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中國文化在賦予大師偉人榮耀與光輝的同時,又從不會忘記把他們推向榮耀與光輝的背面,這種中國文化史上的二律背反,對于每一個俊杰來說,怎么也繞不過。
山海關不僅收容了文人的浩嘆,也裹卷著武者的蒼涼。仔細想想它也真是不容易,早上剛剛釋放了文人的疲憊,晚上又要來迎接武士的豪壯,袁崇煥還沒有走遠,吳三桂卻又要把這里折騰得熱熱鬧鬧,沸沸揚揚。
我最先結(jié)識吳三桂,源于清朝詩人吳偉業(yè)的一首長詩,詩中有這樣的語句:
鼎湖當日棄人間,破敵收金下玉關。
慟哭六軍俱縞素,沖冠一怒為紅顏。
堂堂正正的血性漢子,久經(jīng)沙場的剽勇將軍,理智錯亂的原因不會如此簡單又再簡單不過。父親被殺,妻子被奪,故國已亡,他還能堅持什么?他是男人,也是軍人,但他終究還是一個人,而任何其它的原則,在人的命題面前,總該退后讓路。
我不知道,中國文化能夠慷慨的接納君道、孝道、師道、甚至天道,為何獨獨將人道拋在一邊,不去搭理。在民族大義面前,利刃一劃,一邊是忠、信、義,一邊是殲、詐、佞,涇渭分明,格外清晰。而利刃真正切割的,不是別的,正是活生生的人。
陳圓圓的悲戚慘淡不見了,吳襄的尸骨苦楚不見了,在高高的呼喊聲中,我們知道了什么是漢奸,什么是賣國賊,什么才是真正的民族英雄。我們需要的是岳飛的大氣,文天祥的凜然,我們的文化因此而精彩,又從精彩轉(zhuǎn)向了矜持,矜持久了,不免禁錮,吳三桂換了一種方式,收獲的何嘗不是另一番風貌。
明朝的滅亡連孔尚任都放下了,我們又為何要放它不下。把一切的悲劇歸攏起來,沉重地泄在一個人的身上,又不免讓我們忽略了真正的罪人,過度責難與放縱罪惡之間,突然架起了兩種不公平。
山海關的雪已經(jīng)開始停了,銀白的雪鋪蓋在它的身上,我真擔心因為看雪,而忘卻了山海關的風景。
三
天色漸晚,也該回了,不回去,恐怕還要流淚。
車緩緩開動,漸漸地,出現(xiàn)了吳兆騫的身影,這位因受刑而被發(fā)配寧古塔的江南文人,不知他路過這里的時候,是否想到了袁崇煥,又是否對那場惹火燒身的科舉考試有過一絲的后悔。
最后,遠遠的仰望了一眼長城,腦海中又不免浮現(xiàn)出康熙的朱批:修德安民。高高的城墻也沒有擋住蒙古的鐵騎,又何況區(qū)區(qū)一個吳三桂呢?康熙很有識見,長城的坍塌放在一邊不去管它,專心致志的修德安民,牢固地筑起了另一座長城。
※本文作者:寒如冰(鄧榮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