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有人走的路》讀后感1000字(通用8篇)
《少有人走的路》讀后感1000字 篇1
春節放假值班,閑下來閱讀了我的生日書,《少有人走的路》是由著名的心理學醫生斯科特派克寫的一部關于揭示人心智的心理學著作。
大多數人都存在心理健康缺陷,因為他們都有規避問題和逃避痛苦的趨向,總是不去應對問題和痛苦,抱怨上天的不公、自己的不幸,甚至用各種極端的方式去麻醉自己,讓自己不去想,營造一個與現實脫節的完美的虛幻空間,這無異于作繭自縛。“惟有痛苦才會帶來教益”,應對問題我們不能因害怕痛苦而選取逃避,而是就應迎難而上,直至將其戰勝為止。
書中第一篇談到了“自律”,人生苦難重重,我們的人生就是不斷的應對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唯有自律才是解決問題的首要方案。所謂自律,就是以用心的主動的態度,去解決問題。主要包括四個方面:推遲滿足感、承擔職責、尊重現實、持續平衡。對于推遲滿足感,我們不要貪圖暫時的安逸和一時成績的滿足,要時刻持續清醒的頭腦,工作時要先難后易,徹底克制自己拖沓的工作毛病,延長自己的滿足感;而對于承擔職責,我們對待問題要有承擔職責的勇氣,找出問題解決問題,增強自己的信心;對于尊重事實,20xx對于各個行業都是一個嚴冬,我們要認清這個事實,結合我們自己的特點,找到20xx年屬于我們的機會;最后就是持續平衡,一味的自律,就會變成壓抑和束縛,我們要用一種平衡的自律方式去應對問題,張弛有度,建立正確的解決問題方式。
20xx作為公司的“變革年”,我們更要加強自身的“自律”意識。20xx年的航運市場好比一座獨木橋,我們沒有退路,唯有奮起跨過。俗話說“狹路相逢,勇者勝”,20xx要亮出我們的中谷精神。
《少有人走的路》讀后感1000字 篇2
一直都沒有好好地看完這本書,總是覺得好像書里的文字認識我我卻不認識他。但是看過之后有一種淺嘗輒止的感覺。一本書文字不在于能看多少,在于你理解了認識了多少!其實它里面所謂的各種心理問題我不是很理解,但是我唯一看懂了就是面對和勇氣。
所謂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餓其體膚,行拂亂其所為。面對苦,面對餓,面對困境,巴爾扎克有句名言:“困難,對于弱者來說是一個萬丈深淵,對于強者來說卻是一筆巨大的財富。”面對這么一個巨大的財富,我們當然要撿起來,人生就是積累的過程嘛。期待成長就要面對所謂的生活煩惱,看過這本書,我突然明白了人生就三件事:微笑,面對,然后接受。
作者說過,放棄人生的某些東西,一定會給心靈帶來痛苦,而其劇烈的程度甚至如同面對死亡。任何的放棄在一定高度上說都是放棄自我——放棄速度、放棄情感、放棄根深蒂固的行為模式甚至個人人生理念,這種痛苦可想而知;但若不經歷這種痛苦,我們就無法超越自己、自己的靈魂。可為何要追求這種自我精神的發展呢?作者坦言,“或許你可以找到答案,或許怎樣努力,你都與最終的答案無緣。”面對放棄,面對痛苦,其實人生重要的不是行為,重要的是態度。
我能理解的另一個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勇氣,所謂勇者無敵,好多人都說年紀越大膽子越小啦。還是懵懂的小孩的時候,心懷大勇,好像上刀山下火海都不怕,都說青春期叛逆,但是只有在青春期我們才能看到最完整的自己,陽光青春然后無畏。
作者首先讓我們認識到問題,面對問題,并研究問題的根源,慢慢地教會我們愛的方式,鼓勵我們堅定信仰,真正的愛,不是一味的追求,不是執著于痛苦,而是微笑,面對然后接受,樹立人生追求,努力克服困難,戰勝自我。生活就是這樣一步一步的教會我們讓心靈成長,讓心智成熟。并且處處透露出溝通與理解的意味,它跨越時代限制,幫助我們探索愛的本質,引導我們過上嶄新,寧靜而豐富的生活。歸根到底,它告訴我們怎樣找到真正的自我。
