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著人物讀后感(精選3篇)
活著人物讀后感 篇1
讀書雖不少,卻未動過寫讀后感的念頭,非是無感,而是擔心自已遜色的語言會在別人生動的文字披上一件不太適合的外衣,掩蓋了其內在的五彩紛呈。
可偏偏內心的感覺又定力不足,好似不經事的小姑娘經不起半分誘引,通常一遍讀下,便已生出許多感想來,再讀,那讀過之后的感覺,便有如瑩白的波浪翻滾而來,不吐然又不快。這其中又以余華的《活著》更為甚之,整部作品,真切樸實,不染鉛華。合卷感嘆:只有真正的文學大師,方不需以華麗的詞藻來渲染文章,更多時候,語言摒褪華麗,反倒顯得真實。
《活著》一文主要講述了中國舊社會一個地主少爺"富貴"悲慘的人生遭遇。此書以主人公"富貴"跌宕起伏的一生為線索,命運看似不經意,卻又念念有詞:有因必有果。狠狠地將他由"福"與"貴"之中推倒在稀泥地里,曾經風光得意的少爺,被別人捏中了軟辮,從賭場親手將自已推入坎坷的生活之中。全文以"活著"二字緊緊栓牢整篇,命運、人性、掙扎及在苦難之中建立的舍之不去的情,深扎人心。
他嗜賭如命,最終賭光了家業,一貧如洗,父親被活活氣死,母親則在窮困中身染重疾,富貴前去求藥,卻半途被國民黨抓去當壯丁。經幾番波折后回到家,卻發現母親早已去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的養大兩個兒女,此后更加悲慘的命運一次又一次降臨到富貴身上,他的妻子、兒女和孫子相繼死去,最后只剩富貴和一頭老牛相依為命,孤獨的活在這個世界上。
然而,歷經種種磨難的富貴,卻從這塊稀泥地中,一次又一次爬起,一次又一次地走近更完整的自已。他以他的人生經歷告訴人們一個道理:生活就是人生的田地,每一個被播種的苦難都會長成為一個希望。
全篇語言平淡冷漠,卻又正是這些才打動了我的心。幾次潸然淚下,卻又似乎不僅僅是為"富貴".其實這篇文章,只是一個"活著"的縮影。家珍病重,自知時日無多時對富貴說的話:"我不想死,我想能天天都看見你們".不想死,只是怕死后再也見不到他們,如此樸實的想法,卻令人有一種莫名的感動。那就是家珍自苦難中栽培的希望,她的活著,只是為了與她的家人相依相伴。
人生中的意外,是一個接一個的逗號。你不能因這些逗號,絆住了腳后跟,慌張的存活法,不能解救自已,反會將自已推入落崖的風口,稍不小心,就會摔得粉身碎骨。作者余華在此書中寫道:"活著的力量不是來自于叫喊,也不是來自于進攻,而是去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人們的責任。"
是的,忍受,才是活著的意義。但并非像主人富貴一樣,活著就只是為了忍受活著的痛苦。生命中有些事你也許無法預料,無法改變,但不論活著多么痛苦,你都要開心地活下去,只為了你愛的人和愛你的人,因為開心地活著也是你的責任。當有一天,你可以安靜地與家人坐在一起,喝茶聊天,可以看著他們老去或者陪著所愛的人一起老去,或者讓你孩子看著你老去,那時你就會發現你的忍受有多么值得。
我是個很奇怪的人,這兩年經常會哭著哭著,就生出一些笑意來,因為我發現,在上天替我關上一扇窗的時候,卻又慷慨地為我打了另一扇寬廣的門。
在這扇大門內,它交給我大把充盈可隨意支配的時間,當許多人不自覺地在時間面前,做了江心一船,崖邊一馬,對著倏忽而逝的"生活"感嘆不已時。我卻可以沉靜淡定地手執書卷,在奶油般的燈光下,安靜地找到自已的方向。
很多時候,我們看似擁有的卻又意味著正在失去,忙碌,卻遺失了快樂與自由。"疲乏、困倦、累"這些詞每天好似彈珠般,自一個人嘴中跳出又蹦向另一個人的心間,如何更好的"活著"成為人們每日不得其解的隱形問題,李斯臨刑前,顧其子曰:"吾欲與汝復牽黃犬、臂蒼鷹,出上蔡東門逐狡兔,其可得乎?那一刻,他深知,他的所失遠勝所得,攜子同游竟成了奢侈一夢。
而我的生活,存在的是"減號",減輕生活的重量,減速生活的步伐,減少不必要的應酬,減去內心的忿怨停一停,淀一淀,而后,透過狂激紛亂的內心,打開另一個千尋淵沉的世界。除卻工作,我更喜將自已交付文字,無論詩歌、散文或小說,都是我精神的饕餮大餐。
美國短篇小說家艾米麗·卡特曾稱《活著》為一部"永恒作品",我想這并不是謬贊。它讓"少年不識愁滋味"的年輕人看到了生命的厚重與沉痛,它給我們以深刻的反思,去思索活著的價值。
我們似乎都不可避免地在生之無限渴望與死亡無限逼近的矛盾中存活,看過各種各樣的死亡從我們身邊擦肩而過,在久遠的年代里,除卻戰爭,只有生老病死。而如今,自殺,車禍,當然還有驚人的天災人禍,就像戰爭年代充滿仇恨的子彈,一不小心就會戳中你脆弱的心臟。大家不免惴惴不安數著自已可憐的命數,而后更加慌張地投入了一個又一個忙碌的戰場之中,卻殊不知,越是這般小心,自已就越是加快了親近死亡的可能。
每日上班,我都會經過一條小巷,時常會碰見一位衣衫粗襤的老人,起初我以為她是位行乞者,然而當我向她遞過錢時,她卻笑著搖手。她以拒絕來守住貧窮的尊嚴,也許她無可依靠,日子可以過得窘困,人卻不可以卑微,在她平靜的臉上,你看不到半分愁苦,她只是不慌不忙地存活在自已的世界里。
其實生命只是一場記錄,每一天都在記錄一篇詰屈聱牙的經文,當生命終止時,你不必驚訝于它的長度,卷卷都覆蓋著你遺留的指溫,你也無需期待有人可為你講解,筆墨酣暢的絢麗處便是一場華麗的演出,色調暗淡的著落點,只是一處失意的轉角,人生其實沒那么復雜,所有的迷底只為了證明,這個世界,有你的足跡。
每個人的心里都有一塊田地,拔除那些苦難,我們仍然可以種桃,種李,種春風。可巧的是,我的朋友們也都在讀這本書。活著,其實真的很好!找一個適合自已生存的"活著"法則,例如我,例如現在,于安靜的時光中品讀人生,真的很不錯。人生何來那么多的計較,傷感,怨恨,好好活著,有所愛的人,有至親的家人,有三兩摯友,再多的苦難也會磨練出另一種光彩炫耀的希望來。其實人生就是一道減法運算,減至最后,當年邁之余,坐在屬于你的人生田地時,你會發現,活著真的很好!
