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光少年》讀后感(通用6篇)
《陽光少年》讀后感 篇1
昨天我讀了《陽光少年》,被這個故事深深的感動了。故事講的是:甘肅省平涼市有個叫張曉的男孩,父親早逝。他從5歲開始,克服了旁人難以想象的困難,不嫌臟,不嫌累,精心侍奉癱瘓在床的母親。在小學階段,年年都是學校的三好生。在學習上,他和同學們互相幫助;生活上,他樂于助人,關愛他人。用自己20xx年的行動實踐著“百善孝為先”的傳統美德。
看看故事中的張曉,再看看同學們和我,哪一個不是爸爸媽媽的掌上明珠。天有不測風云,三年前,媽媽得了骨質增生,雙腳走路不太方便,只能在家做點輕微的家務活。爸爸為了能早日給媽媽籌手術費,外出打工了。家里一下亂了套,照顧弟弟的責任落到我的頭上,慢慢地,我覺得弟弟越來越不討人喜歡,淘氣、喜歡吃零食,家里經常被他弄得亂七八糟的,更可惡的是喜歡跟媽媽打小報告。媽媽經常批評我沒照顧好弟弟。一受到媽媽批評,我就和她慪氣,有時干脆不到學校讀書。我傷透了媽媽的心啊。
凌晨做飯,寒 夜 縫衣,雨天拖著病腿送傘,生病時夜以繼日的守護,想著這些我的眼淚止不住地往下流:媽媽,對不起!女兒不孝!
我決定:從我做起,從今天開始,把孝心獻給父母。
《陽光少年》讀后感 篇2
寒假,老師發給我一本名叫《復興中華從我做起》的書。我一口氣就把它看完了,印象最深的莫屬《第十課陽光少年》了。
本文主要介紹了李小鵬的16個冠軍是在付出了怎樣的代價才煉成的;美國無家可歸女是怎樣考上萬眾矚目的哈佛大學的;牟蘭是如何在挫折下為大家做這個好榜樣的?答案是惟一的:堅強、陽光,“從哪兒跌倒了,就從哪兒爬起來”。
我不禁問自己,李小鵬,憑什么他能得16個世界級冠軍?因為他不向困難低頭,勇往直前;美國無家可歸女,憑什么她能考上哈佛?因為她為了學習知識不惜一切,在逆境中前行;牟蘭,憑什么她能為大家樹立好榜樣?因為她努力學習,善于盡己所長。他們身上,有那么多我們可以學習的地方,而我們呢?
我慚愧地低下頭。平時,我因犯錯而遭到批評,所以悶悶不樂,這算得上陽光少年嗎?我為了一點小事斤斤計較,這算得上陽光少年嗎?作為一名少先隊員,我們就應該做陽光少年,有理想,奮發圖強、努力學習,讓自己一生的分分秒秒都絢麗多彩、樂觀陽光!
《陽光少年》讀后感 篇3
讀了胡俊豪的事跡,心中久久不能平靜。看看他的所作所為,對照自己,確實是有些羞愧。
胡俊豪是一名上海市優秀少先隊隊長,他曾說過:“做人要有大人格,幫助別人是應該的。”
五年級的一天,他約了朋友踢球。正當踢得正歡,一位老奶奶顫顫巍巍地走來,球不偏不倚地砸向了她。其他朋友都四下逃竄,只有胡俊豪上前幫助老奶奶,并且還把不是自己的錯也攬在身上。從此,他便天天跟著當中醫的老奶奶,幫她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
讀到這兒,我不禁回想:以前我連在腳邊的垃圾都懶得撿,還會幫助一個老奶奶?真是天方夜譚!而胡俊豪卻不辭辛勞地幫助有困難的人。我真感到羞愧。
讀了這篇文章,我也要向胡俊豪學習,將來做報效祖國的人。
《陽光少年》讀后感 篇4
人活著是為了什么?是為了破壞環境,為了傷害他人,為了損人利己,還是為了危害社會。不不不,人活著是為了回報社會、振興中華、報答祖國。
在我讀的《陽光少年》一文中的北京奧運會男子體操雙扛冠軍李小鵬。他從15歲就參加國家體操隊,很多次獲得金牌,享受了很多榮譽。可是在20xx年的雅典奧運會中,體操男隊遭遇了滑鐵盧,他受到了嚴重影響,只拿了一枚銅牌,他哭了,因為這本來是他運動生涯最巔峰,但后來他想通了,他想四年后的奧運會他還有機會。但是命運給他開了一個玩笑,20xx年他小腳受傷,多次手術終于在20xx年傷愈復出并在世界杯決賽上獲得雙杠金牌。就在人們認為李小鵬完美復出時,他右腳5跖骨粉碎性骨折傷得很嚴重。隨著鄒凱、陳一冰等年輕小將的崛起,甚至有人認為他不會出現在北京奧運會賽場上,但他憑借著頑強的毅力,在第16個世界冠軍中,李小鵬在雙杠個人賽中以絕對優勢摘得金牌。他當之無愧地成為中國男子體操第一人,回頭看看他頑強的經歷,任何的贊譽送給他都不為過。在北京奧運會后,有一個人問他,你是怎樣再次奪冠的,他說:“從哪里跌倒就從哪里爬起,而且還要爬得更高”。讀到這里我深深的受到啟發,我們要像李小鵬那樣,不管遇到任何困難,任何打擊,我們不要灰心、不要放棄,都要往好的方面去想去努力,只要自己有信心有決心不管多大的困難、多大的打擊我們都能夠克服、都能夠戰勝。
雖然人生多多少少都會有挫折,但是俗話說的好“失敗乃成功之母”。同學們讓我們一起去克服每一個困難、每一次挫折。讓我們一起努力做一個回報社會、振興中華的新一代陽光少年!