從明天起做個幸福的人,喂馬劈柴周游世界,從明天起關心糧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從明天起和每一個親人通信,告訴他們我的幸福,那幸福的閃電告訴我的,我將告訴每一個人,給每一條河每一座山取個溫暖的名字,陌生人我也為你祝福,愿你有一個燦爛前程,給每一條河每一座山取個溫暖的名字,愿你有情人終成眷屬,愿你在塵世獲得幸福,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讀《少有人走的路》不知不覺就想起這樣的詩文,做一個幸福的人其實很簡單,給我們的心涂上幸福的顏色,面對困境,把它融入海一樣的胸懷,面對痛苦,把他留在春天一般溫暖的陽光下。
書中反復強調真正的愛,我們每個人對愛的定義不一樣,有過愛才能了解愛,有過執著才能放下執著,有過面對,才可以真正無畏。
少有人走的路并不一定是所有成功人士的道路,而是一條充滿幸福快樂充滿愛的指引人心靈的道路。
《少有人走的路》讀后感1000字 篇3
21世紀是心理學的世紀,但有許多人心智不成熟。如果說以前中國人最大的問題是一溫一飽問題,那么這天中國人最大的問題就是心理問題。我認為任何人都該讀一讀《少有人走的路》,在M.斯科特。派克的淡淡敘說中感受這本暢銷20余年的心理書的真正魅力。
一、先苦后甜還是先甜后苦
“自律”被作者分為幾大類,但其中令我感受最深的是由一個實例引發的思考。一個女財務分析師因經常拖延工作而去向心理醫生求助,但他們始終找不到原因,直到作者無意當中的一個問題解開謎底“你喜歡吃蛋糕嗎?”因為這位分析師喜歡將工作像吃蛋糕先吃奶油一樣,先完成容易的再去完成困難的事,導致她整體速度極慢。這不得不引起我們注意,先苦后甜固然比先甜后苦更有利,但人們止不住先嘗甜頭的用功,往往事倍功半。這種習慣如果不在童年時養成,長大便無法改善。所以導致拖拉,中國的許多學生會產生這種行為,往往是因為貪圖一時安逸而造成的。
二、家庭教育成就孩子一生
父母的教育對孩子們至關重要,家是人們的第一所學習,也幾乎決定了孩子未來生活的發展趨勢。有許多父母習慣用嚴厲的體罰教訓孩子,本質上不上教育,而是發泄怨氣和不滿。這樣的家庭中出生的孩子往往會成為問題少年。所以,父母應當學會關愛孩子,善于傾聽孩子的心聲,能對癥下藥地解決孩子的疑惑。讓孩子得以健康快樂地成長。當然忙于工作無心照顧孩子的家長也會使孩子不懂自律,無法無天。毋庸置疑,父母的愛,決定了家庭教育質量的優劣。充滿愛的教育帶來幸運,缺乏愛的教育只能導致不幸。只有孩子在童年時能得到父母的愛和照顧,長大后內心才會擁有安全感。
三、必不可少第認真傾聽
在我們六年級之前,常會拉著父母不斷地說話,沒完沒了,滔滔不絕,往往父母會不理睬或假裝傾聽,實際忙自己的事以及有選取性第傾聽。但應對青春期的孩子,這些方法明顯不適宜。因為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他們開始有個人思想便更加需要父母的關注和傾聽。用心傾聽,是一種愛的行為,能從孩子口齒不清,語句不通中品味更偉大的不同,從他們幼小的心靈中發掘不平凡之處,將個人想法放在一旁,盡可能低體會說話者的感受,使彼此得到自我完善、
為什么人人都愛逃避問題?是因為我們心智還未成熟,本書作者點明了一個人們從來不敢說的,也不愿承認的話:幾乎人們都有心理疾病,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幾乎人人都有程度不同的心理疾病,只是得病的時間不同而已。但我們不能逃避它們,而就應勇敢滴應對自己的問題,踏上心智成熟的旅程。
《少有人走的路》讀后感1000字 篇4
這是一條少有人走的路。這條路。可以引導我們過上嶄新、寧靜、豐富而又不失快樂的生活。它幫助我們學習愛,也學習獨立;它教誨我們成為更有理解心的人。歸根到底,它告訴我們怎么樣才能找掉一個,并做一個真正的自己。
它不僅僅是一本書、一條路、它更是一種發自于內心的慷慨的行動。
