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民俗故事》讀后感(通用5篇)
《中國古代民俗故事》讀后感 篇1
讀了《中國傳統節日故事》這本書,我對中國的節日也有了更深的了解。我還知道了元旦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等中國傳統的節日。我不僅僅是知道了它們的來歷,還知道了人們在這些節日中常有的習俗,如:端午節源于紀念屈原。屈原是一位愛國主義者,他被人陷害而被流放。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著祖國被攻占卻無能為力,于五月五日寫下絕筆作《懷沙》之后,抱石投汨羅江身死,用生命譜寫愛國主義樂章。后來,楚國百姓為紀念這位偉大的詩人,把飯團丟進江中,讓魚蝦不食屈原尸體。
我讀了這一篇文章后,為屈原的死而感到可惜,但我并沒有覺得他可憐。為什么呢?因為他死的不值,為什么呢?因為他看見國家被攻,卻不去救助,也不想辦法,最終只有含恨而去。與此同時,我還想起了一個人,他被吳國人捉去作奴隸,他忍辱負重伺候吳王三年,才被放回越國。可他并沒有放棄報復之心,表面上服從吳王,但暗中訓練精兵,他晚上睡覺不用被,只用柴草,還在墻上掛了一只苦膽,為的就是不忘恥辱。終于有一天,時機成熟,滅亡吳國。他,就是越王勾踐!
與屈原不同的是,勾踐從不忘國家的恥辱,總是想著振興國家,為國家報仇!而屈原沒有!
我想我們青少年也是這樣,要勿忘國恥,振興中華!我們是祖國的花朵,我們理應要為國家做出貢獻!讓祖國永遠繁榮、昌盛!
《中國古代民俗故事》讀后感 篇2
過年嘍!樓下是來來往往的拜年的人,我坐在窗邊,聽著一聲聲“新年好”的祝福,手捧《中國傳統節日故事》,再一遍感受節日的氣氛。
這套節日圖書非常富有童趣,最為貼心的是文章末尾附上了每一個傳統節日的有趣習俗,看完故事,還可以更近一步的了解中國的節日,感受傳統之美。
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春節的故事》,它用一種游戲心態,講述了一個怪獸的故事。畫面非常灑脫,又充滿稚拙的童趣。
春節是中國最為重要的一個傳統節日,每到這個時候我家是忙得不亦樂乎,大家熱熱鬧鬧地吃完年夜飯,我們幾個孩子就一擁而上,圍在長輩面前,嘴里不停的說著恭喜發財的吉祥話,然后接過長輩遞過來的一個又一個紅包,樂得合不攏嘴。然后大家就會到牌坊街走上一趟,看一看到處張燈結彩的美麗景象,再回到家里看《春節聯歡晚會》,為雜技節目的驚心動魄哇哇大叫,也為小品相聲的逗趣而捧腹大笑……
想到這些,我嘴邊不禁浮起笑意,低頭看向手中的《中國傳統節日故事》,這書現在正安安靜靜地躺在我手里,整個封面流露出一種美好祥和的氣氛,兩個憨憨的小孩子舉著燈籠,一個女人在蒸點了紅點的饅頭,這樣的場景,正如這書,讓人沉醉,體味到幸福。
節日因故事而生動,節日因故事而流傳。過節日,經歷的是文化積淀歷史傳承,讀傳統節日故事,讀懂了老百姓的團聚歡喜和幸福。
《中國古代民俗故事》讀后感 篇3
時間如白駒過隙,轉眼間暑假已悄悄溜走,自己收獲了很多。但最大的收獲就是讀完了《中國故事-傳統節日的故事》。
讀了這篇文章,使我對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元宵節等中國傳統節日有了更深的了解。我不僅知道了它們的來歷,還知道了它們的習俗。如:端午節傳說是因為屈原投江后,人們為了不讓江中的魚蝦吃了屈原的尸體,就把糯米包成粽子,扔到江里。后來為了紀念屈原,每到這一天,人們就吃起粽子,于是就有了端午節。每年的中秋節,是家人團聚的日子,這天的晚上,一家人坐在一起,吃著圓圓的月餅,觀賞著皎潔的明月,是多么愉快啊!一年一度的清明節是人們紀念祖先的日子,這一天,人們要踏青、掃墓、燒紙,祭奠自己的先人。
我印象最深的一個片段,《臘八的故事》里,有這樣一段文字“瞌睡蟲”覺得老兩口太小心。他對媳婦兒說:“糧滿倉,豆滿倉,何必犯傻種地忙?”“沒底鍋”覺得老兩口真啰嗦。聽到這樣好玩押韻的對話,哪個孩子會不喜歡呢?最為貼心的是,本書還請了許多有名望的畫家為我們畫了一幅幅生動有趣的插畫,比如《元宵節的故事》是勵國儀先生畫,《小年的故事》是朱成梁先生畫的,將民間的熱鬧勁體現的活靈活現。他的畫面里還常添點動物,馬呀,牛呀,貓呀,又有生活氣息,又帶著表情,像是這一出小戲的觀眾。哎,畫得太好了,難以形容,看完了忍不住回頭再看一遍。
看著書里的這一幅幅畫面,仿佛就回到了記憶里。
《中國古代民俗故事》讀后感 篇4
當前我校開展了“中國師德手冊”的讀書活動,讀罷全文,我掩卷深思,更覺獲益匪淺。我審視一下自己,是那樣的普通,沒有博古通今的學識,沒有高超的育人藝術,只是真心真意地做著自己的工作,默默地流淌著自己的心血,燃燒著自己微薄的力量。我真想知道:我在學生的心目中是什么樣的?我給他們帶來了什么?他們喜歡我嗎?我的價值體現在哪里?
