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讀后感(精選7篇)
魯迅讀后感 篇1
我第一次聽說《吶喊》這本書是在很小的時候,當時經常聽家人講孔乙己的故事,但是當時忠于看寓言之類的書籍,幾年后這本書就淡除了我的腦海......一直到初中學習了《故鄉》《社戲》才又一次回憶起了這本書,學了《吶喊》自序后決定認真讀一遍,可是直到現在才找到了機會,同學們好多都讀過不只一遍了。
集中有《狂人日記》,《藥》,《明天》,《阿Q正傳》等十四篇小說,給我感受最深的要數《孔乙己》與《藥》。
孔乙己,一個家境貧困,好吃懶做,無所事事的小人物,明明處在社會的最下層但是卻一心向往著貴族人的生活的專職騙子,被打斷了腿,最終離開了大家。作者借寫孔乙己這一深受封建教育和封建科舉制度毒害所產生的頭腦僵化,迂腐不堪的習性的人物形象,對封建教育和科舉制度,作了揭露和批判。文章中描寫眾人嘲笑可憐的孔乙己的場面寫的也是有滋有味,用眾人的哄笑烘托和加強了小說的悲劇效果。文章不僅寫出了孔乙己一個人痛苦的生活經歷,也表現出了社會同仁的不同情,相反的卻是取笑,體現了封建社會的黑暗,無情。
《故鄉》中的人們麻木,迷信的形象更是在《藥》中被表現的完美無缺。《藥》,我認為是這本小說集中最能令讀者悲憤,同情的文章。什么“人血饅頭”......聽來就感到可笑,可是在今日看來可笑的事物在當時卻成了可以治不治之癥的良藥,華老栓他有醫不求信“饅頭”,千方百計去找人血,拼命積攢銅錢,只想著盡快把人血饅頭取到手,好醫治兒子的癆病,至于流血的是誰?為什么被殺?他不用也根本沒有想這些問題,什么“革命” “造反”就更沒有關心的必要了。革命者被殘害的時候,眾人看熱鬧......都是因為長期在封建重壓下生活的結果,他們一代人是這樣,但是受殘酷的封建制度的影響的國人可不只一代。
魯迅讀后感 篇2
《二十四孝圖》是我在《朝花夕拾》中印象最深,感觸最多的文章,這篇文章主要寫了作者魯迅先生在小時候閱讀《二十四孝圖》時的感受。
《二十四孝圖》是一本宣揚封建孝道的書,但書中的故事真讓人匪夷所思。像其中的《哭竹求筍》,在我看來似乎有些不太真實,因為萬物都有它的生長規律,怎么會因為一個人而改變呢;像《臥冰求鯉》,一個人光著身子躺在冰上,無異于一種自殺,恐怕鯉魚未到,人先凍死了;像《郭巨埋兒》,埋兒養母,看上去很有孝心,實際上卻有違人性,違背了當時倡導的儒學;還有《老萊娛親》,一個老人去裝扮成一個小孩,想想都令人感到肉麻和惡心……這些讓人不得不“佩服”的孝道令人發指,讓人覺得“孝”是多么難啊!
“百善孝為先”,人人都想做一個孝順的人,可是“孝”真的很難嗎?我認為孝其實很簡單。在家幫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也算是一種孝;與父母說說話,聊聊天,也算是一種孝;遠在他鄉的游子思念父母,給父母送去一份問候與祝福,多回家陪陪父母,也算是一種孝……孝的方式多種多樣,誰說一定要做出一件大事才能證明孝,其實從一些小事也能看出一個人的心意。
我在電視上曾看到過一則新聞,令我十分感動。在一個小鄉村里有一位老人,他的五個兒子都在外地工作,他每天只能與他的老伴相依為命。有一年冬天,他的老伴去世了。老人生了一場大病,生活都沒有辦法自理,整天都在胡思亂想。五個兒子請假回去看望老人后,做了一個重要的決定:調回本地工作。他們每天晚上輪流照顧老人,陪老人說話吃飯,五年都沒有斷過。老人的病漸漸好了,沒有請醫生,也沒有用藥,人們都說這是孝的力量。
孝不需要驚天動地,孝順停留在紙面或口頭上真的很容易,但這樣的孝是沒有重量的。兄弟五人輪流陪伴父親,五年從未間斷過,令我不僅僅是佩服,更多的是感動。這種堅持,是一種愛的傳遞,溫暖感人。孝心無關大小,不含深淺,只要用心去做了,就值得我們去尊重他們。
“孝”是中華神州大地,最源遠流長的中華美德,我們應該懂得理解長輩的心,懂得感恩、懂得孝敬長輩。只有孝敬父母的人,才是一個有責任心的、高尚的人。愿中華美德——“孝”道世代傳承!