在成長的道路上,沒有什么事情是一帆風順的。很多事情,總是需要我們去面對、去克服、去解決。對待這些問題,我們或勇敢、或忐忑、或自信、或猶豫、或從容、或焦急、或謹慎、或突兀、或瀟灑、或無奈……,有太多的問題考驗著我們的意志,促使我們成長,走向成熟。然而很多事情,往往雖然明白其中的道理,但卻少有人能做到,也少有人去分析其中的原因。往往有的事情,多些溝通、多些勇氣、多些自信、多些慎重就會變得迎刃而解。
成熟的人,應該是心態沉穩的人,做事理性的人,務實自律的人,知錯而改的人。用推遲滿足感、承擔責任、尊重事實、保持平衡這四條來約束自己,做到靜臥常思已過,閑談莫論人非。心胸坦蕩,以誠待人。
我曾經看過一本意林,名字記不太清了,好像叫《成功在久不在速》來罷,上面有一篇文章,有一句話讓我感觸尤深:“我不會把自己看做是最好的,但我會把自己看成是最努力的;我不會把對手看做是最差的,因為我們都是一起走過來的。”即便是對手,也應該被尊重,對手也有自己的人格權利,我們特不能一而再再而三的去議論他們。閑談莫論人非。
少有人走的路,在此希望,希望走的人會越來越多。
《少有人走的路》讀后感1000字 篇5
假期讀了校長推薦的兩本應屬心理范疇的書籍:《少有人走的路》、《如何說孩子才會聽怎么聽孩子才肯說》。說實話,就兩本書的書名而言實在引不起我多大興趣,尤其前者還讓我產生些抵觸情緒,這大概就是本書作者所說的潛意識的恐懼吧!(“少有人走的路”讓我聯想到:坎坷艱辛困苦孤獨……)我是作者說的那種吃蛋糕會先吃蛋糕后吃奶油的人。于是我選擇先看《少有人走的路》這本書。
讀《少有人走的路》這本書,除了因譯文的原因讀起來有些生澀難懂不順暢之外,書中的內容對我個人的心智成熟確實可以起到很大的幫助作用!讓我很快產生興趣。在閱讀的過程中,我常常可以感受到書中所說的那種神奇、神秘的力量,我堅信這本書就是我人生中的一只“圣甲蟲”。回顧近年來,隨著年齡的增長,人生的一再縮短,常對青春不再,對生老病死,對時常厭倦的工作生活,對不可知的未來充滿茫然無措的恐懼。每當這時我便習慣于借助書籍給自己增添勇氣,并且總能碰到挈和當下心情的一些頗受鼓舞的東西,讓自己的內心得到安慰,在一段時間內得到內心的平靜甚至愉悅。這大概就是神秘力量的作用!打個比方,如果說以往這些對我有幫助的文章書籍是“偏方”,那么《少有人走的路》這本書則是良藥,區別在于后者比較專業,它帶給人內心的并不是短暫的平靜和安慰,我想那應該是不斷成長的直面人生的堅強和勇氣。
很佩服作者敢于選擇這樣一條“少有人做的路去走”,其艱難、漫長、充滿的挑戰性,我想只有親身經歷,否則是沒有辦法體會的。僅從作者的描述還是不能感受作者的感受,就像他自己所形容的那樣,讀者看到他描述的過程可能很簡單甚至有些戲劇性,但實際心理治療的過程要比所描述的枯燥、乏味、痛苦的多。我相信,這條路一定是比我們想象的還要艱苦無數倍。從作者敘述中,我能感受到只有那些具有健康的心理和堅韌的意志,充滿愛和智慧,而且勤奮的人才能從事這項了不起的職業。作者不僅具備了這些職業素質,更具備了放棄舒適人生之路的勇氣,才能夠使自己的心靈之路走得更遠!人生之路是有限的,心靈之路卻可以無限延伸并且不會老去。寫到這兒,我想到了假期中讀到的另一本書《夏山學校》,校長尼爾說:“我覺得年齡和一個人的思想沒有什么關系,我遇見過二十歲的老頭子和六十歲的年輕人。我現在是以年輕、熱忱、生氣勃勃和樂觀來衡量一個人。”我相信,一個人有一個強大的心靈,才會有一個幸福的人生。在假期陪孩子上籃球課時,我把《少有人走的路》推薦并借閱給一位家長,于是她也把很珍愛的這本《夏山學校》借給我,據她說幾次出國都帶在身邊。我讀了也很喜歡,得到不少啟示,推薦給大家!這位家長朋友的朋友也推薦她讀《少有人走的路》,看來這本書確實像書中介紹的那樣是由口耳相傳而逐漸得到大家認可和喜愛的。