一個班級這么多學生,每位學生的成績不可能都達到優異,就像人伸出的手一般,都有長短之分,所以耐心地對待學生,耐心地教會他們學習,耐心地去尋找、發掘他們的閃光點,就成了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當你再次面對課堂上學生天真的臉龐,面對他們俏皮的回答,面對他們令你意料不到的舉措,不要急于說“NO”,可以的話,給予一個微笑,給予一個鼓勵,給予一個贊許的眼神,他會因此而變得“雀躍”,從而激起他更大的學習興致。
這是一個充滿智慧的時代,一個需要創造智慧的時代。因此,教者要用智慧的雙手、智慧的頭腦孕育智慧的心靈。為了孩子的快樂,為了家長的心愿,為了明天的太陽更加璀璨,我們要做胸懷理想、充滿激情和詩意的教師,做自信、自強、不斷地挑戰自我的教師,做善于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師,做充滿愛心、具有社會責任感的教師,做追求卓越、富有創新精神的教師,做勤于學習、不斷充實自我的教師,做堅韌、剛強、不向挫折彎腰的教師,做一個受學生尊敬、讓學生喜愛的教師!
講臺有限藝無涯,還有多少未知的風景等待我去欣賞,還有多少未知的天空等待我去飛翔。年輕的我,要用智慧和汗水給孩子們創造一個愉快而又豐富的童年。為了給孩子們編織一個純真而又美好的夢,讓我們共同努力,做學生心中的有個性的獨特的唯一!
《中國古代民俗故事》讀后感 篇5
我讀了《中國師德手冊》后,感受頗深,特別是第四章,讓我明白不僅僅要教書,更重要的是在教書育人中決不放棄“后進生”。學習這本書對我的觸動很大,使我進一步地得到提高師德素養水平以及對自己的更高要求,同時也給我提供了重要的教學指南。當教師的都知道,培養學生良好品行、激發學生創新精神、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是我們教師當今神圣職責。我們應該拿出無比的熱情來研究“后進生”,對他們循循善誘,誨人不倦,讓這些遲開的花朵沐浴在崇高師德的陽光雨露中,使他們能夠健康成長。
書中說得好,“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自尊心、羞恥心,都渴望成功。尤其是“后進生”,他們的自尊可能比“優秀生”更強烈,這就要求我們教師拿出十二分的熱情去照顧他們,使他們重新找回自尊、自信。
作為教師我們都有這樣的感觸,留給我們印象最深的不是無可挑剔的“優秀生”,而是那些成績并不十分突出卻很有特點、與眾不同的學生,這些經歷讓我銘記在心,感受頗深的。通過學習《中國師德手冊》與實際教學聯系起來,對與如何轉化“后進生”,我總結了以下幾點心得:
一、為“后進生”構筑一個牢固的知識地基
學生出現學業落后、成績不良的現象,主要原因是沒有把基礎知識牢固掌握。因此,在進行“后進生”轉化工作時,首先應該從根基做起,真正做到治標又治本。
浙江省武義縣實驗小學的優秀語文教師——吳老師,她就是一位在教學實踐中,經常注意給“后進生”打知識地基的好老師。吳老師說得好,“如果基礎不好,教師就必須拿出自己決不放棄的熱情,從基礎開始,一點一點的給補上去。只有這樣,才能說你的轉化是成功的!”在教學及轉化”后進生”時,吳老師轉化后進生的方法使我感觸很深。她要求那位幫手在短時間內與小虎成為好朋友,她自己則花了很多的時間和精力給小虎制定了一份生字練習單,包括了從一年級到四年級所有該記住的字詞。一個學期后,小虎的成績得到了明顯的提高,學習習慣也得了大大的改善。
作為教師,我們對基礎不好的學生必須加以重視,從師德的角度來說,這也是檢驗我們教師合不合格的一項標準。我們在教書育人的過程中,有沒有像文中吳老師那樣盡職盡責,有沒有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如果我們真的做到像吳老師那樣,不僅像小虎一樣多的“后進生”會成為品學兼優的學生,我們自己也會像吳老師一樣,在教育成績上收獲很多榮譽和尊敬。
二、做“后進生”的書友,培養他們的閱讀興趣
在做轉化“后進生”的這塊“硬骨頭”方面,書中王富貴老師的做法值得我學習。例如,王老師對每一道題都是以一個引人入勝的故事來展現,而且絕大多數并不需要進行算術運算。解習題中講生動有趣的故事,極大地激發了小佳他們的閱讀熱情,通過王老師的輔導,使得小佳學習興趣大增,為國家培養了一名有用的人才。
三、轉化“后進生”的具體方法
我們教師應該看到“后進生”的長處和閃光點,并以此為突破口,對癥下藥、有的放矢地做好每一個“后進生”的轉化工作。在以后的教學過程中,本人借鑒以下轉化“后進生”的具體方法:
1、消除“后進生”的戒備心理。
2、喚醒并保護“后進生”的自尊感。
(1)對“后進生”要求進度。
(2)讓“后進生”獲得成功。
(3)通過讓“后進生”充分發揮自己的特長。
3、持之以恒地培養良好習慣。
總之,“后進生”缺點多、毛病多、心里特殊、不那么可愛,但作為教師,職責所在、師德所在,我們都應該以循循善誘的態度,給予他們持之以恒地幫助。所謂“浪子回頭金不換。”我們要始終相信,“后進生”的轉化并不難,付出總會有所收獲的。這就是我學習《中國師德手冊》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