壺口瀑布位于黃河中游秦晉峽谷之中,河西屬陜西省宜川縣壺口鄉境,河東與山西省吉縣相接。由吉縣城西行40公里,我們便隔著車窗看黃河洶涌的水流。一到風景區,陜西的信天游從高音喇叭里傳出,使我們一下子想像到這一帶的風土人情。一座巍峨高大的白色水泥牌坊矗立在我們面前。牌坊的門柱上雕刻著一條條巨龍,盤繞其上。中間橫匾上寫著“壺口”,左邊橫匾上寫著“母親河”,右邊寫著“民族魂”。用氫氣球裝點的彩門和大熊貓,還有彩旗,為這里增添了節日的喜氣。到了停車處,我們迫不及待地從車上走下,在兩岸游人處看到了水霧,巨大的濤聲已飄入耳際。這里黃色的土,黃色的山,黃色的河流,黃色的河床,黃色的沙灘,甚至連天空也是黃色的。我們懷著激動的心情沿著水泥路和水泥拱橋向壺口走去。
站在瀑布上方看,它的地理位置是一個特大型馬蹄狀瀑布群。由西而來的 滔滔黃河水從千米河床排山倒海似地涌來,滾滾洪流到這里急速收斂,注入深潭,激起百丈水柱,形成騰騰霧氣,真有驚濤拍岸,濁浪排空,倒卷半天煙云之勢。形成“谷澗起雷”,“群龍戲浪”,“水里冒煙”“長虹臥波”的奇觀。其聲、其勢、其景,壯、秀、奇,讓人目眩神迷。使人不得不脫口而出:“哇——美極了!”看著水箭四射,水霧升騰,洶涌澎湃的氣勢,聽著響徹云天,震耳欲聾的聲響。我們全家人幾乎是同時說出李白那句膾炙人口的詩: “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為了感受"黃河之水天上來,”的奇觀,我們向“龍洞”走去。“龍洞”又叫“觀瀑洞”,傳說是大禹治水時所鑿。順旋轉階梯而下,到了最底層。巖石上吧嗒吧嗒滴著水,不太寬敞的平臺上像下雨。我們的頭發和臉上都是水珠,衣褲被濺起的浪花打濕了。然而我們和每位游人同樣,個個臉上都掛著驚喜與開心的笑容。仰觀壺口瀑布的雄姿,“龍宮水簾洞”“群龍掀浪”“水底生煙‘的奇觀真的出現了。正如游過這里的人們所說:“不下龍洞觀瀑布,難識壺口真面目”。巨大的水流從“壺口”奔涌而下,峽谷深潭像一只永遠盛不滿的“水杯”。此時我想起一位文友觀壺口瀑布后寫的一首詩“奔川浸谷浪崩天,裹電挾雷勢不凡。飛沫起虹壺口掛,游人看罷膽生寒。”那天正好有太陽,一條彩虹橫跨兩岸的奇觀使我們大飽眼福。大片的水霧將一部分傾瀉的瀑布擋得看不見,水天相接,真懷疑是“天上來”的“黃河之水”。靠近我們身邊的瀑布像咖啡水飛流直下,深潭里翻騰的濁流泛起雪白的泡沫像放了許多洗衣粉的水。急速的旋渦拍打著兩岸,濺起大片大片的咖啡色“翡翠”,造型各異,但稍縱即逝。貼著護欄的鋼絲,丈夫舉著攝像機,攝下這壯觀的景象。兒子拿著照相機,給我們拍下這以氣勢雄渾的壺口瀑布為背景的震撼心魄的照片。我們指點著,贊嘆著,聆聽著,欣賞著,直到司機提醒我們才戀戀不舍地上了龍洞。我和兒子上了龍洞的最頂端,極目遠眺,只見黃河之水在開闊的河床上浩浩蕩蕩,一路向東奔流。一到這條寬不過40來米,而深達40多米大裂谷,就如被勒住了韁繩的烈馬, ,一下從河床跌入了深谷,其勢驚人,翻江倒海,咆哮如雷。兩岸游人如織,紛紛舉起相機,把這世界第一大瀑布——黃河壺口瀑布的奇觀定格成永恒。此時我們在這里欣賞著壯闊的瀑布,聆聽著廣播里正在播放著壺口瀑布美麗的傳說——
相傳遠古時期,黃河就是一條臥伏在中原大地的黃龍。它生性暴虐,荼毒生靈。大禹為制服黃龍,在晉陜峽谷之處的龍門發現了降伏這條惡龍的好去處。龍門斷崖絕壁,將暴龍引入此門,猶如甕中捉鱉,降伏暴龍將易如反掌。不料峽谷的進口處有一巨石擋道,不能順利將黃龍引入龍門。大禹當機立斷,用神斧砍開巨石,只見天崩地裂的巨響后,巨石一分為二,出現了一條大裂縫,這就是現在的“壺口”。“千里黃河一壺收”,其勢、其聲、其雄、其壯,不可測度。孟門山大禹治水塑像便是這個故事的見證。酈道元的《水經注》中形容“崩浪萬尋,懸流千丈,渾洪赑(bi)怒,鼓若山騰,浚波頹疊,迄于下口”實為確切之詞。
※本文作者:雨晴8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