從開始讀這本書,我就一直跟隨作者的敘述和指導來學習并思考怎樣讓自己的心智更加成熟。對我個人而言書中第一部分內容對我的幫助更多一些,推遲滿足感,懶惰與恐懼,自律等方面的內容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列舉出的生動事例讓我看到了生活中自己的影子,通過作者的案例分析讓我清楚認識到自己行為的問題所在,使我豁然開朗,作者提出的指導方法對我也很有幫助。讀完這本書我還清楚地認識到,要讓心靈得到不斷地滋養,使其成長,逐步成熟,僅靠閱讀一本書籍,學習其中的幾種方法是遠遠不夠的。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是一條艱難的路程,如果確定要走這條路,那么這本書只是一個起點,我們還要學習作者身上許多的優秀、堅強的品質;努力了解作者的人生觀,價值觀;不斷完善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不斷補充、擴充自己的人生地圖;不斷與懶惰、恐懼作斗爭;在人生的路上踽踽獨行……雖然步履維艱,但堅持下來的人卻可以看到別人看不到的美麗的人生風景!書中對于我的很多啟發指導,我只有在生活和工作中進行慢慢消化實踐,來實現自己心智的不斷成熟。
在閱讀《少有人走的路》和《夏山學校》這兩本書的時候,無意間發現他們的一個共同點,即作者并不避諱談論他們失敗的經驗。這能夠給我極大的安慰,這些失敗的經驗在告訴我們,這些成功人士也非“圣賢”,避免了我們對其言論的望而卻步或嗤之以鼻。我想,成熟的心靈就是這樣,可以迎接成功,也可以擁抱失敗,這樣的心靈才能更加成熟,最終走向成功!
《少有人走的路》讀后感1000字 篇6
與《撒下好運的種子》一樣,《少有人走的路》同樣屬于心理輔導方面的書籍,出自美國杰出的心理醫生作家斯科特·派克之手。斯科特的杰出不僅在于他的智慧,更在于他的誠懇和勇氣。因為通過本書,他第一次說出了人們從來不敢說的話,提醒了人們從來不敢提醒的事,面對了人們從為不敢面對的問題。
今天竟然用整整一天的時間浸泡其中,絕不是心血來潮找書打發時間,只覺得,自己的心智還很不成熟,精神還過于膚淺,自身太需要這方面的滋養與潤澤。
作者認為,人生苦難重重,唯有自律方能消除人生的痛苦,而推遲滿足感、承擔責任、尊重事實、保持平衡是實現自律的四大原則。
推遲滿足感,意味著不貪圖暫時的安逸,重新設置人生快樂與痛苦的次序;承擔責任,告訴我們敢于面對,主動選擇和決定,付出更多的愛,才可擁有承擔責任的勇氣與能力;尊重事實,告之我們敢于接受外界的質疑和挑戰,不讓自己生活在封閉的系統里;保持平衡,意味著確立富有彈性的約束機制。
如果將這四種原則持之以恒地實踐,任何人都能夠使精神、心理和靈魂達到更高的層次。
對此觀點,本人感同身受,特別是“尊重事實”這一原則,好似讓我看到了身邊諸多沒有尊重事實而被困擾或束縛的人和事。
“我們對現實的觀念就像一張地圖,憑借這張地圖,我們同人生的地形、地貌不斷協調和談判。地圖準確無誤,我們就能確定自己的位置,知道要到什么地方,怎樣到達那里;地圖漏洞百出,我們就會迷失方向。”
是啊,任何人來到世界,沒有偉大與卑微、高貴與貧賤之分,上帝也沒有給誰繪制過地圖,但我們在不同的時期,必須給自己繪制不同的地圖,才會擁有準確的人生航向,愉快的人生旅程。為此,顯然要付出代價。
很多人,因為得意于自己的經驗與資歷,從未有過繪制地圖的意識與做法,純憑感覺做事,遇到麻煩,不是積極面對,而是拒絕新的資訊,甚至指責新的資訊混淆是非,因此,常常埋怨人生的道路總是荊棘密布,障礙重重,好似上帝不公,時時被命運捉摸。
當然,有一部分人,曾有過藍圖,對自我成長有過規劃,但時這境遷,也不更新。原有的地圖日漸窄小、模糊、粗略,對世界觀的認識狹隘而偏激。對于新的信息與資訊,不是難于對付,就是漠不關心,因此,生活中,常處于恐懼與無奈狀態,碰壁也成了尋常之事。
極少數的幸運者,勤于努力,從未放棄過自己的追求與夢想,不斷地更新和調整自己觀察世界的角度,不斷地修訂自己的地圖,對社會日新月異的變化,不會漠然,而是一種前所未有的體驗與驚喜。還會發出如此的感嘆:我們貧窮時,世界是一種樣子,我們富有了,世界又是另一種樣子;社會在前進,我們唯有尊重事實,不停地修訂地圖,方可讓心靈獲得成長,讓心智走向成熟。
我以為,給自己繪制前行的地圖——是每個人必做的功課。
《自律》部分,只是《少有人走的路》的第一個篇章,就讓我獲得了如此厚重的饋贈,相信其它三部分同樣精彩。