《陽光少年》讀后感 篇5
我一人靜靜的想著:我們都被父母辛辛苦苦的養大,他們從來不嫌我們煩,更不會嫌我們臟,可有多少人到了自己的父母老的時候會放下自己的孩子去照顧他們呢?更何況現在?
我獨自站在窗前,享受著窗外的陽光,不知不覺中有了一種感觸……那燦爛的陽光使我感到溫暖,愜意中使我想到了張曉。他不就正是一個陽光少年嗎?他不就是一個同太陽一樣使人倍受溫暖的男孩兒嗎!
他用他的行動告訴了我們為何要回報,他用他自己詮釋了什么叫堅強!
或許真的是窮人的孩子早當家,他從小便挑起了家庭重擔,克服了常人難以想象的困難,精心侍奉著癱瘓在床的母親。4歲,一個4歲大的孩子能干什么?我們4歲時還沉浸在全家人的關愛中,可4歲的張曉已經開始了頑強自立的生活。4歲那年,他開始學習煮飯。這時我的眼前仿佛出現了一個稚嫩的身影:鍋臺高,夠不著,他就踩著小板凳,趴在鍋臺上做飯,時常被沸出的米湯燙傷胳膊。或許他會哭,或許他會喊疼,但我知道他絕對不會放棄!因為在一個堅強的人的詞典中不會有“放棄”這兩個字!
耳畔一直縈繞著他對母親說的這樣一句話:“媽,你不要怕,有我在,就不讓你餓著。”這樣一句簡單的話不禁使我的淚水潤濕了眼眶,我不明白這樣一句話為何使我如此感動……或許是這份真摯的母子情誼吧!
不知為什么,只覺得張曉與我好親近!是他對母親的那份愛使我走進了她的內心世界?是他在學習上的堅持使我與他靠近?還是他對所有對他有幫助人的銘記促使我聽見了他的心語?
此時此刻,我沐浴著陽光,想著這令人溫暖的男孩兒,才真的覺得這世界上的愛好堅強、好溫馨!仿佛以后有再大的困難,只要有愛、只要堅持一定會走下去!
《陽光少年》讀后感 篇6
前幾天,我們讀看了話劇《陽光少年》,給了我不少啟示。
劇中的班長是殘疾人,但他的同學并不嘲笑他,而且還給他關心與呵護,他們的班集體在融洽的環境中進步。
劇中還有一個女孩――趙娜,她的父母正在鬧離婚,給她的學習和心情帶來了巨大打擊,她每天都生活在憂愁和煩惱中,同學們知道后,偷偷地以“陽光少年”的名義給她的父母寫信,勸阻他們別離婚,希望可以還趙娜一個溫暖的家。終于,在同學們的勸說下,趙娜的父母重歸于好了,這個美麗的女孩又找回了以往的笑容。
看了這個話劇后,我感受到了自己平時有那么多不應該,不應該設有班集體的榮譽感,不應該和同學之間不團結,更不應該為一點點小事而計較半天。
今后,我應該向《陽光少年》中的同學學習,不嘲笑殘疾人,同學之間互相幫助、互相關心,不吵架。
在21世紀,這個信息化、精英化的時代,更需要協同合作,集體力量。僅靠一個人的力量是永遠也不能成功的,只有團結合作,才能更完美。
在現實生活中,我缺少的正是集體讀念,沒有團結合作的意識,我應該向陽光少年學習,學習那種團結合作、互幫互助,集體利益高于一切的崇高精神,做一名陽光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