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喧囂之外
心里有許多的構思,卻一直沒有找到能夠讓我安心去寫作的機會和心情。更沒有適合自己的環境。我不能容忍,也不能習慣在勉強的狀態下寫作和思考。為了能夠靜下心來踏踏實實地寫點東西,毫無牽絆地放開思緒去思考心中的疑問。在那兩個多月里,我便把自己“禁閉”在一間小屋里。
那是鄉下老家的一間偏房。很小,長寬加起來不過一丈。潮濕的水泥地面倒還平整。雪白的石灰粉刷過的墻壁掛滿了蛛絲和灰塵。門旁邊是一扇很小的木格子嵌著玻璃的窗戶。平日里這屋里沒人住便閑著,關門閉窗,也很少打掃。偶爾放些大豆、小麥之類的東西,便成了暫時的小倉房。雖然家里空著的屋并不止這一間。但它的僻靜和狹小正是我所看中的。
我對母親說了我的想法,母親便忙活著收拾打掃。我將書桌和一張小床都搬了進去,精心布置一番,那陰暗的小屋便成了我的世界,一個狹小而廣闊、禁錮而自由的世界。
門旁唯一的那一扇小窗正好對著每日太陽升起的地方。書桌就置在窗下。每天清晨,當我懶洋洋地從床上爬起來的時候,早以有柔柔的晨光透過玻璃射破小屋里的陰深。我趕緊打開窗戶,讓溫柔而明朗的陽光暖暖地灑滿小屋。這時候,我披著單衣、趿著拖鞋,臨窗而立,欣賞著窗外的花圃,綠樹和遠山。感受靜謐中隱蘊著的那一股蓬勃的生命的力量。在這寧靜的屬于自己的,不受外界干擾的空間里,享受這一種難得的幸福,找回真正的自己,做自己想做的事,想自己的思想,回憶往事,憧憬未來。在這令人神曠心怡的境界里,“何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的感覺便油然而升。難怪陶淵明“隱退”之后還能“采菊東籬下,悠然南山”,“引壺觴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顏。”
在這小屋里,我漸漸養成了夜作晝眠的習慣。雖然父親時常提醒我這有悖于人體生物鐘的設置,有悖于自然發展的規律,對健康沒有好處。對于父親的關愛我心領神受。但我自己感覺唯其如此才活得暢快。究其原因,不得而知,只覺得這世界變得越來越喧囂,就連夜也愈演愈烈,成為一種令人神往的境界――“不夜城”不是一種美稱嗎?物質和名利的欲望,還有沸揚的人際斡旋都使人感到疲憊。清幽之地是越來越少了,而我單喜歡寧靜。喜歡一份屬于自己的愜意。在這紛繁的社會中,唯有這鄉村的深夜能夠使我滿足,能讓我處在旁觀者的位置,保持一種清醒和敏銳去認識世界,洞悉人情,使自己安于在“淡泊明志,寧靜致遠”的精神佳境之中,以避免陷入欲望的泥淖里去。
于是,每當夜深人靜的時候,我便臨窗而坐,凝視夜的從容曠達,欽佩它將一切善與惡都隱藏于胸的安然與豁達。還有它那默默的孤寂,不求聞達于世的儉素,都給人一種震憾。有人說,夜凝固而深沉,當你眺望天邊那閃動的星星時,你會突然感到一絲輕松雋永的樂趣,或者一縷簡單的浪漫。
這正是夜的魅力。
尤其是雨夜,淅瀝的雨聲中和著點點滴滴從屋檐掉下的水滴的聲音,偶爾一個銅鼓般的響雷。大自然這絕妙的音樂,讓許多生活帶來的煩倦都慢慢消失。
這一切喧囂之外的快樂,猶如一個苦行僧的短暫停留。讓人既慶幸又興奮。而這所有的幸福,都歸功于老家的這間小屋。
二、生之玄謎
我時常在想生命到底是怎樣的一回事?為什么如此的微奧精妙?卻又如此的簡單?真正的生命又是怎樣的一種形式呢?是遵循上帝的安排得過且過嗎?是怡然自樂,不以物喜,不以已悲與世無爭,不識人間煙火嗎?是吃喝玩樂,盡情享受?是爭名奪利,投機取巧嗎?是憧憬未來而又碌碌無為嗎?是在悲歡離合中簡單的縱情喜怒哀樂嗎?
……
的確,這些都是不失為一種生命的形式,一種生活的方式。然而,當我靜靜地坐在窗前,注視著窗外的一片翠綠,注視著這個紛繁復雜的社會和那些繁忙的身影。思考這個用無數生命的細胞構成的世界時,我才感到了真正的答案。
※本文作者:譚皓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