《少有人走的路》讀后感1000字 篇7
很少有書,我看了之后會寫讀后感的。偶然的機會看到這本書,讀了之后感覺很有道理,有的地方寫得很好,對將來會有所幫忙,因此寫下讀后感,算是加深一下理解。
首先這是一本心理醫生寫的,教你如何使“心智成熟”的書,其中有詳細的邏輯分析,也舉了很多病例解釋它
心智成熟即“精神”的成熟。
要想心智成熟,務必要有“自律”,遇到問題時能直面問題并解決它。我身邊就有一個人,天天過得渾渾噩噩的,放縱自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盡情享樂。她也明白這樣不好,但是一向改不了,就是因為她缺少自律。而自律的原動力是"愛",真正懂得愛的人,懂得愛自己和周圍的人的人,必然懂得自我約束,以此促進周圍的人的成長,促進他們心智的成熟。
隨著自律的不斷加強,愛和人生經驗一并增長,我們會越來越了解自身成長的世界,以及我們在世界中的位置,構成我們自己的世界觀。很多人從未有過大規模跳躍,也就無法實現真正好處的成長。那里要指出的是,生活中確實有很多人很不“成熟”,尤其是那些剛步入社會的年輕人,他們將要承擔很多的職責,但內心還是很幼稚,這對他們的下一代都會有很大的影響。或者一些上級領導,心智同樣需要成熟,這對下級的發展是必需的。
要建立與現實相適應的世界觀,我們務必不斷學習,增進對世界的認識。
阻礙心智成熟的障礙是“懶惰”,即自律的反面。而懶惰的特殊形式“邪惡”則是指主動捍衛自己的懶惰,它們在人類進化過程中不可避免存在著。(這下明白“邪惡”的另一種定義和本質。)書中同時提出“潛意識”這個概念,及如何利用病人不經意流露出的“潛意識”解決病人遇到的問題――因為心理疾病就是由于我們自己的意識抗拒潛意識而產生。這是一個獨特的理念,對于很多人包括心理有問題的人都有幫忙。我們要善于發現和傾聽自己的潛意識,雖然很多時候它深深藏在你心底。
最后,心智成熟的最終好處何在?我們在心智逐漸成熟的旅程中,需要不斷自我糾正和自我調整,最終我們了解人生的真諦,清楚我們在想什么、在做什么,我們將擁有駕馭人生的強大力量,我們就會感覺舒適而愉快。這種幸福快樂的感覺在其他方面是很難體會到的,而那些不了解這些真諦不清楚自己在做什么的人也是很難體會到的。當然,我們走了“少有人走的路”――通向心智成熟的路,我們到達了頂峰,周圍有很少人和我們在一齊,前面也沒人帶路,我們不明白前面的路之后怎樣走,這時我們可能會難以采取行動,同時我們會產生孤獨感。
《少有人走的路》讀后感1000字 篇8
這本《少有人走的路 –心智成熟的旅程》是自己內心感覺彷徨無助的時候看的,我想這本書,它給予我最多的是勇氣,它告訴我人生苦難重重,人生錯綜復雜,人生悲喜參半,它告訴我應以勇氣,以責任感,直面屬于自己的責任,自己的人生問題,而不是逃避他。只有直面自己的問題,才有可能解決問題,才能超越自己,自己的心智才有可能慢慢的變得越來越成熟。
這是一本通俗的心理學著作,也是一本偉大的心理學著作,在這本書里心理醫生斯科特。派克他第一次說出了人們從來不敢說的話,提醒了人們從來不敢提醒的事,這就是:幾乎人人都有心理問題,只不過程度不同而已;幾乎人人都有程度不同的心理疾病,只不過得病的時間不同而已。
在現今社會,很多人一遇到難題,就雙手一攤:“這不是我的問題。”是他們果真技不如人,還是不敢面對自己的問題?……人可以拒絕任何東西,但絕對不可以拒絕成熟。拒絕成熟,實際上就是在規避問題、逃避痛苦。規避問題和逃避痛苦的趨向,是人類心理疾病的根源,不及時處理,你就會為此付出沉重的代價,承受更大的痛苦。
故步自封,逃避挑戰,可說是人性的基本特征之一。不管現在如何變化,我們都有自我調節的能力。逃避挑戰是人類的本能,但不意味著它是恰當的態度,不意味著我們無法作出改變。我們必須超越自然。和原始人相比,現代人已經發生諸多的變化,這說明我們完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違背與生俱來的本性,發展第二天性。人之為人,或許就在于我們可以超越本性,乃至改變本性,嘗試去做不合本性的事情吧?
