。他好學的故事流傳至今。
孔子30歲時,他已經有了三千多名的學生了。可是,他還是認為自己的學識不夠淵博。孔子曰:“圣則吾不能,吾學不厭,而教不倦也。”如果誰有知識,誰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東西,他就拜誰為師,因此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他真是學而不厭,誨人不倦。而且發憤忘食,樂以忘憂,安貧樂道,直道而行的人哪!
孔子的著作《春秋》、《論語》。其中《論語》的語言簡潔精煉,含義深刻,至今仍被世人視為至理。孔子還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而儒學則是當今社會的濟世良藥,特別是儒學在抗拒西方個人主義,強調社會意識,勤勞,容忍,節儉等方面可以作為現代一種新途經受到肯定。
孔子的好學值得我們學習,他說過:“學無止境,活到老學到老。”只要我們能和孔子一樣刻苦學習,也能成為一位值得他人尊重的學者。孔子的好學值得我們學習,他的品行更值得我們學習。他待人有禮,從不在別人面前炫耀自己的學識,讓別人來崇拜自己。
關于孔子的讀后感 篇3
很早就想深刻了解這位影響中國文化,或者可以說是奠定了中國文化基調的先哲。他創立了儒家文化,他開辟了貧民教育時代,更是弘揚了周禮,強調以德治國,以禮治國。盡管在政治上他沒有太大作為,但在教育和文化思想上,他給歷史留下了濃重的一筆,在當今世界也具有很高的學術威望,孔子學院在全球開花就說明這點。一直想抽點時間把他咀嚼一遍,可直到畢業前夕才看完,慨嘆孔子的一生,慨嘆他把一生都獻給了“以追求周禮治天下的愿望”,慨嘆他“有教無類的思想”,慨嘆他“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禮儀觀念。要慨嘆的太多太多……
孔子,字孔丘(前551-前479)是中國歷史上春秋時代末期的一位文化巨人。他對中國文化的影響,其時間之長、影響之深,是歷史上任何人也無法比肩的。歷史上真實的孔子,實際上是個既平凡又偉大的人物。說他平凡是說他出生于春秋時代魯國一個沒落的貴族家庭,早年喪父,生活貧苦,為了糊口,他曾做過一些上流社會所不齒的“下賤”工作,他也曾因為處境的貧寒而被魯國的大貴族們拒之門外,遭到凌辱。在那個“禮樂征伐自大王出”轉向“禮樂征伐自諸侯出”轉向“禮樂征伐自大夫出”最后轉向“禮樂征伐自陪臣出”混亂局面,像孔子這樣尊禮的人必然不能讓當時掌權的大夫歡迎,所以孔子的一生政治生涯異常不順,可以說是無所建樹。
“吾十五而志于學”可以說孔子明白學習之道還是比較早的,估計我二十五才能志于學,從那時起孔子開始潛心學禮,早年的孔子就追求對周禮的把握,每每醒來恐己周禮不足,足以看出孔子對禮的重視。三十歲前孔子是個默默無聞的人物,大約在三十歲左右,他的學問才漸漸被社會所接受,聲名也逐漸遠播,但是他任然是個手無寸權的教書先生。直到51歲時,他才時來運轉,登上了魯國政壇,由中都宰、小司空而做到大司寇,并且“攝相事”。可正當他準備一展政治才華、進行理想中的社會改造工程之際,由于他觸犯了魯國大貴族的既得利益而被無情的趕下了魯國的政壇,短短三年政治生涯就像滑過夜空的流星那樣轉瞬即逝了。
從此,他開始了長達20xx年的自我放逐式的漂泊生活。他帶著一群弟子,到處宣揚她的政治主張,希望能夠找到一個實現他的政治理想的國度。他的足跡遍及中原大地,多次出入衛國,被逐于宋國,困于陳、蔡之間,徘徊于楚國的邊陲,可謂歷盡坎坷,四處碰壁,卻始終沒有能夠實現他的夙愿。最后不得不以68歲的高齡重返故土——魯國。
回國后,他被尊為“國老”,但也無非是貴族政治花瓶中的擺設而已。73歲時,這位老人在寂寞中離開人世,結束了他平凡的一生。
孔子畢生做出的最突出貢獻要數他為搶救瀕于滅絕的中國傳統文化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每一種優秀文化都必須建立在獨特的文化基石上,基督教文化之《圣經》、猶太文化之《舊約》、佛教文化之《佛經》、伊斯蘭文化之《古蘭經》等都有力的證明了這個結論。因此,如果中華民族沒有自己獨特的文化基石,那么中國文化又從何談起呢?我們的文化基石就是人所共知的《六經》——《詩》、《書》、《禮》、《樂》、《易》、《春秋》,它承載這中華民族文化最古老的信息,它是中國文化的源頭,我們那世世代代都汲取那里面的營養,并且結出令世界驚詫的累累文化碩果。而這些古老而寶貴的典籍正是孔子以“信而好古,述而不作”的精神、用畢生的精力從那個動亂的歲月中搶救出來的民族文化瑰寶。所以我們應該永遠感謝孔子。
一句話總結孔子:“偉大的教育家、保守的思想家、失敗的政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