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追風箏的人》有感(精選3篇)
讀《追風箏的人》有感 篇1
阿富汗是一個石油資源非常豐富的國度,而現在卻是一個滿目瘡痍的地方。如果不是因為卡勒德·胡塞尼的《追風箏的人》,可能永遠都不會了解到真實的阿富汗。原來它也曾是個美麗的地方,一個有故事的地方。
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阿富汗首都喀布爾也有著自己繁華的地段,寬廣的馬路,路兩邊種滿姹紫嫣紅的薔薇,商鋪林立,車水馬龍。主人公阿米爾是一位情感細膩、渴望得到更多父愛的富家少爺。他的仆人哈桑,一個圓圓臉、竹葉型寶石眼、大鼻子、小耳朵、兔唇的可愛的人。兩人年紀相仿,但在等級森嚴的阿富汗,地位卻截然不同。
兩個淘氣的小男孩喜歡光著腳丫一人坐在一棵白楊樹上,有時一邊用破鏡子把陽光反照進鄰居家惹他們生氣,一邊甩著腳丫開心地吃著桑葚干和胡桃,有時候阿米爾慫恿哈桑用彈弓射鄰居家的獨眼德國牧羊犬。哈桑從來不違背阿米爾的愿思。當大人們氣呼呼來質問兩個頑皮孩子的時候,總是哈桑一力承擔所有責問。哈桑忠實堅強,勇敢真誠,阿米爾膽小懦弱,善良敏感,雖然表面上與哈桑親密,但在他內心,并沒有將哈桑作為他的朋友。一主一仆,他們是不可能真正平等的。
當地有一項盛大的比賽——追風箏,得到冠軍的人就可以算是一名小英雄了,可以得到大家羨慕的眼光。規則很簡單:放飛你的風箏,割斷對手的線。對于他們來說,最大的獎勵是在冬天的比賽中撿到最后掉落的那只風箏,因為那是無上的榮耀。為贏得父親更多的愛,阿米爾決定參加比賽。哈桑不僅追逐風箏的本領強,而且非常了解阿米爾的心思,知道阿米爾將這次比賽看的很重,決定全力幫助他。賽場上兩個小伙伴通力合作,打敗一個又一個競爭對手,直到天空中只有兩只風箏。一只自己的,另一只是對手的藍色風箏。哈桑用絕招出其不意將對手打敗。藍色風箏隨風飄舞,阿米爾看著風箏飄向的地方拿著風箏對哈桑說“快去,拿到那只藍色的風箏!”“為你,千千萬萬遍”這是哈桑的承諾。
風箏拿到了,災難卻出現了。
阿米爾眼睜睜地看著哈桑被欺負,卻沒有膽量挺身而出保護他。這份罪惡感一直深深地埋在阿米爾心中,久久排解不開。每每想著哈桑那句“為你,千千萬萬遍”,心如刀割。多年以后得知哈桑已死,阿米爾再也不能挽回什么,但是哈桑的孩子還處于為難之中,為了救出他,阿米爾走進被恐怖填滿的地方,即使被打得遍體鱗傷、鮮血布滿衣衫仍咬牙堅持,不放棄,成功的將哈桑的兒子帶出那個恐怖的地方。
生活,需要朋友的支持與鼓勵,更需要無私的付出。我們不能昧著良心背叛朋友,因為一旦錯過了,那將會是一生的遺憾。我們都是追風箏的人!擔起責任,鼓起勇氣,翻過千山萬水,跨越艱難險阻。我相信,我的風箏一定會在某座山的后面等著我。
讀《追風箏的人》有感 篇2
還記得阿米爾那次自己寫了篇小說嗎?她讀給哈桑聽,哈桑拍手叫好,但是哈桑還提了一個問題,令阿米爾目瞪口呆的問題。這使阿米爾學會了寫作的目標之一。
勤奮好學的哈桑使我想起了一本書,《命運之上》。主人公和哈桑一樣,都渴望讀書,仿佛知識就是整個世界。但他得了一種罕見的疾病,要接受很多次手術。對他來說,不能與別人一起玩,學習成了唯一的樂趣。他運用了多種描寫,寫出了他的學習的渴望。