魯迅讀后感 篇3
中國臺灣作家林清玄當年做記者時,曾經報道了一個小偷作案手法非常細膩,犯案上千起,第一次被捉到。他在文章的最后,情不自禁地感嘆:“像心思如此細密、手法那么靈巧、風格這樣一來獨特的小偷,又是那么斯文有氣質,如果不做小偷,做任何一行都會有成就的吧!”
沒想到,他20xx年前無心寫下的這句話,卻影響了一個青年的一生。如今,當年的小偷已經是中國臺灣幾家羊肉爐店的大老板了!在一次懈逅中,這位老板誠摯地對林清玄說:“林先生寫的那篇特稿,打破了我生活的盲點,使我想,為什么除了做小偷,我沒有想過做正當事呢?”從此,他脫胎換骨,重新做人。
回頭想想,如果沒有林清玄當年對小偷的“欣賞”和企盼,恐怕也就不會有他今天的事業和成就。不難看出,欣賞對人生是多么重要啊!
欣賞,是一種理解和溝通,也包含了信任和肯定;欣賞,也是一種激勵和引導,可以使人揚長避短,更健康地成長和進步。其實,社會上的每一個人都渴望別人的欣賞,同樣,每一個人也應該學會去欣賞別人。學會欣賞,是一種愛。人與人之間,在相互欣賞之中,世界才能充滿愛!
魯迅讀后感 篇4
嗨!大家又見面了!怎么樣?過年這幾天有沒有想我?啥!沒想?暈……哎,人緣不行呀!
對了!這幾天讀什么書了嗎?啥!也沒有!哪你們這幾天都干什么了?暈……凈放鞭炮了!靠……
算了,不廢話了,轉會正題,只幾天我讀了本好書,叫《朝花夕拾》,就是魯迅先生寫的!啥?聽說過!哎,那你就來看看我的感慨吧!我今天就看了這本書里的一個叫《二十四孝圖》!
前面的一些什么反對妨礙白話者呀、“馬虎子”呀、文格呀我都不懂,但后面的就讓我大有感慨了!
“臥冰求鯉”,人人都知道是孝敬父母,但想一想也來不現實,你看,如果冰偏薄的話,相信不管是體重多少的孩子上去也會嘩嚓一下破冰落水……在如果冰偏厚的話,我想我就不用說了吧!一定會被凍死!所以,我明白,“臥冰求鯉”的故事不是讓你去模仿(當然也模仿不了),而是去啊你明白“孝”,不是模仿來的,而是把這份孝心放在心上,有自己的行動表示!
魯迅讀后感 篇5
《藥》是以民主革命英雄秋瑾起義為背景,經過藝術加工和典型創造而寫成的。小說描寫了革命者流血犧牲而不被理解,他們的鮮血反被做成人血饅頭去醫治癆病這樣一個舊民主主義革命的悲劇,發人深省的剖析了這一革命之所以不成功的歷史原因。本篇獨具匠心的采用了雙線結構。一條線索寫華老栓為兒子治病;華老栓買人血饅頭,華小栓吃人血饅頭,華大媽上墳;一條線索寫夏瑜的革命活動和犧牲。兩個悲劇交織起來,形成了一幅悲壯的圖景。作者精細的構思,突出體現在采用特殊的反射和暗示的寫作手法。用?華夏?這兩個具有象征意義的姓氏作為流血者和吃血者的代稱,其強烈深遠的意蘊極為豐富深長。全篇其實只是寫一個革命者犧牲事件的反面,通過一群不覺悟的人的印象及其反映,來反射出革命者的慘烈。夏瑜被殺沒有明寫,而是從圍觀人的動作描寫中暗示出來;其被殺地點也分明點出為古軒亭口,這正是秋瑾被害的紹興古軒亭口的暗示提供;其視死如歸的精神是通過牢卒和聽客們愚妄的反應反射出來的;其墳上的花圈則暗示:他們的同志們仍在堅持斗爭。小說末尾以墳頭比喻闊人祝壽的饅頭,其中的暗示意味就更加深遠令人警醒了。小說的全篇籠罩著濃重陰冷的氣氛,也是作者為突出人物和主題而成功營造出來的,便吃人血的故事更具有震撼人心的效果。
總之,先生的《吶喊》是在一個特殊的歷史和社會背景下所發出的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真正的吶喊,在當時振興了無數有思想的進步青年,為后期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奠定了一定的思想基礎,為中華民族的覺醒發出了強有力的一聲,是我國近代文化史的一筆不可估量的財富。
魯迅讀后感 篇6
我閱讀了《二十四孝》這本書,書里的每個故事都讓我潸然淚下。讀完后,我對“孝”有了更深的理解。
《二十四孝》顧名思義,二十四個孝順長輩的故事。其中,有孝感動天的五帝之一舜;不辭辛勞百里負米的仲由;全然不顧生命危險鹿乳奉親的郯子;不畏嚴寒臥冰求鯉的王祥……
讓我印象最深的便是求鯉臥冰的王祥,這樣寒冷的天氣,他究竟是怎么抵御嚴寒的呢?那就是愛!
