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史記·蕭相國世家》有感
劉邦果真十分信任蕭何之流的文臣嗎?帝王對于臣子的信任從來只是處于將來利益需要,而不是過往功勞的惦記,如果誰以功勞自夸,這樣的人總會被干得很慘的。劉邦當初在楚漢之爭最為艱苦的時間里,他還多次派遣使者慰勞丞相蕭何。鮑生對蕭何說:“王暴衣露蓋,數使使勞苦君者,有疑君心也。為君計,莫若遣君子孫昆弟能勝兵者悉詣軍所,上必益信君。”說白了,就是劉邦懷疑蕭何,屢次派人打探,而蕭何為了消除劉邦的一律,把自己家族的子孫昆弟都給派上疆場了。而后,漢立國后,劉邦一次一次地懷疑蕭何,蕭何表現出了很好地孫子態度,為了保全自己,設計把韓信殺了,為了讓劉邦放心,他把自己所有家產、資財都獻出來分給軍士,為了讓劉邦對自己徹底無憂,他甚至做毀譽之事——低價甚至賒借買地,一直到把自己搞臭為止。有時,你只能感慨,歷史真是一幅充滿小丑的圖卷,每個人都會不由自主地卷入其中。看看司馬遷對蕭何的評價就知道,這個人真的是沒什么大本事“蕭相國何於秦時為刀筆吏,錄錄未奇節(沒什么作為)。及漢興,依日月(指劉邦)之末光”。
看《蕭相國世家》的《蕭何第一》中還有個細節挺有意思的,劉邦為蕭何“功最盛”正名,功勞評定后,接下來就是排位次的事情了。劉邦決定要壓制武將的想法是鐵了心的,但是又不好意思把自己意思說破,群臣也裝傻,力推曹參位排第一。此時,一個姓鄂的人站出來,替劉邦把想說的話抖落出來,說蕭何居功至偉,有萬世之功,應該排在第一之類的云云,高祖二話沒說,立馬就說“善”。這個人據說因為在關鍵時候揣摩了劉邦的心態,替他說了句話,被封為關內侯(很巧的事,這也似乎沒什么本事的人,歷史上關于他的記載也僅只于此)。讀到這個細節時,啞然一笑,佩服于關內侯和劉邦的配合之默契,也深感司馬遷對歷史的敏感程度。
說到底,不管是文臣還是武將,不管是君子小人,不管是想要贊譽還是毀譽,只要是想活著都不容易,尤其是為別人活著更難。人們總是要在舞臺上刻畫一下自己,在別人的舞臺上大家都不得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