還有很多人也渴望著學習,在一些貧困山區里有千千萬萬個孩子們因為家庭困難而無法上學,一雙雙清澈的大眼睛,閃爍著光芒。現在越來越多的老師不辭辛苦,跑到山區里,只為給孩子們上一節課。
我們應該更加珍惜眼前學習的機會。
讀《追風箏的人》有感 篇3
花了兩天時間,讀完了《追風箏的人》,讀此書緣于一是聽過同名相關的電影,二是覺得該書書名奇怪。懷著特別的心情,開始翻起第一頁。一句那里有再次成為好人的路,讓我隱約感到這會是篇贖罪的故事。
《追風箏的人》講述了一個富人家的少爺和仆人兒子的故事。關于阿米爾和哈桑的友情和背叛的故事。阿米爾和哈桑因為特殊的主仆關系,因為爸爸的民主思想,兩人從小一起玩大,兩人有著一個共同點,即出生后都沒有媽媽,阿米爾的媽媽因為阿米爾的出生而死亡,阿米爾一直認為自己是殺害爸爸最喜歡的人的兇手;哈桑的媽媽因為哈桑爸爸的懦弱和卑微丑陋而拋棄他們而走。而他們之間更多的是不同點:阿米爾有著富裕無比的生活,處在少爺的位置,有著高貴的社會血統和社會身份,有著全城人民敬仰的爸爸,可以住在寬敞舒適的房間;哈桑則天生一副兔唇,爸爸丑陋無比,社會身份和出生備受歧視,每天和爸爸住在很小簡陋的沒有任何裝飾品的屋子。因為爸爸的寬闊胸襟,阿米爾和哈桑從小在一起玩耍,散步、爬樹、放風箏,所有的一切空余時間他們都在一塊玩耍,但是阿米爾在心底從沒把哈桑當過真正的朋友。
當他做錯壞事時,哈桑替他承擔,當他無聊時,拿哈桑消遣,哈桑永遠的那樣忠于他,愛他,為他,千千萬萬遍。阿米爾從小性格懦弱,比較自私,他渴望爸爸的一切愛,他討厭爸爸對哈桑的關心,哪怕一點點的關心都會引起他的嫉妒。而哈桑恰恰相反,阿米爾就是他忠誠的對象,他那么愛他,阿米爾要求他做什么他都從不計較。在一次盛大的追風箏的活動中,哈桑為了幫阿米爾追到風箏,在一個陰暗的小巷中被一群惡人欺負而遭遇侮辱。阿米爾目睹了整個過程,卻因為自己的懦弱沒有現身幫助哈桑。在以后的日子里,為了掩飾自己內心的愧疚和不安,阿米爾盡量避免見到哈桑,因為見到哈桑就會看到自己的罪惡。
阿米爾因為追風箏比賽中獲得冠軍而引起爸爸的特殊寵愛,從小渴望爸爸愛的阿米爾為了獨占爸爸的愛,也為了逃避內心的愧疚,將生日時的手表和一沓金錢誣陷于哈桑和其爸爸。哈桑和爸爸知道事情的真相,但是他不默默承受一切,和爸爸離開阿米爾家。沒過多久,因為蘇聯入侵阿富汗,阿米爾和爸爸移民于美國。在他以后的人生中,他一直背負著沉重的內疚感,一直會想起那句“為你,千千萬萬遍”。二十幾年后,一個來自阿富汗的電話重新召回他重返阿富汗的決心和勇氣。當阿米爾回到戰亂貧窮、模樣已大變的阿富汗時,心情錯綜復雜。最讓他震驚的是拉辛汗叔叔告訴他哈桑是他同父異母的兄弟。他內心充滿了不安、憤怒、愧疚。但最后他選擇原諒了爸爸,戰勝自己的懦弱和自私,冒著生命危險去尋找哈桑唯一的兒子。最終將其帶回美國撫養。
這是一個關于友誼、愛的救贖、寬恕勇氣的故事。主人公從一個自私、懦弱、心胸狹窄的人通過生活的經歷和洗禮,走上了愛的救贖之路,最終成長為一個敢于擔當、正氣、有責任心的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