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印池三面環(huán)山,四周古樟參天,楊柳依依,池水為山泉所積,晶瑩剔透,池中荷葉田田,荷花亭立,婀娜多姿,絢麗迷人。勝步其中,如履波間,心曠神怡。夏日月夜到此,或風(fēng)靜天高,朗月映池;或清風(fēng)徐徐,荷香襲人,一番良辰美景,令人流連忘返。此景為普陀山十二勝景之一的 “蓮花印月”。
走過海印池平橋便是普濟寺。普濟寺規(guī)模宏大,建筑雄偉,占地面積37000多平方米,共有10殿、12樓、7堂、7軒計231間,建筑面積11400平方米。全寺共6進殿堂,自南向北貫串在一條中軸線上。平橋正對面為普濟寺的山門,面寬5間,平時關(guān)閉,僧人游客從東門入西門出。山門內(nèi)有明萬、清康熙時御碑三塊,山門東側(cè)是鐘樓,內(nèi)懸大銅鐘一口,西側(cè)為鼓樓,每天清晨撞鐘,傍晚擊鼓,也是我們所說的“晨鐘暮鼓”。
天王殿,亦稱金剛殿,面寬5間,進深4間。進門有一尊彌勒菩薩塑像,一手拿一布袋,意為彌勒菩薩能將世人一切苦難裝入袋中,保平安富貴。佛像兩旁有對聯(lián)一副:“慈顏含笑笑天下可笑之人,大腹可容容世間難容之事”,以規(guī)勸人們慈悲大度,樂觀為懷。彌勒菩薩后面是韋馱菩薩手持寶杵,兩旁有四大天王,各自手持法器,正在護衛(wèi)法門。
從天王殿來到主殿大圓通殿。大圓通殿殿堂宏大巍峨壯觀。殿面寬7間,進深6間,黃琉璃瓦頂,九踩斗拱,門心板雕二龍戲珠。大殿可容數(shù)千人。殿前有平臺,四周有石雕欄板,石中有銅鼎爐,高約4米,殿內(nèi)正中端坐高達8.8米的觀音菩薩,身邊站著善財良女。東西兩壁各有16尊形態(tài)各異的菩薩,稱觀音三十二應(yīng)身,中間供奉有33身觀音佛身。主殿西房建有配殿,東首為文殊殿,西首為普賢殿,兩側(cè)回廊是羅漢堂,共塑羅漢18尊。
法堂。面寬5間,樓下是法堂,樓上為藏經(jīng)樓,收藏經(jīng)書萬卷,兩側(cè)有配殿,東首為普門殿,西首為地藏殿。再東西兩側(cè)為客堂,是接待香客和外來僧人以及接洽佛事之用。
在普濟寺東南、海印池旁立有普陀山“多寶塔”,是普陀山最古老的建筑,與“普陀鵝耳櫪”、“楊枝觀音碑”合稱普陀三寶。元元統(tǒng)年間(1333—1334年),普陀山僧孚中托缽江南,見姑蘇盛產(chǎn)美石,便立志建塔。塔全用太湖石砌成,呈方形,共六層,高32米,取《法華經(jīng)》“多寶佛塔”之義定名。第二層之蟋龍柱,體態(tài)雄健,紋飾線條流暢。上面三層,塔身每面鐫有佛像一尊。此為普陀十二景之一的“寶塔聞鐘”。可遺憾的是多寶塔尚在維修之中,我們看到的是大概的外型結(jié)構(gòu)。
古樹奇石更添普陀秀色
從普濟寺出來,沿著長達1.5公里的西天景區(qū)區(qū)間路拾級而上,我們來到了“千年古樟樹”。如果說普濟寺內(nèi)的600余年古樟樹使你嘆為觀止,那么西天景區(qū)內(nèi)的千年古樟更令你震驚。千年古樟長在山崖上,南臨深谷,高大挺拔,樹枝鋪展,茂盛雄偉,十分氣派。千年古樟為普陀山之最。導(dǎo)游介紹,普陀山被譽為“第一人間清凈地”,除了山上有寺塔崖刻、梵音濤聲之外,還在于山上樹林豐茂,古樟遍野,鳥語花香,素稱“海島植物園”。全山共有百年以上樹木66種、1221株。不僅有千年古樟,還有我國特有的珍稀瀕危物種,普陀鵝耳櫪被列為國家一級保護植物。
繼續(xù)前行,便是“心字石”景點。“心字石”位干西天門的下方,是順山而臥的斜石,圓渾平滑,面積300平方米,中間鐫刻一巨大的“心”字。字長5米,寬7米,周長近50米,中心一點可容8—9人同坐,整個心字可容近百人打坐,為普陀山最大的刻石文字,題刻于清末民初。相傳觀音菩薩在此說《心經(jīng)》。有《心字石》詩云:“海山勝跡在西天,一字紅心耀眼光”。心字石右上方約5米處的小谷間有一石向外伸展,隱現(xiàn)于草莽荊棘之間,其狀酷如蛇頭。距此石不遠處的西天門西側(cè)又有一石,形似蛤蟆,翹首向蛇,坦然自若。傳說有一蟒蛇精經(jīng)觀音菩薩指點而得道。一天,觀音菩薩在蛇背上放一蛤蟆,以試蛇心,可那蛇絲毫不動。這便是“佛試蛇心”故事的由來,后來有人便在蛇首右左下角斜坡巨石上刻了一個巨大的“心”字,可謂神奇又妙趣橫生。
※本文作者:處世哲學(xué)※