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中文系畢業生在德就業很吃香
漢學(Sinologie)在以前被視為冷門專業。然而隨著中國的飛速發展,這些以前在求職當中遭到冷遇的漢學專業畢業生現在卻成了搶手貨。根據德國<明鏡>雜志報道,德國人MatthiasGöbel 只是想尋找一個實習的機會。因為他認為在一個企業咨詢公司三個月的實習經歷,可以讓他的簡歷更好看一些。這個22歲的漢學專業學生已經有大學畢業文憑在手中,同時他現在也已經有了國外的工作經驗。在同麥肯錫的兩個中國人吃過一頓飯之后,他們對Matthias Göbel 的外語水平感到不小的震驚:無任何錯誤,流利的普通話。Matthias Göbel 不費吹灰之力的得到了這個工作。
在德國法蘭克福,麥肯錫亞洲部的負責人Bästlein說道,在中國進行咨詢工作,就應該用顧客所使用的語言進行工作。大約20個年輕的亞洲人從去年中就開始熟悉西方企業的文化-為了盡快搶占在他們的家鄉飛速發展的市場。
Bästlein更希望看到在他們的團隊中有更多的美國人或者來自歐洲的人,他說:“但是他們缺乏的就是語言的技能,我只能提醒每一個學生,好好學中文。除了英語漢語將成為世界第二的經濟領域使用的語言”,要想在職場中獲得升遷機會這是最好的辦法。
小企業對于中國專家的需求更加強烈。因為這些企業缺乏如何在遠東市場登陸,并且成長壯大的經驗。“誰具備了我們這樣的能力并且在一個中型企業得到一份工作的話,那么他(她)很快就會成為這個企業中國事務部的帶頭人”
然而許多大企業是把他們德國的高級管理人員作為外派人員派到國外,經常這些人員并不會說當地語言,而且準備也不充分。
FH Ludwigshafen東亞研究所的Siegfried Englert經過觀察發現“四十出頭,剛剛離婚,急需要錢。在許多企業這就是最合適的亞洲經理的人選”。“誰要是正好可以差遣,那就會馬上被派往亞洲”
當地其他的人員將由廉價的勞動力來補充。
當地的人力資源是不能放棄的,只有這樣企業才可能建立一個東方的工作網絡,沒有這些要想在中國做成任何一筆生意是不可能的。“這個聯系網絡是非常重要,因為中國的工作人員并不是百分之百信任他們的雇主”,專業認識警告說。
這樣使得年輕的熟悉中國的德國人有了更多的機會。Andreas Stollberg,25歲,他也是在FH Ludwigshafen學習,在青島大學學習了兩年。之后他在位于南京的一個德國工廠工作了半年時間。在與他的中國同學進行了多次的談話了解之后,他決定在這里建立一個生產中心。
“我省去了麥肯錫這筆錢”,這個學生自信的說。如果在德國進行實習,他可能永遠都得不到職這樣有價值的信息。
年輕的咨詢人員Göbel ,十歲的時候開始學習漢字。就像他說的那樣,是處于興趣。“我那時候還太小了,還沒有想到就業的問題。”高中畢業后他開始學習漢學-是出于對它的熱愛。同時他也漸漸發現,中文成為他同學的職業計劃的一部分。
當然漢學畢業生的就業機會還是有限的。老子的精神道義還不足以成為德國企業在中國的唯一支柱。但是與其他專業互相聯系之后,漢學的學生有了更多的好的職業機會:Göbel 就在學漢學的同時兼修了法律。
Sarah Müller,22歲,選擇了各方面知識的結合。在Fachhochschule Ludwigshafen他和其他300個同學一起努力學習企業管理,中文,和中國的國情。簡歷中漢語作為外語技能這一項使得他從其他企業管理的畢業生中脫穎而出。她說:“企業很重視這一點“。
我們再來回頭看看德國的交換學生,他們總是經常帶來一些驚人的消息。這些學生蜂擁到特定的中國高校,不就他們就又回到了在德國他們家鄉的大學,并且又回到那些擁擠的實驗室里。
中國的學生太勤奮了,只要我們晚上還要學習兩個小時,那么他 們就會出去學習到半夜“,Sarah Müller說。
對于年輕的中國專家來說他們的機會還是很大的。Matthias Göbel 估計,這樣的情況改變將會很緩慢:“我們不能麻痹大意:因為我們將來在職場上最大的競爭對手將會是中國優秀的人才。而且會有很多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