這些孝順長輩的人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盡全力實現長輩的愿望,那我想問,長輩們最大的愿望是什么?有人說會是享受兒女的一次洗腳過程;有人說會是一次與老伴一起刻骨銘心的旅行;還有人說會是看著一臺嶄新的電視機……而我會說是你與家人永久的陪伴。
剛才,我看了一部簡短的動畫片。一位花甲老奶奶每天朝思暮想,從旭日東升到夕陽西下,只為在有生之年與兒女重逢。瑰麗的太陽冉冉升起,彩霞像縷縷金絲浮游中天。在那熠熠生輝的陽光下,她仿佛看見兒女們帶著孩子回歸家鄉的景象。老奶奶剛要上前迎接,兒女們消失得無影無蹤。明鏡般的月亮懸掛在天空,把銀色的光輝譜寫的大地上。繁星點點,老奶奶望洋興嘆:“忙吧!我等你們。”浩如瀚海的星空中,突然跳出一顆星星,來到老奶奶身旁,“你還好嗎?”老奶奶凝視著它,“這不是老伴嗎?”老奶奶自言自語,看著這熟悉的面孔,老奶奶感覺有了依靠,開始對它傾訴衷腸。一份份牽掛化成一滴滴淚水,濕潤了奶奶的眼眶,滴進了她的胸膛。那天,老奶奶扛不住了,在人間仍留著對兒女的期盼。
如今,社會人才逐漸增多,被公司調到其他城市、國家工作、深造也是家常便飯。與此同時,中國還正在面臨人口老齡化的趨勢,因此空巢老人的數量也是數不勝數。那些背井離鄉的人們,你們有沒有想過?錢沒了可以再掙,而父母沒了是不能償還的。
不要等到失去了才懂得珍惜,遠在他鄉的兒女們,乘新年來臨之際,回家看看家人,盡一份孝吧!
魯迅讀后感 篇7
從革命民主主義出發,抱著啟蒙主義目的和人道主義精神,揭示了種種深層次的社會矛盾,表現出對民族生存濃重的憂患意識和對社會變革的強烈希望。下面為大家推薦一篇關于吶喊的讀后感,希望大家看完之后也能有所體會!
魯迅先生的小說是中國現代白話小說的奠基之作和經典之作,它以無窮的魅力,風行了大半個世紀,至今不衰。魯迅先生的許多名作已成為初高中語文課的必修文章。
《吶喊》收入了魯迅先生1918-所作的15部小說。后來作者抽出去一部歷史小說《不周山》(后更名為《鑄劍》),遂成現在的14部。這些小說反映了五四前后中國社會被壓迫者的痛苦生活和悲慘命運。
在《吶喊》自序中,作者回顧了自己的人生經歷,其中反應了作者思想發展的過程和從事文藝活動的目的和態度。同時也說明了這些小說的由來和起名的原由。作者從學洋務、學醫、走科學救國之路,到推崇文藝,把文藝做為改變國民精神的武器,表現了他愛國主義思想的發展和求索救國救民道路的精神歷程。該自序對于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理解小說集《吶喊》的內涵及意蘊均有極大的幫助。在寫作上,該自序文筆清新老到,周密流暢,震人心魄又引人入勝,讀之使人欲罷不能。其語言風格充溢著魯迅先生獨特的個性,具有極強的藝術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