活著人物讀后感 篇2
利用了一周睡前的時間又重讀了一遍余華老師的《活著》,余華老師用他哲學的思考為我們勾畫出了血肉豐盈的福貴,艱難的近乎殘忍的人生,福貴用他那悲劇的命運向我們講述了絕望的不存在與活著的意義。
年輕時的福貴是紈绔、不羈公子哥兒,從家財萬貫到輸光所有的家產,到送走了身邊一個又一個親人,孤苦的走完一生的他,艱難的選擇著“活著”,做一個繼續與命運抗爭的頑強的人。
在福貴輸光了祖上留下的所有家產時,福貴的母親這樣對他說:“只要活的快樂,窮也不怕”。是的,活著對于我們每一個人而言已經是一種幸福,如果能夠快樂的活著,那更是人生莫大的幸事。對于見證著至親一個一個的從身邊離去的福貴來說,活著是簡單的幸福,一步一個腳印,即使是孤零零的走下去,也會有他所存在的意義。
文章最后,寫到了福貴老人與老耕牛“福貴”相依生活。從此,兩個“老不死”在屬于他們的土地上繼續耕耘,全書的境界也在這微妙的刻畫中得到進一步升華,在給了人們更多思考空間的同時,更深層次揭示了活著的本質意義,也暗示了人生在經歷困苦艱辛,嘗遍了所有的酸甜苦辣之后終將歸于平靜,就像暴風在洶涌過后終會變平靜而祥和。
初次讀完福貴的故事時感覺他是平庸的更許是悲慘的,待重讀之時細細體味,其實他不平庸,因為他承受住了所有難以忍受的苦難,他還有強烈的活著的信念,他有著一股子與命運抗爭不屈的精神。他是一個平凡的人,但他是擁有平凡中的偉大,他所承受的一切鑄就了他的偉大,他的堅忍與抗爭升華了他的價值,活著,就是他對命運抗爭取得勝利的最好證明。
其實,生活,就是人生的田地,每一個被播種的苦難都會成長為一個希望,它們就是鞭笞我們的動力,不管身上承受著什么,不管肩上負載著什么,需要在最低谷的時候去抓住每一個讓自己成長的機會,讓自己不斷進步,不斷堅強,變成一個有經歷、有故事的人。
活著人物讀后感 篇3
如果我們有更多選擇,就不會有這么多咄咄逼人的欲望。但是我們只能沿著這條狹窄的小道,麻木地走過去。不得不說,這也是一種可悲。
我也懂得做人應該積極樂觀的處世至理,讀余華的小說《活著》,我的人生觀卻沒有特別大的改變。要說收獲,則無非是在感嘆之余,再一次被提醒:人應該知足。
我認為之所以有一部分人像我一樣沒事胡思亂想,無非是因為人的軟弱,因為人的不懂得知足,總是想要得更多。
《圣經》中提到:天然人的生命是十分軟弱的,人的體內人的成分使人易怒,沖動,不能自制。這一點我是相信的。人的軟弱,使人面對困境時往往無力支撐自己走向新生,使自己陷于泥潭而不能自拔,使自己明知善惡卻無膽反抗。人若敢地在黑暗的曠野獨自唱著歌走路,在烈日炙烤的峭壁無聲地攀爬,在無橋無船甚至無人的野渡泅過冰冷的河面,充分顯示自己的勇氣與智慧,那么在現實的世界里,人的日子會有更合理的安排。
但同時,人又不懂知足。追求太多總是難以得到滿足的。未經滄桑的人總是容易在現實的捆綁中藉著心靈的不滿足幻想著換個環境,一味認為物質的困境使自己忙于無意義的奔波,無暇顧及精神享受。于是,在不如意的現實邊緣,痛苦地接受一襲又襲虛無的沖擊。卻不曾想到,若真有一天,你活在吃不飽、穿不暖的生活中,過著看人臉色甚至隨時可能遭人毒打,隨時可能朝不夕保的日子,你還會為曾經的生活盡不如意嗎?或許那時,更多的便只剩下懊惱和追悔了吧。
生活從來都不容易。讀了《活著》,我想,接受現實,努力成長,好好活著,活著,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