燦爛千陽讀后感3篇
《燦爛千陽》讀后感一
最近,我讀了一本好書,它叫《燦爛千陽》。《燦爛千陽》由美籍阿富汗人卡勒德。胡賽尼繼他的第一本小說《追風箏的人》之后創作的。
《燦爛千陽》主要講了私生女瑪利亞姆的童年生活在她十五歲生日時一去不復返。生日時因定期探訪的父親沒有來接她,她便乘出租車來到她父親家前,誰知父親卻不給她開門,無奈之下,瑪利亞姆只好再坐車回家。沒想到她媽媽娜娜在自家門前—— 一座破破爛爛的小泥屋前的大樹旁上吊自殺,靈魂歸天。
安葬好她母親之后,她就被她父親接到他的宅邸住下。沒過幾天,她就被迫嫁給喀布爾市中年鞋匠拉希德。以后數年瑪利亞姆一共懷了6,7胎,但每次都以流產告終。與此同時,瑪利亞姆受到的待遇日益俱下,越來越多的家庭暴力在她的生活中出現。
十八年后,生活在動蕩年代的少女萊拉失去了父母和戀人,因形勢所迫她亦被迫嫁給了拉希德。
兩名阿富汗女性帶著各自不同時代的悲慘回憶,一起經受著戰亂的侵蝕,貧困和嚴重的家庭暴力的重壓。心底的悲痛與忍耐交織,曾經讓她們相處得水火不容。后來又因為幾件事讓她們互相感動,重歸于好,又讓她們締結情誼,如母女相濡以泣。隱藏多年的騙局終于被揭穿,她們將做出如何的選擇?她們的命運又將何去何從?他們又將歸宿何方?
《燦爛千陽》關于不可寬恕的時代,不可能的友誼以及不可毀滅的愛。它,讓我感動。
《燦爛千陽》讀后感二
我是先看完《追風箏的人》再看《燦爛千陽》的,感覺兩個故事都令人震撼,讓人深思。我想,沒有什么能比戰爭更加給人帶來深重的災難。戰爭的勝利遠遠比不上一個失去孩子的母親的悲痛。或許我們會在各種電影的感染下,對英雄充滿敬佩和向往,但是,真正面臨和經歷過戰爭的人相比,電影描述的任不夠真實。戰爭所帶來的創傷又是何等的深重啊。 (讀后感 ) 沒有食物,疾病蔓延,殘疾,死亡,冷酷,兇暴,陰險……隨戰爭一起滋長。能避免戰亂,實屬不容易。人的貪婪和野心無時無刻不不助燃著戰火。戰爭中受苦的人,他們能活下來,是萬分艱難的。和平只有經歷戰爭的人再懂得其珍貴。
人性在災難面前則會盡顯。求生的本能會使人們干出瘋狂的事來。世界越來越動蕩,大國強國的人民的美好的物質與精神生活是建立在他國人民的生命上。放眼望去,由戰爭,可以進一步深挖人性,看到的是血腥的自然法則和人性道德的共存。弱肉強食的同時又存在幫助弱者的力量。沒有這力量,人類與野獸的距離也就不明顯了。這力量的根源,是一種愛,我們可以謂之“博愛”。
我們可以自己問問自己,是否具有博愛之心。看完這兩本書,我先想到戰爭,隨后又考慮到戰爭所帶來的災難,從災難中,又思考人的本性,作者也將人的本性在兩本書中一一展現。思考人性,又進一步想到了人類的前進道路。由此,想到的是如何拯救人類自我毀滅的方法,因為,不論多么文明的國家,都會有從盛轉衰。人類的盛衰在于自己的認識。這是取決于人類整體而不是少數智慧者。因此,我很想知道人類本身與戰爭的關系,以及人類自身與自己今后所面對的毀滅之間的關系。人類自身具有毀滅自我的性質,就是說,人類的毀滅很大程度上與自己的作為關系密切。但是,人類仍然具有其它生物所沒有的特性,人類能反省,會改正,能學習,能吸取教訓,能有智慧的思考。我相信,人的好品質與惡性是有一樣強大的力量,能讓人存活下去。因為人類仍然有好的本性,能讓其獲得不可小視的力量,從而生存下去。或許,人類會毀滅,但不會消失。人的惡劣行徑的確與日俱增,人人都是有自私的一面,使得人與人之間,存在矛盾。我想,要思考出這些東西的根本需要花很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