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王公、文德橋面上除了石板之外,再就是往來的車馬行人了。眼前的兩座橋欄兩側都掛滿紅燈籠,紅燈籠排列稠密,一座橋上至少也有四五百盞吧!我想設計者的目的要把王公、文德兩橋間的《秦淮人家》被擱置于一個更為顯耀的位置,若到晚上,兩座橋上千盞紅燈高高掛起,紅光照耀,十分奪目,一定會吸引更多游人……
想到這里,心又熱了,油然升起一種自豪感!小時候的故居如今已被列入能代表秦淮河風化文貌的《秦淮人家》,這塊古老又傳奇的地方引起多少中外游人的矚目啊!
中國房屋建筑南北各有各的風韻。江南一帶是白墻青瓦,色彩明快,做工精美。屋頂上或雙龍飛斗鳳起凰舞,或花鳥蟲獸栩栩如生,精工巧匠的雙手,使江南的房屋具有及高的觀賞價值,為中華民族的建筑文化增添了光輝的一頁。此時,我看見有幾個外籍游人正“啪啪”地按著快門,從他們的神情中我可以說,百米的《秦淮人家》給予大家的不僅僅只是游賞的愉悅,而更多的是大東方神土的靈奇與智慧。
憶秦淮,夢秦淮,到秦淮。
到了秦淮河,看見旅游區被嚴重污染的現象,這種現象已成為目前不可忽略的環保問題。
秦淮河本是條排污河。由于不能及時更換水質,積聚已久的垃圾成堆積團地在水中悠悠蕩蕩,天氣日漸炎熱,河水散發出一陣陣腐臭味兒,李香君的粉黛也沒能使今天的秦淮河水變得清香。
一抬頭,河對岸的小餐館內飛出了一把五顏六色的塑料袋。
人啊人,這是咱自己的家園呵!面對眼前的情景,我由衷地感到無奈,無奈后一聲長嘆!
我家的房間臨河。記得那時候,每天下午都要更換一次河水。到了夏季,尤其是雨過天晴,河水又大又清的時候,在姆媽的率領下,我用小鐵桶打河水洗地板,大院里的孩子們都脫了鞋,光著腳丫在我家清洗得發亮的地板上跑來跑去,還咿咿呀呀學唱越劇,好不開心痛快!在大院里,數我家的地板最干凈,經常用秦淮河水擦洗。
跨出大院門左拐,過王公(文源)橋就是蠻聲中外的夫子廟。
今天,我又走上了王公橋,思緒再一次返到少兒時代。
母親對我管教非常嚴厲,平時除了上課之外,不許隨意到外面玩。但是夫子廟離家實在太近了,我會抓住可能的機會悄悄溜過王公橋。
眾所周知,南京夫子廟是個非常熱鬧的地方。夫子廟前有一個泮池似月牙形狀,泮池是古代歷來學宮前的水池,也是中國古代文化的象征,南京夫子廟前的泮池是就秦淮河擴鑿而成的,其范圍之大,可稱全國之最。
感覺有時會隨著時光的變化而變化。
記得從我家到夫子廟,要走好一會兒,現在照原路一步一步認認真真走一遍,覺得才用了兩、三分鐘。
舊地重游感慨萬千!
小時候的夫子廟是一個熱鬧的大集市,尤其逢年過節,廟前更是人流穿梭熱鬧非常。我記得有賣字畫的、有當場揮毫獻藝的、也有一旁唧唧咕咕評頭論足的、還有捏糖人的、烘蛋卷餅的、賣萬花筒的、耍工夫的、賣白蘭花的應有盡有,夫子廟前的情景就像一部老電影中某些鏡頭,令人刻骨銘心。
重游夫子廟,小時候見到的一切又清晰地在眼前晃動起來:小攤販們挑著裝滿各種物品的擔子,顫顫悠悠,一聲聲抑揚頓挫的叫賣聲,穿過熙熙攘攘的人群,這道風景線,給我清貧的少兒時代留下了深刻的回憶。
那時,我喜歡喝夫子廟前的甘蔗水,五分錢就能美美喝上一大杯,家境清貧的孩子能喝上一杯甜得沁人肺腑的甘蔗水,就像過了一個小年。
南京夫子廟前好看好玩的東西還很多:演大戲、耍雜技、變魔術,小小夫子廟前是一個時代文化的窗口和縮影。夫子廟雖歷經風霜坎坷,畢竟還是堂堂皇皇地立在秦淮河畔,歷史,讓夫子廟更添幾分蒼勁。
隔著河,聽聽優美的“馬蘭花開”也是享受。那年代,進夫子廟看戲要花五角錢,對小孩子來說就是大數字了,沒錢看戲,只能舉著幾分錢紙幣到夫子廟前玩10分鐘的萬花筒。小小紙筒里五光十色的世界會使我著迷,這么翻過去,又這么倒過來,一翻一個鮮花滿園,一翻一個星光燦爛,變化無窮,神奇!每次,我總要賴到攤主來奪萬花筒時,才戀戀不舍地撒手。
※本文作者:百合的木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