斯科特激勵我們要勇敢地面對自己的問題,不要逃避。直面問題,我們的心智就會逐漸成熟;逃避問題,心靈就會永遠停滯不前。所有逃避者,都是阻礙自己心智的成熟;一切心智成熟者,他們的人生之旅都是從直面問題開始的。
接受挑戰,才可以愛來真正的安慰……我們只要勇敢地面對自己的問題,我們就踏上了心智成熟的旅程。
引用書中的一句話,“人可以拒絕任何東西,但絕不可以拒絕成熟,拒絕成熟實際上就是在規避問題,逃避痛苦。規避問題和逃避痛苦的趨向,是人類心里疾病的根源。”
幾乎人人都會出現心理問題,或者說我們的心靈總會面對天性的弱點。比如只顧當下,比如懶惰。然而讓人覺得釋懷的是,趨利避害是人類的天性,大部分人都是如此,都面對著如此的命運。
然而想要成長為一個心靈健全的人,就絕對不可以去選擇逃避,但是懶惰,抱怨,借口,卻總是與我們如影隨形。我們時不時的還要面對來自外界的各種誘惑。所以我們總是在和我們的弱點抗爭,并且時有輸贏。
人生的問題其實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沒有勇氣去面對它,如果能以堅毅果敢的勇氣面對它,百折不撓的精神去解決它,那么問題這個東西,對我們來說將不在是一個問題,而是一筆非常難得的精神財富。是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任何一所學校能教給你的。你的問題只有你自己能解決,除了你自己誰也幫不了你。
人生是一個面對問題而解決問題的過程。問題能啟發我們的智慧,激發我們的勇氣;問題是我們成功與失敗的分水嶺,但是要做到戰勝恐懼,克服懶惰,就必須要學會自律,缺少了自律人生不可能會解決任何問題。
每天都規劃好自己要干什么,每天把自己要學的東西,要完成的進度都記在本子上,每天都按照自己安排好的計劃來進行學習,生活,工作,運動。我想這就是自律,通過自律,培養出自我的一種積極向上的心態,在面對麻煩時,能夠以堅毅果敢的態度去選擇,去面對。
自律的原動力是愛,覺得派克很了不起的原因之一,是覺得他非常睿智豁達,也非常平和包容。他所說的愛,并不是過去自己認為的狹義的男女之戀情。而是一種大愛。一種即包容自己,也包容他人的愛。自己越是愛自己,便越是愛他人。
內心沒有愛的人,心靈里是一定沒有能量的。
派克醫生給愛下的定義是:愛是一種為了促進自我和他人心智的成熟,而具有的一種自我完善的意愿,愛能幫助他人進步,也能幫助自己更加成熟。
愛是什么呢?我覺得他使人有了信念,催發人生理想,甘愿面對困難承擔責任。
一個懂愛的人,一個有愛的人,他一定是一個自愛,自律,自立,自信,自強的人。
因為心里有愛,《老人與海》中的老人,一次又一次的和鯊魚展開殊死的搏斗。
因為心里有愛,《黑客帝國》中的尼奧,明知有死無生,面對著強大無法戰勝的史密斯,說出那句“My choice”。
因為心里有愛,《肖申克的救贖》中的安迪,能夠忍受長達兩年被“姐妹幫”毆打,而不屈意志,保持尊嚴,歷經將近20xx年,在長度約有3個足球場那么長的臭氣熏天的下水管道中,逃出升天。
因為心里有愛,紅軍長征二萬五,等等,這樣子的例子不勝枚舉。
然而這條心智成熟的道路又是多么艱難,我們如何才能勉力克服自身的種種局限?
我想如何做到,也只有靠我們自己去走,“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書上也說了,沒有任何一位先哲會拉著你的手向前走。一切或許只能靠自己。每個人都有自己應該經歷的人生歷程,都有自己應該面對的人生選擇。
少有人走的路,希望越來越多的人會來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